1、1小议传统新闻职业道德观从 2003 年发生繁峙矿难记者“受贿无闻”事件到四家记者站记者涉嫌敲诈诈骗,再到 “纸包子”事件和“茶水发炎”事件,一个个例子凸显出我国传媒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失范方面的问题。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报人、新闻理论家。1910 年,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一文中归纳出“五本”思想,从而针对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明确、全面的要求。这是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新闻职业观,强调了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要求,对我们当今的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从对梁启超的新闻职业道德观的研究入手,作为纵向地做历史考察的一个点次;其次是对于“
2、纸包子”这一传媒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失范的典型案例的分析,作为横向观察传媒业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将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一、梁启超新闻道德观的内容 “五本”中的“常识”一条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水平做了规定, “真诚” 、 “直道” 、 “公心” 、 “节制”诸条则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品格做出了不同方面及不同程度的要求。 任公除了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的“五本”的要求,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也阐述了个人对于舆论生成的伦理责任。这体现在梁启超的读十月2初三日上谕感言这篇评议。梁启超在这篇文中所谈论的主要是个人对舆论的伦理责任,即一是不传播假消息;二是要尽可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说,在
3、舆论的生成中和在新闻职业规范的判断上,记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明辨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什么是错的。道德应是一般采访应遵循的底线,法律法规则是特殊情况下必须遵循的底线。 二、 “纸包子”事件背后的动机和问题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的纸做的包子报道,现在确认是该台的编导(临时人员) ,雇佣人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并拍摄下来播出的,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个报道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包括对媒体形象的冲击。 在传媒体制转型尚未完成的大环境中,由于商业利益驱动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加之记者岗位聘任制度不健全,传媒人员流动率过高等等问题的影响,中国的传媒和记
4、者现在生存在焦虑之中。 新浪网 2003 年对传媒从业人员生活状况进行过一次调查(样本1717) ,尽管网上调查难以代表整体,但是调查的结果还是不能不让人震惊:被调查的新闻从业人员中 43%没有任何劳动合同,没有工资,没有工作证,没有记者证,没有社会保障。他们中享受病假的仅占 10%,享受产假的仅占 7%。这也是新闻从业者流动率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记者的生存困境和激烈的竞争,造成新闻报道煽情、片面、忽略、夸张、造假。这也是新闻难有深度的原因 。 3一句话,生存焦虑下的传媒和记者,职业意识和责任感下降。 三、解决方案 我国新闻传播界著名学者陈力丹认为,行业自律,应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因为一
5、般而言,对于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控制有三种模式:受众控制、第三方控制、同行控制。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活动是通过党的政策加以规范的。许多规则先以政策的形式出台,然后逐渐在不断完善中上升为行政规章和法规。相比之下,新闻界的自律一直相当薄弱。无论从学理上还是实践上看,都处于不理想的状态。 长远看来,专业化程度较低的行业,其职业行为才需要更多的外部控制;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它的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和精神的内化而形成,从而使每个个体能够在从业过程中自觉担当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行业的自律缺失,他律就会相应加强。然而他律的成本是高昂的,他律的刚性特点,也会硬性限制行业活动的空间。 随着中共
6、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 的出台,对于遏制现在传媒业普遍存在的非职业行为是及时的和必要的,但它也是新闻业界自律软弱和缺失、自身无力扭转局面的结果。 规定的内容上基本上属于行业自律的范畴,但性质却是行政规章。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有效的自律是减少他律干预的最佳办法,也是传媒发挥自身功能的重要前提。进行新闻专业主义的教育,使记者内化自己的职业角色,才是传媒健康发展的长远之计。 综上,我们回过头来可以发现,其实梁启超在“五本”思想中早已4对自律作了明确规定,自由与自律的结合构成了梁启超新闻自由思想的完整体系。梁启超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提出各方面的要求,这一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新闻从业人员履行新闻舆论监督职责时,尤其是独立负责地开展新闻批评时,由于知识的局限、法律观念的淡薄、方法的欠妥、一时的疏忽等原因,有可能出现一些“违规”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约束,甚至还可能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因此,新闻传媒在行使监督和引导职能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新闻业务水平与道德修养水准,以免出现误用、滥用权利的现象。 (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