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9285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摘 要:产业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国际间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着重对国内外学者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理论做出系统的总结综述。 关键词:产业转移 理论 综述 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自发的行为,是一国或地区在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从而实现相关各方的产业优化和升级。产业转移在客观上表现为产业在空间地理上的移动,其实质是新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现象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这

2、种现象,对产业转移进行研究的理论也越来越多。 一、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最早研究有关产业转移机制的问题。他在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从劳动力成本的角度分析了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他认为,引起 20 世纪 60 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增2长几乎为零,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前所未有,引致非熟练劳动力的不足。但由于历史的限制,刘易斯没有建立起关于产业转移的完整理论,他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转移的解释也停留在较

3、浅的层次。 (二)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以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来考察产业转移现象,从依附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他认为,由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低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弹性高,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和巨额贸易逆差,发展中国家出于发展的压力而被迫实行用国内工业化代替大量进口工业品的进口替代战略。 普雷维什的观点借鉴了李斯特等人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突出了国家行为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同时较早地注意到了产业转移是区域间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也较早注意到产业转移带来的消极作用,但对于产业转移能够加快欠发

4、达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认识不足。 (三)产品生命周期论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在总结国际贸易对处于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行国的美国工业结构转换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产品的国际循环,提出了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对区域间或国际间产业与产品的周期性发展进程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和产品转移做出了系统描述和理论总结。认为当产品处于创新阶段的时候,本国产品有竞争优势,产品可以采取出口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当产品处于成熟阶段时,随着3新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大,技术垄断被打破,产品的生产技术越来越纯熟,生产者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当国外市场越来越大时生产者就有了向外扩张的动机。当产品处于标准化生产阶段

5、时,产品达到高度标准化生产,价格竞争成为了主流竞争。生产者开始考虑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欠发达国家,再从这些国家进口该产品。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周期和各国的比较优势变化结合起来,从动态的角度说明了发达国家从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到进口的发展过程,其所建立的产品生产区位的转移模式对于产业转移研究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四)雁行模式论 雁行模式最早是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的,1932 年,赤松要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一文中提出了“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 ,主要用于说明当时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反映了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作用。他认为,日

6、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其图形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在一国范围内,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先是在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中出现,然后才在生产资料产业中出现,继而在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中都会出现雁形变化格局。 “雁行形态理论”所倡导的产业分工结构实质上属于典型的垂直型分工,处于雁阵低梯级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将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调整产业结构,而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 4(五)边际产业扩张论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对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进行了拓展,提出了“边际产

7、业扩张论” 。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以回避产业劣势。该理论认为,投资国从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而接受投资的国家接受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使潜在的比较优势显示出来。重点描绘了以海外直接投资为表现形式的产业转移的轨迹,以及由此在产业转移和被转移形成的先后继起的产业发展形态。 (六)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在融合前人及同时代其他学者国际生产理论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他全面分析解释了国际生产的决定因素、国际生产所采取的形式、国际生产的开展程度等方面的内容。在邓宁理论体

8、系中最关键的就是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大理论支柱。 邓宁的折衷理论由于包含因素很多,不能说明众多解释因素中哪种因素对投资决定最具影响作用,一切均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失去了一种严密的理论体系所应具有的概括性地解释说明具体现象的能力。 (七)梯度转移论 梯度转移论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地区二元结构基础上的,它最初来源于美国费农等人首创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梯度理论认为每个国家与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处在高梯度上的地区向低梯度5上的地区传递下去。根据梯度转移理论,产业发展在客观上存在的区域性梯度差异,使得产业转移成为

9、可能,产业转移实质上是高新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 二、国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一)重合产业论 卢根鑫的重合产业论是国内较早的研究产业转移问题的理论。该理论的研究视角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他认为,重合产业是指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技术构成相似的同类产品生产部门。它们使用相似的机器设备或生产线,运用相似的技术工艺,需要相似比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相似的产品。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越是发展,这种重合产业就越会不断出现、发育、成长和持续演变。当产业深化不能够抵消别国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发达国家重合产业就只有一个调整方向即产业转移。这是因为产业转移不仅能够摆脱重合产业绝对成

10、本较高的不利地位,而且能够实现重合产业的再次价值增值。 重合产业论也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一种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应该将丧失成本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实现共赢。但该理论没有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也没有涉及到我国区际间的转移问题。 (二)梯度推移论与反梯度推移论 梯度推移论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部三大地带,这三大地带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科技水平、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经济技术的整体梯度,生产力的空间推移应从区域间梯度差异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然后逐步依次向第二、第三梯度中、6西部地区转移,并通过三大地带间经济发展的推移

11、,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反梯度推移论则认为,我国生产力水平呈东、中、西三级梯度态势是事实,但落后的低梯度地区只要政策得当、措施得力,也可以直接引进并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行超越式发展,然后向高梯度地区进行反推移。 事实上,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之争的核心是国家优先发展高梯度地区还是低梯度地区的战略抉择问题。其实质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之间的利益之争,涉及到地区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地区平衡等方面的政策选择问题。 参考文献: 1 江绪春.国内产业转移文献综述J.企业研究,2012(12). 2 李娟,吴南,李祥.产业转移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 2011(27). 3 龚雪,高长春.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 2009(4). 4 马子红.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M. 人民出版社,2009. 5 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 亚太经济,2003(4). 6 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张莉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