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国际分工地位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摘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的体系,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且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外需市场的萎靡和国内发展的现状使得转变发展方式极为紧迫。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占关键地位的中国的转变必将冲击国际分工秩序,而且纵观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成员,似乎短期内还不存在替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因而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因素。【关键词】 国际分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内需与开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这一转变能否实现关系着中国经济发展能否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这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抉择。
2、中国经济发展几十年所依赖的资源红利、环境红利、人口红利等的逐步消失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要实现经济发展已经不能仅仅考虑国内的情况,应该具有全球眼光和视野,从本国在全球经济及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出发来思考以制定更为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 一、现行国际分工下的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GDP 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加入 WTO 后参与国际经济交往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2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近几十年来,借助于特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转往基
3、地。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巩固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经济规模上看,中国经济总量、贸易总量、金融净资产都居于世界前列。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2 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 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比增长 7.8%;按 2012 年人民币平均汇率 6.3125 计算,约为 8.227 万亿美元。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2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 3.2%,即 2012 年全球 GDP 总量约达 71.89万亿美元,因而,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约为 11.5%。同时,中国贸易总量约 38668 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
4、近 1/10;2012 年底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 94.3 万亿,比年初增加 11.6 万亿,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 91.8 万亿元,比去年增加 10.8 万亿,金融净资产约 1.8 万亿元,居于世界第二位。 从国内产业结构上看,总体上来看,中国是以工业立国的典型国家,制造业在拉动经济增长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 年在三大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中,第二产业贡献率为 48.7%,其中,工业贡献率为 40.6%;第一产业为 5.7%,第三产业为 45.6%;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上,第二产业为 3.7%,其中工业为 3.1%;第一产业为0.4%,第三产业为 3.6
5、%,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 199860 亿元,比去年增长 7.9%,其中纺织业增长12.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 8.4%,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 8.9%,汽车制3造业增长 8.4%,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 12.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 9.7%,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9.5%;全年建筑业增加值 35459 亿元,比上年增长 9.3%,都超过了全年 7.8%的经济增长率。 从进出口贸易总量上看,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进出口贸易取得较快发展,2012 年贸易额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据商务部和海关总
6、署的统计,2012 年全年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为 38668 亿美元,比去年增长 6.2%,其中,出口为 20489 亿美元,较去年增长 7.9%;进口 18178 亿美元,增长 4.3%,进出口差额为 2311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 762 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商品贸易总额较上年增长仅3.5%,达到 38628.59 亿美元,贸易规模已被中国超越而退居第二位。另外,从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看,截止 2012 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总量为 33115.89 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比例高达 1/3。同时,根据渣打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全球指数数据,2012 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量增加了 50%
7、,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比上年增长 28.6%,达772 亿美元,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地位得到不断提升。 从进出口商品组成上看,工业立国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类别以工业品尤其是机电产品为主。机电产品占商品出口总额的近 60%,以2012 年为例,全年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为 11794 亿,约占出口总额的 57.5%。由于全球制造业的国际分工的转移,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最终成长为“制造工厂” 。近年来,中国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据 GTI 的数据显示,我国机电产品在美国、日本等 32 个发达国家的4平均市场占有份额由 2001 年的 7.1%上升到 2011 年的 19.9%;
8、在墨西哥、印度、巴西等 37 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市场占有份额由 2001 年的 4.1%增长到 2011 年的 20.1%。由此可见,中国工业品不仅对于“去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而且对于新型工业化国家都至关重要,中国的地位在短期内似乎没有国家可以取代。 二、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性 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了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必然性和紧迫性。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实现了年均近 10%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及劳动力成本。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经济快速增长的期望已不那么强烈,已经更多地关注绿色 GDP,力求实现绿色发展。全国环境
9、状况的不断恶化、能源资源的逐步紧缺以及劳动力成本提高带来的传统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消失使得过去那种依靠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成本、低效益、低产出的“三高三低”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的要求。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要实现这一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从国际上看,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下行阶段,经济增长乏力。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国际政治局势局部动荡不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全球恶劣气候环境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又席卷全球,这些都给全球经济未来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发达国家也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始更为
10、注重实体经济发展,消费能力也受到影响而削弱。5国外需求市场的萎缩必然影响像中国这样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体。而要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重点就应放于国内市场的开拓。而过去三十年形成的经济发展方式及经济产业结构必然受到冲击,实现这一转变不仅对于本国,而且对于全球经济在平衡都意义非凡。 三、从国际分工看中国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既然中国经济已融入全球经济,并已经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不能仅仅从本国出发,而应具备全球视野、国际眼光从全球经济出发,制定双赢的战略。 1、合理定位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诚然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长为世界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
11、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因此而盲目自大而更应看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在未来的国际经济活动中,中国应加快“走出去”战略,适度进行产业外包或外移,积极培育全球制造业的“替代者”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总体来看中国经济仍处于较低层次,居于国际分工体系的末端,技术含量仍较低,仍属于低层次的加工制造阶段。鉴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从全球看仍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替代中国的地位,因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冲击全球现有的经济秩序。无论从国际环境还是国内形势看,实现这一转变都困难重重,尤其是要保持中国在国际上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前提下显得尤为艰难。机遇至关重要,然
12、而全球经济发展现状却也为我们提供了现实机遇,中国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借助于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背景下西方各国加强对实体经济的回归这6一条件,并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稳步推进。 2、注重提高产业生产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短期内改变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似乎不太现实,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加强科技技术基础研究,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和层次。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三高”产业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更加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提升基础研究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
13、的高效互动联系,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加工外包、贸易外包的形式“走出去” ,将加工组装制造等产业低端部门向条件合适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向产业高端发展。 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地位和贡献率 第三产业是绿色产业,而且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外需市场的低迷加上传统制造业业部门转变发展方式产生的大量失业工人要靠第三产业来消化。应制定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合理规划建设,营造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发挥财政的转移支付及政策引导功能,多方筹集资金更多地引导社会资金向第三产业转移;发展和培
14、育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合理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重点培育几个大型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同时推进现有7企业的改革,推进市场化建设。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加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第三产业与国际接轨。应不断加强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充分发挥金融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及发展第三产业中的作用。 4、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提升国内消费率,充分发挥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 消费是经济增长最重要、最持久的动力。在国际经济发展低迷、外需市场萎缩的情况下,过去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的方式已
15、经不能持续,应适应新形式、抓住新机遇将经济重心转向国内,大力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的开拓,提高消费率,最终实现消费对经济的最重要拉动作用。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制度,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建立鼓励消费的政策环境,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建设新农村及城镇化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来源以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完善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落后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地方财政制度,在
16、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都应更加注重公平。 5、全面提高经济开放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8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不断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