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传统民居的居住舒适度调查分析摘 要:民居建筑在我们国家古建筑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她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但由于现代化的高速推进,我国丰富的民居建筑文化正在面临消亡的境地,如果不尽快进行保护,后果将是无法弥补的。浙江省衢州市水亭门街区,有大量留存的传统民居。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推进及科技的进步,古老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其落后的一面,其落后的生活设施,潮湿、阴暗的生活环境,已不能满足今天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今天大量存在的传统民居正面临着淘汰和消亡的境地,要使其得到较好的保护,就必须关注传统民居的可居住性问题,本文通过调查收集普通传统民居的温度湿度等参数,与现代居住建筑对比,从技术层面分析传统
2、民居居住的舒适。 关键词:传统民居;舒适度;现代居住;温湿度对比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传统民居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发展的见证, 是建筑历史和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中国传统民居以其特有的空间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细的科学技术,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下的智慧与财富。长期以来,我国建筑界对传统民居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研2究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特点。对传统建筑的研究不仅从传统文化作理论或史料性研究,还要从技术层面对传统民居进行研究,通过技术手段的推广逐渐改善住宅质量,提高居住者的舒适程度。2010年 7 月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
3、究中心吴宗杰教授曾带着研究团队来到衢州,从研究历史文化价值的角度对“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与历史记忆”的进行研究。而本文试图从技术层面调查传统民居的居住现状,收集衢州市水亭街区传统民居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影响民居可居性的主要因素温湿度的对比,为从技术的层面对现有民居建筑的形态、构造、材料做法等关系进行分析提供参考。 2 现状调查 衢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光温充足、降雨丰沛而季节分配不均的地带性特征。常年平均气温在16.317.3,1 月平均气温 4.55.3,7 月平均气温 27.629.2。无霜期 251261 天。年日照总时数沿江平原地区在 1900 小时以上
4、,山区不足 1600 小时,太阳年辐射量 4566.2 兆焦耳。每年 36 月为多雨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 1843 毫米。全年风向沿江平原地区为东北风和东北偏东风,山区地形复杂,风向较乱。 课题组根据项目计划安排,以衢州市水亭门街区为例,从技术层面对民居建筑的形态、构造、材料做法等作了调查,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初查,走访遴选,选出了古民居比较集中的街道和小巷作为重点研究调查对象,在此基础上选取基本格局完3好、可利用程度较高、房屋质量较好的民居进行调查并记录,记录内容主要包括房屋建造年代、产权、用途、墙体情况、屋面情况、基础设施以及建筑形态、材料、构造等,同时还有对
5、居民进行采访,了解民居的历史,居住的舒适度等情况。共走访了 60 余户民居,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其中 22 户民居的情况。第二步是有针对性的重点选择了相对格局保存较完善 10 户居民,并在这 10 户中再综合考虑改动最小的、艺术价值最高的、保存较完整的、占地较大的等因素后确定了 5 户人家。在 5 户人家中选取了受外界影响因素基本相同的位置安放温湿度计,按照不同时间段记录信息。同时我们选择了 2 间宿舍作为现代建筑的代表与古民居作为对比。宿舍在 2 楼,通风良好,朝向基本一致,与传统民居的基本情况比较相符,具有可比性。 3 传统民居与现代砖混结构室内物理环境对比分析 3.1 温度对比及分析 我们对
6、选取的几家古民居做了温度的调查,收回数据表格后做了统计分析,从表我们可以看出室外温度总是最高的,说明无论是宿舍还是民居,都有隔热的作用,通过图表(图 1) ,可以看出民居的平均温度低于宿舍。尤其是正午 12 点高温时节更加明显(见图 2) ,说明古民居隔热避暑的效果优于宿舍楼这种砖混结构,这与古民居主要用材是木材有很大关系,木材更贴近自然,有叫好的隔热作用。但是保温性能不是很好,从降温那部分的能看出,古民居的室内温度低于宿舍的室内温度,但总体来说古民居室内温度对人居住还是很适宜的古民居大多是用木结构,4而且屋顶有些会使用望砖望板来保温隔热。 图 1 平均温度对比 图 2 正午最高温度对比 从柱
7、状图(图 3)分析,在两天高温中,民居室内的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都要比宿舍内低 34,民居室内最高温度比室外最高温度低 68,这两点说明了民居在高温环境下隔热通风性能远高于宿舍,室内自然温度远低于室外温度,更满足人在高温环境下的居住条件。 图 3 高温下室内温度对比 从气温变化趋势分析,民居上午 8 时至 12 时室温变化相比宿舍较大 ,以后较为平缓且气温变化趋势与宿舍基本一致 ,午后 18 时至 21 时室温下降较快,而宿舍下降较平缓,说明宿舍的热惰性更好。从折线图中可得知室外最低温度折线与民居温度折线存在交点,说明有一段时间民5居的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最低温度可分析民居的保温能力相对与宿舍房屋较
8、差,但夏天高温相对宿舍更令人感到舒适。所以即使在高温环境下,民居室内温度与人体皮肤临界温度 33 还有将近 34,不会有炎热的感觉,也大大降低了日常降温所消耗的能源。 图 4 高温下日平均温度对比 3.2 湿度对比及分析 9 月份中上旬,室外温度比较温和,传统民居室内平均湿度与宿舍相差不大,但总体高出 1%2%。 9 月份中下旬,室外气温由高温逐渐下降,室外最高最低湿度起伏较大,民居室内平均湿度比宿舍高出 4%10%。宿舍室内平均湿度明显有所降低,但民居室内平均湿度保持不变,相比之下传统民居的湿度更大。但由于民居室内温度相对较低所以不会感到闷热,但宿舍中就要借助电风扇或者空调进行降温。湿度是影
9、响人居住舒适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湿度大于 95%,人体感觉非常闷热,体表排汗受阻,散热不佳,皮肤感觉潮湿黏糊,同时呼吸困难,导致人不得不张嘴喘气,心情也开始变得烦闷、疲倦、食欲不振。湿度太低也不好,过于干燥的环境容易引起皮肤脱皮。最适宜人类生活的湿度是 45%70%。 64 结论 对衢州水亭街区古民居调研以及夏季炎热气候条件下室内环境测量对比分析表明 ,在夏季高温条件下,传统古民居的热舒适度更好。 传统民居除了在午后部分时段热舒适性较差以外 ,在其他时段的整体热舒适性都好于新建民居. 高温下传统民居的平均温度较新建民居都低 23。 传统民居的天井能够明显改善室内的通风条件 ,特别是在正午太阳辐
10、射最强烈时 ,通过天井的引导能够取得较好的通风环境. 虽然传统民居室内湿度较高,但良好的通风性能和隔热性能可以拟补不足,以保证居民在居住时不会有闷热感。 针对分析的结果,传统民居具有较好的通风隔热效果,尤其是夏季炎热气候的居住的舒适度较高,如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维修保护,提高其冬季的保温性能,并增加其必要的生活设施,这样既可以保护传统古建筑,也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支出。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王竹.浙江西部传统民居的生物气候设计J.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3)339-344. 2 李燕,宣勇.古建筑修复和改建实践J. 施工技术,2008,37(6):111-112 3 李燕,廖小辉,浙西传统民居的可居性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23(1)42-46 7【附】 本论文为 2011 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2011R427001)的成果。 【作者简介】 陈杰,孙凯, 1992-,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2010 级在校学生。 李燕,1961-,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古民居保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