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制度视野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1847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刍议制度视野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刍议制度视野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刍议制度视野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刍议制度视野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刍议制度视野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刍议制度视野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容摘要: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通过探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阐述了制度建设对经济运行与发展的重要作用。联系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对以制度为突破口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而研究出以制度为突破口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策。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 体制研究 制度构建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影响全局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

2、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协调、发展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靠投入生产资本的追加来扩大生产,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的和低效的,也是我国传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只片面地追求量的扩张,不讲究质量和效益,教训十分深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要加快经济结构、产业体系、分配制度等诸多方面的转变,真正实现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向质量和效益上转变,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既需要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更需要有科学的制度机制作保证。 制度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西方经济学界首先假定制度为既定的,然而制度与经济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

3、系。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阶段,制度建设日臻完善,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制度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端重要的作用。 (一)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经济制度激励 诺思认为,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行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用价格机制来调配资源,以个人利益最大化来激励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厂商在投资报酬最大化的激励下,成为经济发展推动力的主要源泉,他们对新知识、

4、新技术的追求将使知识的外部性迅速转化为企业的生产率,推动企业效益的发展。企业效益的提高带来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在制度上形成了对经济的有效激励。 (二)制度建设有利于管理体制创新 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辛勤探索,政府充分发挥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作用,管理正在向着科学、高效、规范、法治的轨道迈进,政府正在由全能“保姆”型政府向服务型有限政府转变,政府角色的自我调整,带动了制度的创新。这种转变是一种渐进和漫长的过程,当前,尽管制度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但还存在一些矛3盾和问题。比如:政府还

5、较多和较擅长运用计划、行政指令的方式,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管理,不能有效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与管理作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体的创造积极性,束缚了它们主动参与社会分工和经济竞争的主动性。特别是存在诸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没有理顺;制度建设质量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种莳成,2013) ,立法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存在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可操作性不够等问题。 (三)制度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实是一种自我发力型改革,这一过程难免会因改变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阻力很大。建立科学完善合理的制度,以有章可

6、循的制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权力、利益分配的过程程序化,以被公开执行和严格遵循的制度来保障分配的公平,保障大多数人对过程的参与,保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进行,将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尊重和保护提供有效保证。传统的依赖于领导人兴趣和爱好来推动工作的模式,具有较强的短期性,缺乏工作的持续性,不但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也会降低经济发展效益。因此,科学完备的制度建设,便于形成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体制障碍 (一)政府管理体制亟待改革创新 由于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过度行政化行为,很难主动自我进行经济发4展方式转变。加之,由于有些地方政府及其

7、结构以半官方的身份,参与到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增加了政府作为市场监管者的区分难度,政府在“市场参与者”和“市场监督者”之间很难科学准确定位,很难保证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合规性的科学监管。一些政府官员选择任用标准不科学,缺乏科学有效的干部选择任用体系,导致官员过多地寻求短期收益,特别是会过多地关注 GDP 等指标(张卓元,2006) ,导致地方政府政府及地方干部把更多的精力和重点,放在最能体现政绩、最容易出政绩的地方,往往会放弃科学发展的理念,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于脑后,甚至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倾向(姜作培,2008) 。 (二)财税体制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8、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建设财政和经济财政为主要任务和特征的财政支出模式,导致各级政府以不同方式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最能产生财税收益的地方。比如:地方政府更愿意大力发展工业、资源型产业,各地以 GDP 的快速增长作为主要任务,这种利益的强烈驱使下,更多的地方政府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作为代价,来拼出 GDP 的高速增长。以资源税为例,资源税征收计税办法不科学,没有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计征,导致一些自然资源被廉价甚至无偿使用,资源税税率低、没有考虑资源开采回采率的差别、从量计征的定额税等不合理的资源税税率,没有起到调节资源开采和使用行为的作用,资源税不是以保护生态和资源为主要目标,而变成

9、以变相扩大 GDP 总量、提高 GDP 增速为主要任务,因而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体制障碍(安体富、蒋震,2008) 。 (三)配套性体5制滞后制约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有一系列比较成熟和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为支撑。经过 30 多年的不懈探索,我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但由于受各种内在因素的影响,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企业发展活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激发,有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国际市场竞争体制机制,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改革相对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壁垒性作用逐步显现,这对于经济社会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是一种重大挑战,

10、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们只有不间断地掠夺资源来获得相对稳定的保障,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越来,城乡壁垒、地区制度壁垒十分突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压力。 以制度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一)优化行政管理体制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好政府的应有作用,切实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依法行政,政府带头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管理国家社会事务,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并限制在法律范围内,通过改革创新理顺各种关系,避免和减少直接干预,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从宏观方面、以间接方

11、式进行管理。继续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越位的地方退出来,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健全完善各级6绩效考核体系,把节能、降耗、减排等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中,放在与 GDP 或人均 GDP 的增长率同等重要的地位(杨欢进,2008) ,以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各级政府主动参与,并积极投身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来。 (二)持续财税体制改革 坚持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要目标,突出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有序开发为重点,坚决取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政策,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改革由

12、从量征税改为从价征税,将税收与资源市场价格直接挂钩,提高资源使用成本。对于资源形成周期长、不可再生等稀缺资源要加大税收征收力度,对于没有设立税种的资源,要开发设立新的税种,将这些资源纳入财税征收范围,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探索建立生态资源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可开发区的财税收入来弥补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促进生态富养区的建设。同时,这种补偿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动中相关参与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更加地自觉投身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中去。 (三)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约束人们相互交往行为的框架,制度需要不断的创新来丰富和完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需要

13、制度创新来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可以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经济活力。要进一步创新价格形成机制、企业改革发展机制,加快决策、执行、监督体制机制改革,积极7推行决策权上移、执行权集中、监督权外移,构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切实把技术、知识

14、、制度等非经济变量提升到与资本、劳动、收入等经济变量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制度的持续创新抵消制度的“边际收益递减” ,形成要素回报的递增,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健全完善配套体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成为政府和经济参与各方的共识和自觉,必须要有较为完备的配套体制作为基础和保障。比如:建立健全真正覆盖全国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农民无后顾之忧,逐步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其它产业的生产;土地则可以变分散粗放经营为集中连片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建立健全各类保险、担保制度,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使企业可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把更多精力放到节能增效、促进企业可

15、持续发展上来。通过完善配套机制,促进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与投入;激发劳动者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激发企业加快管理创新的自觉性,促进企业充分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促进城乡间、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8参考文献: 1.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9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 2 册)M.人民出版社,1975 3.黄少安.制度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美菲吕博顿,德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种莳成.试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J.商业时代,2013(5) 6.胡锦涛.胡锦涛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0-2-4 7.张卓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府改革是关键J.经济研究参考,2006(74) 8.姜作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地方政府执行力J.当代经济研究,2008(5) 9.安体富,蒋震.加快资源税改革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N.中国税务报,2008-3-19 10.唐龙.体制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1.杨欢进.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1) 12.朱晓旭.谈以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中国发展理论创新J.商业时代,201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