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于 1999年 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前身是 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 )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 发展目标是:成为我国陆地表层过程与生态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及地理信息系统核心科学与技术研究中起引领作用的综合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重要的思想库与人才库,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生态环境国际合作研究,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成为国际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生态建设领域的著名综合性研
2、究机构。w 地理资源所现有 7大研究领域,下设 28个学科团队(研究室、中心、站)。 7个研究领域由3个研究部、 3个重点实验室和 1个研究中心组成,即自然地理与全球变化研究部、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拥有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设有理化分析中心和五个专业实验室构成的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禹城综合实验站、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 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 3个中国科学院生
3、态系统研究网络( CERN)野外站。建成中国物候观测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 ChinaFLUX)和同位素观测网 3个全国性观测研究网络,共同构成了研究所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成完整的数据共享平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和共享服务网、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数据汇交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电子政务工程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分中心设在该所。此外,还设有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专业图书馆。地理资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 3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地理学(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
4、资源学专业 4个二级学科)、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设有环境科学 1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经济管理8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农业信息化(农业推广)、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设有地理学、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663人(其中硕士生 237人、博士生 423人、外国留学生 3人);在站博士后 156人。人员n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现有职工 520人,其中科技人员 358人,研究员 112人、副研究员和其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153人,进入
5、知识创新工程 274人。 陈述彭 、吴传均、 孙鸿烈 、阳含熙、 刘昌明 、郑度、 陆大道 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 石玉林 、李文华 、 孙九林 3位 中国工程院 院士在该所工作。 n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设地理学和生态学 博士后流动站,是地理学一级学科与生态学、环境科学和 农业经济管理 三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以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生态学、气象学、环境科学和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培养点。目前共有研究生导师 10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67人,硕士生导师 42人;在学研究生 504人,其中博士生 350人,硕士研究生 154人,另有博士后 73人。连续多次被中国科
6、学院评为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在 2003年全国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评估所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研究所地理学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二,其中科学研究方面名列全国第一。 知识创新目标和战略定位n 通过对陆地表层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人流和信息流的综合分析,研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陆地表层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迁移转化规律与形成演化机理,及其与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地球表层系统和人 地系统 动态机制及各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机理;发展以 地球信息科学 与技术为基础的陆地表层系统与人地系统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创新和发展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地球信息科学。 n 与此同时,在
7、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持下,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瞄准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生态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国家需求,在资源持续利用、环境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地球信息与数据集成及信息共享等领域,开展综合性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解决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重大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n 根据知识创新目标,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确立了 “两个长期科学计划,六个学科方向 ”的学科发展格局。两个长期科学计划包括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与陆地表层生命物质过程研究 ”和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中国区域发展 ”;六个学科方向为:陆地表
8、层 系统研究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生态 网络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研究、资源科学研究、农业政策研究。根据学科布局,所科研一线的机构设置由陆地表层系统研究中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中心、生态 网络综合 研究中心、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中心、资源科学研究中心、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以及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组成。 保障体系 进入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试点以来,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施中国科学院新时期发展战略,基本建立了一系列适合科技创新的保障体系、现代研究所运行机制和以人为本的创新氛围,加强了科
9、技创新跨越战略部署,有力促进了重大创新贡献成果产出。 目前承担的国家 973、 863、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 中科院 重大、重点项目共一百余项。其中包括973项目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 863课题 “面向网络海量空间信息的大型 GIS”、国家科技攻关课题 “西部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评价与演变趋势分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优秀群体项目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 ”、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估 ”、院创新重大项目 “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 ”、院创新方向性项目 “华北地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 ”等。一些瞄准国际科学前沿、适应国家重大需求的重大项目,通过组织跨所、跨院内外的合作和学科集成,取得了显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