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中的生态伦理道德建设.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6029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伦理道德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伦理道德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伦理道德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伦理道德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伦理道德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土地整理中的生态伦理道德建设摘要:土地整理在协调人地关系,增加耕地面积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较大的潜力。由于我国土地整理起步较晚,很多地区将耕地面积的增加作为整理的主要目标,忽视了生态环境建设,由此引发大量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现有土地整理对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和大气资源等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出在土地整理中应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建设,促进土地整理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伦理道德;建设 一、引言 我国是个农业和人口大国、经济发展处于快速时期,为了发展建设,大量耕地被无辜占用,致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近年来一直把增加耕地面积、确保耕地占用与补偿平衡、实现耕地生态

2、保护作为土地整理工作的目标。增加耕地面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固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如果仅追求耕地数量的增加,一味强调出地率,忽略新增加耕地的质量和对土地生态的保护,不仅没有实现整理的效果,甚至会破坏原有的生态链,引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土地整理事业的一个主要瓶颈。要想解决土地整理的生态问题,仅依靠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制性约束机制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辅之以伦理道德的“软约束”手段,加强土地整理生态伦理道德的建设。 2二、现有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

3、、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土地整理中对田水路林村的整治需要借助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项整理区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1.对大气资源及其生态过程影响。土地整理活动对大气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体现出来:改变土地覆盖状况、改变水文模式、改变土壤质地等,进一步影响区域局地气候和空气质量,这主要表现在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破坏局地小气候及区域大气质量等方面。比较常见的有开垦荒草地、大规模砍伐灌木林地、草地过度放牧等,人为的导致地表裸露,使大气中可吸

4、入颗粒物浓度的不断增加。 2.对水资源及其生态过程影响。土地整理中灌水渠和排水沟的截弯取直、硬化等过程往往会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不仅影响自然生境类型的改变,还可能影响伴随原有水系网络而形成的各种相关生态过程。虽然某些行为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例如在水域上游建蓄水堤坝等,但却容易导致下游河道渐趋干涸,以及某些水生生物生态过程的中断;大面积混凝土硬化沟渠的修建,渠道笔直,表面光滑,无法涵养水源,使得渠道无法寄养水中生物或补助地下水;坡地垦殖与梯田建设增加了土壤侵蚀的危险度,造成流域水源补给过程受阻。还有部分整理项目忽视渠道污染治理,使渠道污染难以自净,也会对水环境3的质量产生影

5、响。现在农村使用农药现象非常普遍,渠道常遭受农药的污染,硬化后的渠道使得农药难以扩散,这将会对水中生物栖息与繁殖产生不良影响,无法发挥水生物对水体自净的功能。 3.对土壤资源及其生态过程的影响。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不少土整项目为了追求所谓的“一望千里” ,常运用各种机械压实土壤,破坏土壤的原有结构和质地,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有些土地整理项目为追求耕地产出率而盲目加大耕地垦殖力度或不顾土地适宜性要求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甚至导致一系列灾害过程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进一步加剧土壤养分的流失。在

6、土地平整施工过程中,富含养分的表层土壤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使土壤中腐殖质不断氧化,造成土壤中有机质的大量流失,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土壤回填后,对新的土壤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育来增加养分,但很多农民不知道如何合理施肥,只是盲目使用各种化肥,造成土壤板结。4.对生物资源及其生态过程影响。随着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展,原有土地上完整生态系统将被单一的物种所替代,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将不断下降,病虫害发生的频度与强度亦会不断增加。土地整理中常实施的村庄整治、荒地开发、修路筑渠等活动将会改变原有的地表景观,人为造成生态过程的中断,尤其是土地整理中的道路工程,以水泥路替代泥土路

7、,破坏已有的自然景观,使得景观破碎度增加,自然植被间连通性降低,阻隔了生物之间物4质和能量的交换,这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三、土地生态伦理道德建设概述 土地生态伦理道德建设是生态伦理学在土地领域的应用,它引导人们从生态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地关系,为人类与土地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土地生态伦理道德的源起。伦理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应当遵守的规则和应尽到的职责,其本义是指的社会关系,并没有包含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涵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作用不断增强,人类统治自然的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和需求去改造土地生态系统,往

8、往会造成土地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恶果,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种种掠夺和不间断的贪婪索取,必然会受到自然预想不到的报复。土地生态系统的日益恶化,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开始总结过去盲目利用土地所带来的经验教训,一方面给自己以警示,更重要的是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人地和谐健康发展,只有依靠这种新模式,才能达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且一步步实现。于是,出现了土地生态伦理的思想。 2.生态伦理道德的概念。关于生态伦理概念,我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认识。西方国家认为生态伦理是根据生态环境“内在价值”的存在而确立的,即生态伦理的基础是生态环境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而在中国,生态伦理是从道

9、德的立场出发,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尊崇“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基于这种道德观,人们尊重自然并借助5伦理道德观来规范和约束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我国的观念基础,我们可以对土地生态伦理下一个定义:土地生态伦理将伦理道德的对象、主体推演到土地,赋予土地以伦理价值,提示人与土地关系的世界观。它引导人们从生态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为人地系统健康协同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3.土地生态伦理道德的原则。土地整理中的生态伦理道德建设为我们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在开展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如下原则。(1)人地和谐共存的原则。人类与土地共存亡,这是一种自然事

10、实,但人类能否做到与土地和谐共生,就涉及到伦理道德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类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海洋重视土地的权利和价值,应该给予土地一定的道德关爱,实现人类与土地的和谐共存,这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的基本观念。人地和谐共存的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土地整理时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土地的价值,不能仅从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出发,更要重视其生态方面的价值。 (2)人地健康持续发展原则。从土地整理生态伦理的角度看,健康持续发展是指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建立健康的生态发展过程,保护好土地生态系统,使整个系统处于一种良性的运行状态。健康持续发展不应该只是人类生存的发展观,也是人与土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道德关系问题。

11、(3)人地公平原则。人类在处理自身问题时追求公平原则,但是在与自然相处时却总是以征服者自居。土地生态伦理的公平原则是指将人6类和土地看成是平等的主体,如果我们对土地做了不道德的事,土地也会惩罚我们的,所以我们和土地之间也要遵守伦理道德。 四、在土地整理中实现生态伦理道德建设途径 1.加强土地生态伦理道德的宣传,树立科学的土地整理理念。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土地作为生命之本,国家之宝。人类要实现持续发展,有赖于对土地的热爱和珍惜。但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强调物质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却忽视了人类的思想,过分把自己当作中心,把人看作是地球的主宰者,所以眼下最要紧的是要加强土地伦理道德宣传,改变我们的观念,

12、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把保护土地资源这样的观念当成我们的一种信仰,一种道德标准。这种新道德要求人们最低限度地、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在进行土地整理实践时必须考虑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土地可持续发展,不能一味从人类角度出发,盲目整理土地。在整理时要“因地制宜” , “地尽其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不仅是十分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土地道德的问题。想要合理利用土地并实现其价值,最重要的就是须遵守关于土地的种种自然规律,将大众利益放于首位,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置于后,才能使人类与土地的和睦关系得以持续发展。 2.改变现行的土地整理评价标准, 制定健康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市场经济

13、背景下,经济至上和道德沦丧同时存在,引发了一系列的土地伦理问题。需要改变土地整理评价标准,把土地的生态价值与土地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同时纳入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体系,并通过这种改变引导人们使用土地的方向,使其在具体实践中遵循土地伦理道德规范;对不遵守7土地伦理的行为,应追究其伦理责任,逐步将外在的土地伦理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在的土地伦理追求。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土地整理评价体系,把土地伦理标准规范于一个完善的体系之中,要求人们在土地整理中不仅要考虑土地的经济价值,更要考虑土地的生态价值,进而以绿色的可持续标准来评价和利用土地。 3.突破传统追求数量的整理方法,建立生态友好型整理模式。土地整理项目若一味追求增加

14、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数量动态平衡,将导致其最终的结果与最初的目标相背而驰。所谓的绿色整理模式,在现代意义上来说就是土地整理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为宗旨,建立生态友好型土地整理模式。通过生态友好型土地整理,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如何建立生态友好模式呢?比如为了减少机械压实对土壤耕作层的破坏,可以实行表土剥离,就是先将表层优质土壤剥离,然后运用科学的方法储存;对于深填或深挖土块,用推土机或其它设备先进行压实,使其形成具有较好防渗、防漏性能,防止土壤渗漏。硬化沟渠虽然能提高输水功能,但会减少地下水供给,破坏水生生物环境,因此,在开展土地整理时提倡农村沟渠的铺

15、设主要以土料、石料为主,尽可能的不改变渠道的原有风貌,让生活在沟渠中的原有动植物能够自由地迁徙到田间来,有利于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于整理中的道路工程除了需要通行车辆时设计水泥硬化路面外,支道设计尽量采用砂砾石路面或采用镂空水泥板植草路面,即在镂空处种上耐压碾、生存能力强的草皮,在道路下面埋设一些涵管,既能为灌溉服务,又能成为田间动物遮阳、栖息、通行的场所,改善当8地的生态安全状况。减少地下水供给,破坏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因此,在开展土地整理时提倡农村沟渠的铺设主要以土料、石料为主,尽可能的不改变渠道的原有风貌。 4.积极推行土地整理修复和养护运动,努力实现和谐人地关系。面对因为整理而逐步

16、恶化的土地生态系统,我们不能总是亡羊补牢,而要未雨绸缪做好预防工作,在实践中开展逐步土地整理修复和养护,来拯救土地生态系统,要根据各地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行动。第一,政府方面应该通过财政、税收、法律等不同手段和途径,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修复和养护运动。第二,政府在土地整理的修复和养护中应该负有相应责任,但是土地的修复和养护也是全人类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最后,土地整理修复和养护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态环境,而是努力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五、结论 通过土地整理的环境伦理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人们在开展土地整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实现在土地整理中的人地和谐发展。在土

17、地整理活动中不仅要停留在以增加耕地面积去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层面上,更要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土地整理环境道德的培养。土地整理必须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在整理实践时树立人类需要拥有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去提前预测土地整理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一系列重大影响,克服急功近利的狭隘心态,使土地整理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与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91陶信平,陈蓉.陕西省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6(1). 2张文波.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J.科技创业,2006(2). 3贾丽,张雅杰.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安全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与管理,2008(6). 4杨国清,祝国瑞.土地生态伦理观与土地伦理利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 5喻光明,魏雅丽等.区域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补偿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4). *本文系池州学院 2012 年度院级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伦理道德建设”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RW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