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摘要】本文介绍了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改善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 【关键词】土地整理 环境影响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水环境系统的影响 (一)改变水文结构 作为土地整理活动重要内容的水利水电工程、农田灌溉工程以及坡地垦殖与梯田建设等往往会改变地表水系结构,不仅直接影响自然生境类型的改变,还可能影响伴随原有水系结构而形成的各种相关生态过程。例如在流域上游建蓄水堤坝,可能会导致下游河道的干涸和某些水生生物生态过程的中断。大面积混凝土水渠的修建,造成渠道无法贮存
2、水分、并中断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联系。坡地垦殖与梯田建设可能造成流域水源补给过程受阻等。 (二)造成水体污染 土地整理中的工矿企业安置与开发、村镇归并及新集镇建设等均会带来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增加,从而对整理区内部及其周边乃至区域水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污染。如将新集镇或厂矿企业安置在流域上2游的水源地附近,不仅对其附近水源造成直接危害,更会影响流域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2、对植被系统的影响 (一)对植被数量结构的影响 非农建设用地的扩张,提高土地垦殖率及开发荒地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的减少和退化,造成地表植被覆盖率和覆盖程度的降低;同时,土地垦殖率的提高及荒地的开发会使植
3、被为组成单一的农业作物所替代,导致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频度与强度增加,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空间日趋减少。 (二)对植被空间格局的影响 由各类型植被单元构成的地表景观格局是决定各种动植物生态过程、维持相应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基础。但村镇迁并、荒地开发、筑路修渠等土地整理活动势必会改变已有的格局并因此造成许多生态过程的中断。例如因非农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大面积耕地开发等引起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会导致自然植被斑块间的自然连通度降低,威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大型交通运输线路、灌溉工程及其辅助工程的修建往往会将许多连续的动植物生境一分为二,并成为许多动物迁徙、植物孢粉运移的屏障。农田林网既
4、是改善局地小气候、涵养水土及防风固沙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土地利用空间多样性、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有效途径。不合理的土地整理活动,片面追求增加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的大面积连片耕地开发,结果得不偿失。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3(一)改变土壤结构 如荒地垦殖改变原有土层结构;筑路及村镇建设机械压实土壤,从而破坏土壤结构;坡地开垦扰动地表、坡面,引起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并可能造成局地气候恶化。 (二)改变土壤质地 农地耕作势必导致地表土层土质疏松和粒度细化,在耕地播种期及休耕、撂荒期又使其裸露于地表,在山区将易导致水土流失,在干旱地区又可能引起扬尘、尘暴等。 (三)影响土壤肥力 加大耕地垦殖
5、力度或不顾土地适宜性要求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灾害过程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进一步加剧土壤养分的流失。 4、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活动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主要反映在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局地小气候过程及区域大气质量状况等方面。前者如荒地开垦、林地砍伐、草地过牧等导致地表裸露,从而造成大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增加。后者如农田防护林带网的建设,不仅可防风固沙和改善农田小气候,还会通过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改善农田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5、对敏感生态
6、系统的影响 由于土地整理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区域开发活动,在土地整理方案4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在短期经济利益和地方政绩的驱使下,对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人文景观造成永久性破坏,造成无法弥补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如热带雨林、湿地、海岸带等自然生境类型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又是重要的旅游观赏资源;一些脆弱生态系统如山地平原过渡带、农牧交错带、沙漠绿洲等,抗干扰能力弱,易引发自然灾害;还有许多地方性特殊保护景观如风景名胜区、历史遗迹等也是易受土地整理活动影响的敏感景观组分。 二、改善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 1、通过道路工程的修建, 带来农村人居面貌的改变 通过对生产路与田间路的修建与完善
7、, 形成便利的交通路网, 一方面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另一方面, 可以形成优美的农田生态景观, 可以是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可以改变人们传统心目中农村那种脏乱的景观印象。田间道路也不一定非得追求硬化等标准, 一些地区可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土地整理资金比较充足, 但方面追求土地整理的外观效果, 但是这有可能适得其反, 违背了生态规律, 大量的水泥路面, 阻止了土地的自然呼吸, 影响了大自然气温的变化, 使得很多本来活跃的小动物与微生物无法正常生存, 破坏了生态状态, 所以在修筑田间路的时候, 要注意这个问题, 一般采用碎石路面, 注意道路两边的植被改善, 只要达到方便
8、田间管理的目的就可以了, 不必刻意追求高标准, 陷入美观误区, 破坏生态环境。 2、通过农田水利建设, 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由于国家过去对于农业的生产投入比例一直失调, 使得农业生产在5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自然灾害频发, 抗旱抗涝能力不足, 粮食生产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这也可以被认为是环境上得灾害, 表现为抗环境干扰能力弱。通过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得建设, 建成旱能灌, 涝能排, 旱涝保收的标准农田, 就是增强了抗恶劣环境干扰的能力, 从另一个方面说就可以认为是环境得到了改善, 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得到了加强。 3、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 也就是干扰原有生态系统
9、, 建立新的生态系统的过程。一般来说, 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越是繁多, 食物链的结构越是复杂, 那么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是增强, 生态系统就越是趋于稳定。土地整理区域一般包括农田生态系统, 未利用土地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多样性在土地整理前后肯定会发生变化, 比如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土壤内的微生物的变化, 直接关系着农田质量与粮食生产产量, 所以, 我们在土地整理中要着重构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有利用提高农田生态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以及稳定性。 4、改善土壤环境, 提高土壤质量 土壤改良工程也是土地整理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农业生产长期存在着重用轻养的一个状况,
10、 使得我国农用地质量一直处于下下降状态, 地力减退, 氮磷钾比例失调, 有机质含量减少, 土壤板结等现象普遍。所以, 在土壤改良工程地建设中, 可以有效改变当前土壤质量下降地状况, 通过一段时期地治理, 改善土壤结构质地, 增加土壤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生产质量, 形成良好的土壤环境。 6三、结论 以往的土地开发整理实践主要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耕地的增加和耕地产出的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未能落到实处,由此导致土地开发整理活动与环境保护存在矛盾。所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今后应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便确实能够保护我国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并最终能够保护我国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蔡俊, 项澄生. 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浅探 J. 中国环保产业, 2005( 2) : 6- 9. 2陈伟强, 等. 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考 J. 2005, 7( 1) : 39- 42. 3卞正富, 路云阁. 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J, 2004, 18( 2): 21-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