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视角的我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6873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历史视角的我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历史视角的我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历史视角的我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于历史视角的我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于历史视角的我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基于历史视角的我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内容摘要:我国产业集群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成长于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已发展到成熟阶段。本文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历程为基础,分析产业集群的演进历史,借此提出影响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历史视角 产业集群 市场机制 竞合机制 引言 目前,产业集群战略被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战略模式,这是因为产业集聚已经成为过去 40 年国际上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早在 19 世纪末马歇尔就从“外部经济”角度对产业集聚现象做出了解释;20 世纪初韦伯又从“区位经济”角度分析了聚集经济的形成及生

2、产优势;20 世纪 30 年代末期胡佛从“规模经济”角度阐述了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经过 20 世纪 40 年代到 70 年代末的沉寂后,20 世纪 80 年代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再度兴起,并在 20 世纪 90 年代形成高潮。按照对产业集群定义的相关论述差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代表的“相互联系论” ,另一类是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为代表的“专业化合作网络论” 。 我国对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专家学者在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理论对产业集群2现象进行研究,并在内涵方面进行了界

3、定,他们把地理接近、产业关联度大、互补性强且又有竞争关系的企业集中作为产业集群定义的关键特征,这是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产业集群的实际状况的。 纵观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原有产业布局形成的围绕国有大企业或企业集团聚集的企业集群,基于原有资源形成的,属于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第二类是改革开放后,按着市场经济规律,经过长期演化的民营经济(主要是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基于区域内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以及历史文化(如经商传统、家庭作坊、创新意识)共同促进而形成的,属于自下而上市场主导。第三类是中央政策指导,在大城市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工业

4、园区,基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资源优势而形成的,属于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第四类是东南沿海开放城市直接吸引外资形成的产业集群,基于资本流动而形成的,属于自下而上市场主导。综合来看,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一是自下而上的市场主导型,二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 本文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历程为基础,分析产业集群的演进历史,借此提出影响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末) 20 世纪 70 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特别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迅速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城市经济

5、体制改革使工业、商业、贸易、金融等产业迅猛发展,并带动乡3镇地区经济发展,由此,产业集群的最初萌芽出现了。 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浙江、江苏、广东等东南沿海乡镇地区家庭作坊式的个体、私营企业纷纷涌现,前店后场的经营方式快速发展,呈现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景象。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并形成一定规模,这是早期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聚集在某个地区,直接生产成品,规模都不大,企业之间分工协作表现为横向分工和横向联合;大多数企业处于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仅仅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只是形成简单的企业“扎堆” ,

6、产业集群只是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出现集群效应;集群的生长方式表现为当地企业的缓慢形成、衍生、裂变,以及外来企业的零星潜入,产业关联处于离散状态,内在的经济往来关系较弱,企业生长动力不强,而市场竞争却非常激烈,企业集群效应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也不具备集群应该具有的各种优势与特征。 然而,这一时期我国理论界开始对国内外产业集群现象进行研究,并很快进入高潮,在全国范围内理论研究和分析给予实践的指导,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成长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至末期)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邓小平南巡讲话及十四大召开,全国掀起投资热潮,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乡镇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7、,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企业规模快速扩大,这一切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也推动农村地区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这些地区专业市场作为地4区特定历史时期商品流通的产物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为乡镇企业和家庭工场提供顺畅的产品销售渠道。不仅如此,市场细化现象日益明显,原材料市场、中间产品市场、消费品市场等各类商品的专业市场快速增加。 这一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产业集群步入成长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某一地域内产业链条开始形成并逐步完善。由于大量企业特别是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在该地区集中,企业竞争加剧,导致部分企业竞争力提升,生产规模扩大,为了专注于市场开发、提高技术、研制新产品,企业开始把内部分

8、工社会化,实行外包生产,企业之间分工协作表现为纵向分工和纵向联合。由此社会分工更加明确,一些相互联系并互相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或者服务商也应运而生,产业集群开始发挥较强的竞争力和集群效应;与此同时,政府也加大基础设施、公共环境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发展阶段(21 世纪初期至今) 进入 21 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市场经济体制都在逐渐完善,这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产业集群也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全国从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向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推进,特别是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基本进入成熟阶段。突出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原来成长中的产业

9、集群逐渐成熟起来。主导产业的延伸加长了产业链,关联产业的出现拓宽了主导产业的需求渠道,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共同对市场需求的增加也加速了专业化市场和辅助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二是特色产业园5区迅速发展。产业园区是我国政府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及发展对外贸易并给予优惠政策的特殊区域。产业园区建设首先考虑产业关联性及能否形成产业集聚。产业园区包括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工业区及多功能综合性经济特区等。目前,我国各类产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截至 2012 年 3 月,国家新批准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累计达到 132 家,其中东部沿海地区 67 个,中部地区 38 个,西部地区

10、27 个,边境合作区15 个。截至 2012 年 9 月,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数已达到105 个,遍布全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由此可推算,国家级高新区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自 2005 年以来,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猛发展,数量不断增加,各种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等纷纷投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这一阶段,某一成熟集群区域或是产业园区内,已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体系,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突出表现为:产业集群拥有众多数量的相关企业,既有生产同种产品的大量企业或企业群,也有与产业配套的大量企业或企业群,集群内的产业关联性越来越强,集群内形成了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网络;企业

11、之间分工明确、联系密切,相关企业之间彼此竞争又相互合作,形成一个根植于本地社会的稳定的、密切的关系网络,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和竞合效应充分发挥;由于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品牌效应成为竞争获胜的法宝,大企业或大企业集团以品牌为钮带,以产业链为基础,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互相依存、共同发展,推动产业集群纵向一体化的进程;有些更加成熟的产业集群,企业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便宜等优势,生产物美价廉的消费品,进入国际市场,远销世界各地,开始实施全球6化战略,我国产业集群也加入了全球价值链。 (四)更替阶段 集群的生命周期规律决定产业集群发展必然经历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发展阶段、更替或是消亡阶段。近年来,

1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尤其是“三高”产业集群面临严峻挑战,部分企业已被地方政府强制“关、停、并、转” ,以“低、小、散”为特征的产业集群正经历着一次关键的产业更替或消亡的考验;或者有些成熟阶段的产业集群,由于专业化分工的完善带来的过度自信而可能成为一个封闭系统,致使集群内企业学习和创新能力下降;再或者全球价值链发展中,世界范围出现了劳动力资源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不稳、发展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集群内企业为了寻求更适合自身发展空间而发生大规模迁移,该集群就会出现衰落或停滞。 当产业集群开始出现衰落迹象的时候,要维持集群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做到:一是加强创新,实现集群的升级或更替,集群

13、的升级是指其自身的继承性发展,集群的更替则是指集群的产业转型。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东部发达地区一些成熟的产业集群,必须进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从创新角度刺激产业集群稳步发展,否则,集群发展会出现停滞,甚至步入衰退期。 我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关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由于区域经济状况、地区经济结构、当地社会基础、本地文化传统等差异较大,不同学者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有不同的观点。通过对东南沿海地区具有代表性产业集群形成过程进行分7析,本文认为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 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主要就是依靠大量中小企业发展,而中小企业产生和发展是

14、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的结果,市场的价格信号和市场契约功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引导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完善企业规制;市场资源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区位资源等,引导企业追逐高额利润,向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靠近,促使企业集聚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既包括商品市场,如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也包括要素市场,如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还包括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完善的市场体系促进了区内外商品、资本、劳动力自由流动,扩大了技术、信息交流渠道,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提供培训、市场调查、法律咨询、经营管理、贸

15、易、会计、设计等多样化的服务。因此,市场需求和市场体系的完善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二)竞合机制 产业集群孕育时期,大量中小企业,很多是家庭作坊式企业集聚在一个区域(城镇) ,一般由具有同质性和关联性较强的特色产业而形成,企业规模不大,但是空间上大量集聚使该区域形成的行业规模却很大。开始的时候,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可能是简单的企业“扎堆” ,企业间竞争较激烈,甚至出现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现象,企业间恶性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8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开始从过去恶性竞争到彼此合作,即企业之间开始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合同进行业务往来,此时的市场细分,使企业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协作化范围

16、越来越广,单个企业只承担生产某类产品的一个或几个生产环节,产业内部形成品种、样式、规格等较齐全的产业链。由此可见,缺少分工协作精神的简单的企业“扎堆” ,只是企业在地理空间的集聚或集中,是“集而不群” ,更不能产生集群效应。企业只有构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同类产品生产企业有较好的协作,才能带来整个集群内部的生产规模扩大,企业也才能保持或提高市场份额,获取更大利润。由于竞合机制的作用,使上下游企业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才能产生并发挥特有的集群效应,并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三)信任机制 在市场交易中,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信息的复杂性和交易者的有限理性,交易风险和交易费用广泛存

17、在,企业往往通过信任来增强交易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信任是企业交流与合作、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减少交易成本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产业集群发展历程的考察可以看到,信任机制是产业集群演进的重要动力基础。信任机制包括关系机制、信誉机制和企业家精神机制。 关系机制主要是指企业经营者基于个人关系、名誉而与外部社会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有赖于地缘、血缘、亲缘、友缘、业缘、学缘、姻缘等这些社会关系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集群内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建立信任的成本较低,9信任一旦建立起来,还可以长期的、重复的影响和支配人们的行为。 信誉机制主要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商业社会中对

18、规则遵守而形成的责任感、道德取向和自控能力。正是基于区域信誉机制的建立,增进交易双方彼此的信任,提高交易的可能性,降低交易费用,区域或集群内企业之间通过市场传递信息,为集群内外成员企业所感知,再以法律和道德为支撑,具有较大稳定性。 企业家精神机制主要是指企业家成长过程所具有的自上而下拼搏的主动性、相信个人的核心价值观、自我约束的控制能力、追逐利益的强烈要求、勇于冒险的挑战性思维、感于承担风险的责任意识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特定功能。实践证明,集群形成过程中,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信任多是基于对企业家个人信息的了解,而企业家责任意识或个人信誉也成为企业间信任的重要内容。 产业集群发展过程需要契约的支持,但

19、是契约对企业责任和权利规定只是一些规则性的要求,在具体实施中还有很大的弹性,存在道德风险,使交易成本加大。这就对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信任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根本性的要求,由此可见,集群企业成员之间正是建立了信任机制,才真正实现信息、知识、技术等要素的的共享,也保证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持续正常向前发展。 (四)体制机制 我国的体制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体制、文化体制等。 从政治体制看,20 世纪 70 年代末,政府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国家具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改革开放政策为全国经济,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10从经济体制看,经济制度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决定企业的

20、交易方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商品市场开始出现,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逐渐开放,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其它市场,以及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也快速发展。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刺激个体工商户增加,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从法律体制看,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规定甚至法律,不仅为公有制经济提供保障,而且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为经济转型提供法律保障。 从文化体制看,历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文核心、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在区域内具有极高的认同度和传承意义。东南沿海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重实际、讲实利、求实效,在改革开放的政策鼓励下,这种文化氛围通过认同或排斥的方式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外在环境,极大地推动当地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 正是由于体制机制的改革、突破及完善,促使市场主体迅速发展,体制机制也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保障。 (五)联动机制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进入、退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行政性、经济性壁垒比较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突出表现为:在产业选择上以传统产业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