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宋玉悲秋的主题和影响摘要 “悲秋”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已经成为了源远流长的主题,而宋玉则堪称中国悲秋文学的始祖,他的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中的“悲秋”母题,并对往后中国文人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中,笔者将由宋玉的九辩展开对悲秋诗的论述,并分析九辩对后世文人的悲秋诗词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论证宋玉悲秋诗的历史意义,以及宋玉本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 关键词 宋玉;九辩 ;悲秋文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概述 “悲秋”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已经成为了源远流长的主题。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时,总是不难看到,古人通过对柳、黄叶、菊花等等秋天自然景物(以及生活景
2、象)的描写。这些描写,或是传达对人生愁绪的感怀,或是传达对死亡断灭的感慨,又或是抒发对逝者如斯的叹息,融合到一起,就构成了中国深远的“悲秋”文学。 宋玉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两句诗将诗人失意之时的忧愤之怨,路途孤苦的寂寞之心,登山临水的惜别之情与时光过隙、生命将尽的叹息等多种人生之悲叹融为一体,2倾注于大雁南翔、山川寂寥、草枯叶落、鸣虫悲泣的秋之景象中,一举打开了中国文人“悲秋”之先河。从此之后, “悲秋” 这一主题开始被中国历代的骚人墨客相继传唱。 “悲”和“秋”无论作为美感体验,还是生命体验,都始终在中国文学中形影相随,而“悲秋”更是成为了中国文人的永恒的
3、情节。 本文中,笔者将由宋玉九辩展开对悲秋文学的论述,结合宋玉的生平探究其悲秋诗创作的成因,并对后世的悲秋文学进行概括,从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文人为何“悲秋” ,并总结宋玉悲秋诗的历史意义。二、 宋玉:开悲秋之先河 (一)宋玉及其九辩 纵观中国文学史,文人悲秋的作品数不胜数,那么,究竟哪一部作品才是悲秋文学的源头呢?笔者认为,人类悲秋的情绪可能在文字出现之前就早已有之,而并不待宋玉才开始,但真正第一个通过文学的语言对悲秋的情感进行细致入微、鲜明生动地表达,并传之于后世,而为之后的中国文人提供了悲秋的蓝本的,应当是宋玉的作品九辩 。 宋玉的九辩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从风格上来看,近于
4、屈原的离骚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对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都造成深远影响的“伤怀悲秋”主题乃是从此部作品中脱胎而出,所以, 九辩这一作品也奠定了宋玉于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下面将引用九辩的开篇部分加以说明: 悲哉秋之为气也! 3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栗兮若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寥兮天高而气清; 寂?兮收潦而水清, ?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怆?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惆怅兮而私自怜。 不难看出,这一开篇便是大段的秋情秋景描写,这在之前的作品当中,是从所未见的。因此,即使说九辩是中国的“千古言秋之祖”也并不为过。全诗的开头两句“悲哉秋之为气
5、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更是在一开始就奠定了全文悲秋的基调。后文中“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雍雍而南游兮,?鸡啁晰而悲鸣。 ” 等语句也皆是对秋景求物的描写。有不少学者认为,屈原的作品在“言秋”这一点上,和宋玉平起平坐;但笔者认为,屈原作品当中对于秋的描写,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等(出自九歌 湘夫人 ) ,虽然言简意深,风韵别致,且达到了物我一体的高超境界,但若从“言秋”这一角度来说,未免太过于简约,这不仅仅是量的区别,其作品中关于秋的描写在笔法的丰富细腻上,也并不及宋玉。宋玉在“言秋”只是,细致入微、多方刻画,生动地描绘出了衣服草木萧瑟、归雁翩翩的秋情秋景图,因4
6、而比屈原更富有神韵及感染力。这标志着在文学中客观景物已经由原本的附庸地位逐渐上升到了主题的舞台,并具备了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如此, 九辩这部作品在悲秋而追忆往事的同时,还带出作者对身世的感慨以及对社会黑暗的痛恨。自古以来,感叹世事蹉跎无常、人生无奈的作品本不在少数,宋玉的九辩于此也不足为奇,但这部作品奇就奇在他首次充分地利用文字表达出了这一情感,并影响了后世的无数骚人。 (二) 九辩创作之由及其中的悲秋意象 如果要分析宋玉创作九辩的原因,那就不得不先了解宋玉本人的人生经历。 对于宋玉的生平,司马迁所著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中曾有所记载。在屈原死后,他在楚国的几位徒弟:宋玉、景差以及唐勒,皆以善为
7、辞赋而著称于世。但他们的作品风格多继承了屈原作品中的委婉之处,始终不敢对朝市直言劝谏。 襄阳耆旧传当中也有提及:楚人中有名为宋玉的,先跟随于他的老师屈原,后来屈原被放逐,他不得不转而跟随他的朋友景差。关于宋玉生平,历史上说法很多,至今难以辨清。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是说宋玉自屈原流放之后,因为其本身的出身微寒,一直都默默不得志。 游国恩先生在楚辞概论一书中曾提到,至于楚幽王之时,宋玉已年逾六十,时逢秋季,宋玉因观秋景而感触追忆往事,之后就写下了这部九辩 。 在宋玉的九辩当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悲秋意象,而这些意象也对5后人的悲秋文学产生了借鉴和影像。 1、动物意象 九辩中出现的动物意象主要包括蟋蟀、?
8、鸡、秋雁、秋蝉以及秋燕等。关于这些,文中描写很多,如“蟋蟀鸣此西堂” ,又如“雁?而南游兮,?鸡啁哳而悲鸣。 ”,再如“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 ”等等。秋天来临,动物们或悲鸣、或收声。或迁徙,唯独作者一人“蹇淹留而无成” 。这些动物意象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全部都是和寒秋有关的动物意象,目的就在于取其清冷孤独、即将死亡;或是迁徙还乡的含义。作者在这些动物意象中赋予了人的情感,用以按时自己的遭遇。因此,一组清秋意象结合在一起,把宋玉本人的怀才不遇与思乡离愁的幽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些意象在后人的诗词中也常常出现,可见其影响之深远。现笔者将略举几例。 首先是蝉意象的应用,于萧瑟秋风中
9、悲切哀鸣的寒蝉很容易引起失意文人的共鸣。 “蝉寂寞而无声”:九辩中,作者并没有描写蝉鸣,而恰恰用蝉的寂寞无声来表现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忧虑和内心的惆怅。蝉每逢早秋时节,总会名叫,其叫声则连续不断、清脆嘹亮;而到了晚秋时,则会发生变化,由于气候寒冷,变得如泣如诉、时断时续,而这时的蟋蟀叫声最容易引起失意人心底的共鸣, “蟋蟀鸣此西堂”正写出了宋玉孤独怀远的悲哀。 秋雁意象的应用也值得一提,这一意象的应用在历代思乡诗词当中屡见不鲜。候鸟习性本就是秋天的明显标志,再加上每逢秋季,大雁南飞,作者自己却停留不前,无法找到人生的归宿,一种哀愁、寂寞的情6绪自然会从心底生出。 “雁?而南游兮”一句正是表达了作者
10、此种情感。 2、植物意象 “草木”这一意象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的盛衰可以预示人类生命的终结,每逢草木摇落之时,诗人们总会触景伤怀。在九辩的开篇第一句就是如此:“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风萧瑟,草木飘零,作者于此荒凉之景中,离家远行,自然更添哀伤之情。像这样的句子,在九辩中还有很多,在此,笔者就不一一举例了。 3、天文地理意象 九辩中出现有很多关于天地、日月以及山川、河流的描写,这便是天文地理意象的运用,如“何泛滥之浮云兮,?壅蔽此明月” ,又如“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 ,将贤臣(如自己)比作流行,将小人比作浮云,这些都对之后文人的悲秋作品产生了借鉴的作用。而地理意象则主要变现在作
11、者的“登临”上,通过跋山涉水来表现依依惜别之情。如“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等。 二、层出不穷的悲秋咏叹调 (一)悲秋文学的发展 自宋玉悲秋之后,悲秋这一“原型”逐渐被历代文人普遍接受并广泛传唱。这正如同刘禹锡一首秋词当中所提到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悲秋无论作为美感体验,还是生命体验,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中,不断地出现在一部部经典作品里,成为中国文人永恒的情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变换,中国文人在悲秋之时所应用的意象也越来越丰富,如西风、黄叶、枯藤、昏鸦、白露、寒霜、梧桐、秋柳、7菊花、秋阳、秋雨、秋声等等;而所表达的情感,也同样丰富起来,如感慨神识、思念故国、悲古伤今、生人怀念死者、思妇想念
12、征人、士兵思念故乡等等。由之而产生的名篇佳作也越来越多,但总的来说,皆是借秋天萧条的景象来寄托自身的忧思。 笔者认为,受到宋玉悲秋诗最直接影响的应当是曹丕。这一点,从他的诗中即可看出。举曹丕燕歌行为例,其中开篇一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这一句明显是得到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一句的启发所作;或者说,是由此句改写而成,用以表达思妇对征人的怀念之情。 两晋时期的文人们并未留下多少与悲秋有关的文字,一直到唐代,悲秋文学才再次发展起来,并且达到鼎盛。诗圣杜甫的一篇登高将悲秋之情可谓书写得淋漓尽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13、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通过对作者登高时所见的秋江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漂泊多年、伶仃孤苦的思想感情,激越豪迈,极为动人。尤其是对秋江的描写与对自身情感的抒发这两者间的结合可谓出神入化,一举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悲秋之后无来者之作! 到宋代,宋词中所有的悲秋作品同样不在少数,如李清照、柳永、李煜等词人笔下就有很多关于秋景的描写,其中也不乏抒发自身身世之8悲的哀怨以及家仇国恨的感叹。在这里所要提到的是北宋著名词人,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一部散文作品秋声赋 。这部作品同样是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作者对人生的苦闷和感叹。但这部作品的特
14、殊之处在于,全文主要描写的并非秋景,或者说并非一副秋的画面,而单单将落笔的重点放在秋声上,即描写秋的声音,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出秋声的独特个性,并从而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主写秋声,间而描写草木零落与山川寂寥的景象,借此来表达自身对于人事忧劳的悲哀,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悲秋之作。 到了元代,元曲中关于悲秋的同样不少,较出名的有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 秋思 ,利用老树、昏鸦、枯藤、小桥、西风、古道、瘦马、夕阳以及断肠人这些纯粹的名词来造就出令人难忘的悲秋意象,在元
15、曲中被广为传唱。而西厢记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等描写,也使离人送别时的悲秋之情得到了充分地表达。 即使在明清小说中,悲秋文学同样没有停止发展,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包含不是悲秋诗词。其中有一段林黛玉在灯下悲吟的秋窗风雨夕就颇为经典。全词描写作者病卧潇湘馆时看到的窗外雨大主要的凄凉景象,并借以抒发对自己与宝玉姻缘前途迷茫的哀伤,令人不忍卒读。 在近代诗歌的创作中,同样不乏有悲秋诗词的出现,如女革命家秋9瑾就曾经写出过“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句子。甚至连现代白话散文中也有不少悲秋之作,在此笔者就不一一举例了 (二)宋玉悲秋诗对此类作品的影响 自宋玉流传下九辩之后,他本人也成为了悲秋母题的
16、始祖,这也进一步奠定了他在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而悲秋传统可以说是在九辩首章的开端两句确立的,即前文中所提及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从此被后世的文人们所延续。 诗圣杜甫曾有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晚唐李群玉曾云:“尊师屈宋” ;鲁迅先生也曾对九辩作出肯定:“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 ,而凄怨之情,实为杜绝。 ”由此可见,宋玉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其开创的悲秋文学亦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 我们现在来看看宋玉必须具体悲秋意象在后世的传承: 在前文中,笔者已经提到了, 九辩中出现有大量的悲秋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包括动物意象、植物意象以及天文地理意象
17、,现在笔者将一一进行分析。 1、动物意象 我们还是依照前文的顺序来看,首先是蝉的意象。蝉这一文学意象,可以说在我国已具备很深的文化内蕴了。它一直被历代文人所关注,而表现的内涵则多有不同,或幽怨、或患难、或高洁等等。笔者认为,这可能和蝉本身的生存经历不无关联。幼虫时期的蝉在地下隐藏多年,和千古寒士的“十年寒窗人不晓”十分相似。这样一来,当文人们感到抑郁、彷徨而不得志的时候,突然听到秋日里蝉儿时断时续的鸣声,自然10也就会将自己和餐风饮露的秋蝉联系到一起。正如九辩中,作者并没有描写蝉鸣,而恰恰用蝉的寂寞无声来表现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忧虑和内心的惆怅。而历代文人受其影响,闻蝉悲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古代
18、诗歌中所常见的主题之一。这一点,在后人的诗歌中举不胜举。如柳永在戚氏中就有“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 九辩中,作者在抒发怀远之情时,用了“蟋蟀鸣此西堂”一句。蟋蟀意象在后代文人诗词当中也时常出现。如白居易促织当中有:“闻蛩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杨万里蛩声三首皆是写借描写蟋蟀之声来悲秋;杜甫促织中也有“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 ,这些和宋玉九辩的启发是分不开的。 秋雁意象在我国古代诗词当中可谓应用极广,宋玉九辩中有“雁?而南游兮”等句皆是对秋雁的描写。秋雁之所以能够使得作者以及之后的文人产生哀愁、寂寞的情绪,主要是因其每逢秋季而南飞的候鸟习性,容易令人产生停留不前,无法找到人生的归宿之感。因而,自宋玉感“秋雁南游”而悲后,中国文人在悲秋时对秋雁的描写可谓一发而不可收拾。如庾信在秋夜望单飞雁一诗中就有“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利用对寒雁单飞的描写来传达自身无限的愁思与悲秋的心境。由于诗人本是愁苦中人,清秋之时万物凋零,孤雁的哀鸣声自然也就在其心间更添一份酸楚。宋代词人范仲淹的著名词作渔家傲中一开始就是对雁的描写:“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例举。 2、植物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