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建始县生猪产业调研报告建始县地处鄂西南山区,民风淳朴,农民忠厚勤劳,有着浓烈的传统养殖畜禽习惯,代代传承,更由于地理环境所致,发展养殖业已成为山里人经济来源之所在,历朝历代,各种税赋,经济主源,人们生活改善,都依赖畜牧业,而畜牧业的主要品种就是生猪,2011 年全县生猪出栏达 71.38 万头,创历史最好水平,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过去有“黑毛猪儿家家有”之说,家家养猪,户户纳税,历朝历代,皆是如此,由于环境、养殖技术的局限,没有大规模的养殖,平常人家 1-2 头,稍好的 3-5 头,家家户户,零星散养,不计劳力和饲料成本,粗放饲养,效益虽不显著,但作为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养殖,一代一代地传承
2、下来,延续至今。 一、本地区近几年生猪养殖规模、生产方式的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生产养殖规模、生产方式也随着改革的律动,悄然发生着变化。 1、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逐渐接受新的思潮和观念,改革的浪潮冲击着长期形成的生产模式的旧堤,刷新人们思想观念,把单一的养殖生产作为一种产业进行提升,从为政者到平民百姓。 2、是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实际和传统产业的效益比较。大量年轻入外出,影响生猪产业零星散养的延续,从我们调查情况看,本县茅田乡是一个高山乡,全乡 6000 多户,到今年初(春防时统计)只有24000 多养殖户,也就是说有近 1/3 的农户不再养殖,而其中 80%的户的养殖头数都只局
3、限在 1-2 头,仅有 50%的户饲养量在 10 头以上,全乡才200 多户适度规模的户,规模养殖生产方式的转变,必将取代传统的养殖规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以规模和先进的生产方式来支撑本地区的畜牧业发展, “黑毛猪儿家家有”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格局会逐渐淡出入们视野,成为历史的回忆。 3、是政策的扶持和科学技术的支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各种供求关系重新整合,各种矛盾突显,政府加大了对畜牧业的生产支持力度,并给予政策倾斜,业务主管部门给予科技支持,涌现出了各具特色的养殖小区、养殖专业合作社,截止目前,全县共建设生猪养殖小区 60 个,养殖专业合作社
4、18 个。 4、是以大户带动影响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稳定发展 1000-3000 头、500-1000 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以“150” 、 “450“模式生猪标准化养殖为重点,突出发展,形成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年出栏 20-50 头的规模,应该说这是山区传统畜牧业的一种延续,山里人爱养猪,山里人把养猪已作为文化传承下去,这样的适度规模,从经济上能够承受,养殖观念能够接受,船小好调头,灵活应变,适度规模的养殖,集中连片,形成小区,从而形成大的产业,我们认为,适度规模养殖,连片成为大的产业群体,块头增大,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就能增强,这也是山区规模养殖的方向和发展所在,同时也是
5、养殖文化理念得以延续的载体和平台。 目前,本县养殖业仍以传统养殖为主,以农户为单位,分散零星养3殖,全县畜牧业养殖业占主导地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情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会被另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特别是留守在农村的中老年群体,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家养畜禽的习俗。转变是必然的,转变的时间虽会长一点,从观念的转变到形式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逐步发生着改变,从经济价值取向到社会文化生活,都在发生改变,把适度规模养殖连片成形,自成小区,形成规模,作为一种新发展模式,不失为明智之举。 二、不同生产规模下
6、生猪养殖的成本和效益对比分析 不同生产规模下生猪养殖的成本和效益对比分析显而易见,规模养殖比零星散养其效益显而易见。 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增加收入,减少支出,而成本是经济的主要支出部分,如果减少成本支出,实际就增加了企业的效益,农户的零星散养,一人一天就照护 3-5 头猪,而规模养殖则可照护 100-150头,其效益最大化达 50 倍之多,是可控成本,在把零星散养和规模养殖作比较,规模养殖的效益就大多了。 在企业运行中,管理是效益,有些是可控成本,有些是不可控成本,从调查的情况看,管理得好的企业,成本控制得好,效益就相对好些,从理论分析,规模越大,可控成本相对而言减少, (如人工成本,基
7、础设施投入、折旧、治污等项) ,效益就相对好一些,规模小,可控成本头平占有比例大,效益就少,其零星散养,把劳动力计入,基本无利可图。而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存在的风险几率相等,规模养殖抗击和抵御该风4险的能力大于散养户,则散养户抗击和抵御该风险的能力几乎为零。 所以,不论是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如防疫、保健、饲料成本)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没有可比性。 另一项就是仔猪购进,散养户的仔猪成本占有相当份额,而规模养殖主要是自繁自养,仔猪成本实质上不可计入,母猪已作为固定资产前期投入,而只计入饲料成本,全部平摊。所以仔猪购进价的成本不存在,变不可控成本为可控成本而获利。提高料肉比,提高饲料利用率,适时出栏,提
8、高出栏率,这是养殖业获利的又一条重要途径。从调查的情况看,以规模养殖企业为例,阳坡猪场和大店子猪场,料肉比 2.65-2.95:1,而散养户和适度规模的远超出这个比例,有的竞无法统计,在谈到出栏时期上,规模养殖认为,适时出栏不能等到价位,价位不好时,应该是该出栏时就出栏,价位等不起,等一天成本就上升,利益则下降,价位靠运气,散养户则不一样,看价位,等到好价,如花坪乡火田槽村7 组,陈龙岗,本应 4-5 月就出栏的 13 头猪,为等到价位多养一个多月,利润为零,还有几头没出,就目前价位,已经出现负数,所以适时出栏及时出栏在养殖企业运行时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所以,从企业内部的可控成本和不
9、可控成本看,规模养殖能把不可控成本转化成可控成本加以控制、调剂、转嫁风险,而散养户则缺乏应变能力,在料肉比上,提高饲料利用率,适时出栏,及时出栏,而获利,当然还有人工成本,水电成本,仔猪成本,等综合因素比较,规模养殖大于适度规模养殖大于散养。 三、对生猪产业和市场波动规律的探讨 5生猪市场的价格律动为三年一个周期,常规分析。今年应该在平稳下行期,至目前,市场快速下滑,严重地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市场价位牵动着每一位养殖户的神经,养猪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调查显示,规模养殖呈微利或无利,散养户已处亏损状态。饲料价格上扬,玉米价格(东北玉米)已达 2.8 元/千克,市场波动之快,跌幅之大,养殖户始料不
10、及,严重冲击养殖业的生产,规模养殖已经启动,不可停转,散养户和适度规模的户,等待观望,尽量减少饲养量和存栏,不敢放手一搏,据有关统计分析,下半年全国生猪供应依然充足,价格仍有下降的空间,生猪处于低位徘徊的劣势,养猪业仍然是一个投入风险大而周期又长的产业,受制于市场、疫病、投资的控制,养殖户的投入能力、抗击市场、疫病风险的能力,影响着本县的养殖业发展,所以适度规模养殖户和散养户就有不想养或少养的情况出现,多数散养户则不惜成本养殖 1-2 头自食,按照生猪生产与市场波动三年一个周期的规律,多数养殖户认为:莫跟风,低谷时期不懒,高价时期不赶,低谷时适当控制饲养量,增加母猪饲养量,给散养户提供仔猪和猪
11、源,蓄势待发,在预计价位好时,增加补栏,母猪产仔时,能满足自身饲养需要,有力控制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扩大利润空间,补回低价位的利润成本,适时出栏和及时补栏,不能等待价位而不及时出手,从而降低损失。另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办班培训,上门指导,引导养殖户以适度规模、大的生产群体向标准化方向发展,抵御和分散市场带来的风险,增加养殖户对养猪市场的理性分辨能力和抗击能力,坚定养殖户长远的养殖信心。 四、生猪生产方式转变面临的主要问题 6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科学化饲养,在本县已推行多年,政府的扶持力度、技术部门的支撑力度,前所未有,而每年出栏生猪仍以农户散养为主,占有全县出栏的 70%以上,而规模养
12、殖只占不足 30%,而近几年政府的扶持全部投入到了规模养殖上,散养户没有得到政策扶持,现实不可争辩,就本县而言,生猪产业的主头戏仍在千家万户,万头猪场不能出万头猪,而仍要千家万户零星散养来支撑。规模养殖是发展方向,终将取代零星的散养户,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本县是山区县,民族杂居,千百年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养殖方式和饮食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喜食土腊肉,风味独特,大块吃肉,粗放豪饮,已是山区人固有的生活习惯,更由于长期交通闭塞,信息不通,成就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习惯,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年轻人外出,交通改善,各种文化的渗透,逐步在改变着山里人的生活习俗。但出门远行的山里人,仍就是背起腊肉闯
13、天下,已经成为山里人割舍不下的民族情结,更是一种饮食文化被传承下来。所以规模养殖是少数,大多数山里人仍有饲养生猪的习惯,在山区农村,农户不养猪,就显得无所事事,对勤劳的山区农村妇女,是一种职业,好象更是一种精神支撑,大多数观念就是这样,成本就是野草下脚粮,猪儿长得好,劳力成本不计算,山里已把养猪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规模养殖投入上的不足,制约着规模养殖,一个适度的规模养殖场,(年出栏 50-100 头) ,投入也在 5 万元左右,建好一个适度规模的养殖场对于一个并不富余的山区人来说,而且还要启动资金,且现在金融信贷,对于种、养殖业根本不予贷款,门坎高,都知道规模养殖能抗击市7场风险和疫
14、病风险,但就是没有能步入规模养殖的圈子。 目前,在规模养殖上,政府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引导、示范,而大多数上规模的养殖户,政府也不可能支持,这就是制约在规模养殖上的三难,政府难,养殖户难,市场难的现实。 要做到产业调整提升,也就是说至少全县养殖户规模养殖达到 30%,能够承担全县现有生猪出栏数,才是理想的生猪生产结构,这就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也非短时期内能完成的,这是漫长的历史过程,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来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 五、生猪生产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本县畜牧业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阶段,从过去千家万户养 2-3 头向规模化方向转换,首先是观念的转-变、理念的升华,促使
15、畜牧产业的养殖方式的转变。 1、提升养殖方式的转变的理念。规模养殖已在养殖户中形成了努力实现的目标任务,成为他的追求的目标,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首期生产投入阻止了他们前进的脚步,但他们仍然坚持着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小规模、小群体,形成大产业,以几户联办,影响带动周边农户,连片成形,形成养殖小区,在全县已有很好的例证,如茅田乡茨竹坪的村书记魏明玉,带动周边农户,自成养殖小区,已具有一定规模。 2、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扶持适度规模养殖业的发展。利用全县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的一部分作为资金奖励,支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以辐射的方式影响周边的农户,形成产业小区,从而形成大的块头。 3、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在规模养殖方式转变上,切忌盲从,必须有8严格的科学态度,不能想当然,包括从基础设施建设,选用杂交方式,饲养方式,都要有严谨的科学规划,实施运行,防病治病,更新思想观念,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先进的科学饲养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效益。 4、从本县实际出发,在传统规模养殖向现代规模养殖转变时期,养猪产业目前仍是以零星散养为主,在短时期内不能偏废,政府并要加大力度,支持农户养猪,可用政策激励,散养户出栏 1 头奖励一定资金,以巩固提升他们的养殖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养猪,在全县养殖户中再户平增加 1-2 头,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提升产业的量,促进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