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建筑工程中清水混凝土的应用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建筑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大量的高层建筑工程越来越多。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一些新材料、新工艺也获得了应用,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给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提出了新要求,增加了施工质量管理的难度。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工程中有关清水混凝土的应用进行讨论,并对其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层建筑;清水混凝土;质量标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清水混凝土的特点是一次成型,具有装饰效果,是直接采用现浇施工,在现代混凝土结构中具有较大优势,特别是在高层建筑工程中。不过,清水混
2、凝土本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它的使用。就清水混凝土的特点而言,比其他混凝土结构有很大优势,所以在今后建筑工程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应当加大研究力度。 一、清水混凝土的优势及应用意义 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不断提高,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与完善,其在目前工程中被广泛的应用在建筑物外墙施工中,其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还具备着良好的美观性。1、施工优势清水混凝土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省去了装饰环节与二次2抹灰施工的工序要求,这就使得其在相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具备着显著的经济性,且具备着优质高效的施工质量要求。在现阶段的工程项目中,采用清水混凝土进行施工一方面可以提高工程的
3、施工进度,另外能够有效的节省无聊,这对于节能建筑施工理念的引入和落实有着极为良好的作用,更加符合了节约型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目前的工程项目中,清水混凝土在施工的过程中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与青睐,尤其是在节能市场,更是备受关注。 2、清水混凝土施工意义(1)在工程项目中,采用清水混凝土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减少工程后期的维护费用有着重压的作用与意义。一般的框架工程在施工竣工之后都需要进行再一次的维修处理和层面装饰施工。而与此同时,抹灰面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容易出现各种裂缝、空鼓和脱落现象,从而造成混凝土后续施工和维护工程量大,也容易给施工质量带来隐患。 (2)由于清水混凝土在施工的
4、过程中对各项工艺和工序要求十分严格,这样就促使了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加大监理力度,从而有效的提高施工质量。 二、清水混凝土的质量标准随着目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建筑工程结构不断的涌现了出来,在工作的过程中针对目前种种的社会发展问题和建筑结构施工需要我们不得不在施工的过程中采用各种施工技术缺陷和质量隐患进行处理和施工,然而由于各种材料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对于建筑材料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验收规范。然而清水混凝土质量标准在国内暂时还没哟痛一的质量验收规范,因此材料工程师们参考了相关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通过业主、设计、监理以及施工单位3经过反复的研究讨论,在基于普通的混凝土验收标准原则上,得出了一
5、下的质量标准:轴线通直、尺寸准确;棱角方正、线条顺直;表面平整、清洁、色泽一致;表面无明显气泡,无砂带和黑斑;表面无蜂窝、麻面、裂纹和露筋现象:模板接缝、对拉螺栓和施工缝留设有规律性;模板接缝与施工缝处无挂浆、漏浆。 三、模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方案审查要点清水混凝土施工用的模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不允许有一点变形,以保证结构物的几何尺寸均匀、断面的一致,防止浆体流失;选用的模板材料要有很高要求,表面平整光洁,强度高、耐腐蚀,并具有一定的吸水性。 2、剪力墙、电梯井模板支设要点剪力墙模板采用 12innl 厚高强度覆膜竹胶板作面板,50mi100mln 方木作次楞木兼拼口
6、木,舭 8nll/l 钢管作主楞骨。在模的根部(距楼面 200m/n 处) ,设一道定位水平拉杆(间距不超过 1.5m) 。一端固定在模板的十字横楞上,另一端固定在满堂套 e25 脚手架上。墙模下口校正后,按照上述方法在墙模板的中部设一道水平拉杆。校正过程中,应进行认真细致的自检,确保墙模柱采位置准确。校正单侧模板后,再进行另一侧模板的合模,并用穿墙对拉螺栓固定两侧模板。双侧模板加固后应反复查验模板的,垂直度、平整度及位置的准确性。 四、清水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要点 1、原材料、配合比控制要点新拌混凝土必须具有极好的工作性和黏聚性,绝对不允许出现分层离析的现象;原材料产地必须统一,砂、石4的色
7、泽和颗粒级配均匀。在材料和浇筑方法允许的条件下,应采用尽可能低的坍落度和水灰比,本工程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士,控制坍落度为(15010)mm尽量减少泌水的可能性。同时控制混凝土含气量不超过1.7%,初凝时间不超过 6-8h。重点审核商品混凝土厂家制定清水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生产方案,生产过程中检查严格按试验确定的配合比投料,不得带任何随意性,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搅拌时间,随气候变化随时抽验砂子、碎石的含水率,及时调整用水量。 2、钢筋工程控制要点 为避免清水混凝土由于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而可能出现的隐筋现象,故清水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应严格控制在 3040mm 之间,且采用防锈镀锌铁丝作钢筋绑扎。为防止
8、垫块影响清水混凝土的色泽,保护层垫块须采用与清水混凝土同批料、同色泽的定制垫块,垫块与模板点接触材料采用柔韧尼龙材料,以保证垫块刚度并防止损坏模块。若在大型梁底模施工中,由于钢筋自重大还须采用槽钢托架进行钢筋反吊与垫块相结合的方法。 3、模板工程施工要点 模板设计安装要确保建筑效果的美观,还要保证结构施工的受力要求。可以根据“简单合理、拆装方便、承载稳定”原则对模板的明缝、蝉缝、阴阳角、预埋件及洞口位置处模板节点的做法进行详细设计。做到安装后拼缝严密,模板间接缝高差、宽度小于 1.5mm。模板材质宜选用刚度较好、吸湿性均匀的钢木组合体系模板或粘接复合塑料板。施工前,模板必须清理干净,并均匀涂刷
9、适量脱模剂。 54、清水混凝土浇筑控制要点清水混凝土对色泽有较高要求,并且应该一次成形,宜采用掺加粉煤灰的商品混凝土,以提高清水混凝土的增强效应。清水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在(11.51.5)cm 内,初凝时间在6.5h8.5h 内。检查落实施工技术保证措施、现场组织措施,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合理调度搅拌输送车送料时间,逐车测量混凝土的坍落度;严格控制每次下料的高度和厚度,保证分层厚度不超过 30cm;振捣方法要求正确,不得漏振和过振;可采用二次振捣法,以减少表面气泡,即第一次在混凝土浇筑时振捣,待混凝土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振捣;插入式震捣器震捣时的落震点先中间后周边,周边震点紧贴箍筋或离模板
10、1020cm,震捣器严禁碰撞模板,震点插入间距控制在 3040cm 之间,呈梅花状布置。严格控制振捣时间和振捣棒插入下一层混凝土的深度,保证深度在 510cm,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翻浆不再下沉和表面无气泡泛起为止,一般为 5-10min 左右。当施工期间连续 5 天的日平均气温小于 5或日最低气温小于 0时,清水混凝土施工应该采取冬期施工措施,例如加热、保温、防冻等相应措施来满足施工要求。 5、清水混凝土养护控制要点为避免形成清水混凝土表面色差,减少表面因失水而出现微裂缝,影响外观质量和耐久性,抓好混凝土早期硬化期间的养护十分重要。混凝土早期养护,应派专人负责,使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养护时间应能满
11、足混凝土硬化和强度增长的需要,使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同时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如不加以保护易使阴阳角受损,直接影响清水混凝土的外观质量。现场要求清水混凝土构筑物的侧模在 48h 后拆除,模板拆除后其表面养护的遮盖物不得直接用草垫或草包6铺盖,以免造成永久性黄颜色污染。6、清水混凝土施工中的注意事项分析 (1)在同一视觉范围内的清水混凝土应该尽可能采用同等强度等级。(2)采用质量、性能好的国产多层覆膜板。 (3)尽量选用小直径钢筋,减小钢筋间距,控制表面裂缝。 (4)冬期施工注意事项。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含碱量要低。在混凝土中掺入防冻剂时,应该避免与前期浇筑清水混凝土产生色差。清水混凝土搅
12、拌时间比常温时要延长 50%左右,保证清水混凝土拌合物出机温度不低于 15。加强清水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的保温,保证其入模温度不低于 10,避免新浇清水混凝土冷却过快,影响早期强度增长和观感质量。当室外温度低于-10时,在施工楼层内可采用电暖气片进行加热保温。并做好同条件下试件的留置和清水混凝土的测温工作。随时掌握其内部温度,根据温度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5)对于棱角损伤小时,可以用钢丝刷刷净,冲洗润湿后,用相同色泽的同强度等级水泥沙浆修补,当损伤较大时,需要把松动的混凝土彻底清除,用同色泽比原来高一个强度等级的清水混凝土修补,并做好养护工作。再用细砂纸对修补部位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
13、五、结论由于时代的进步,各种建筑材料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建筑工程师对不同的建筑使用合适的建筑材料。通过本文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的介绍,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了质量监控,清水混凝土施工的结构一次成型,使得建筑看上去棱角分明、主体顺正、色泽均匀,为今后同类7型的清水混凝土结构施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GB50210-200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3李琛.清水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6) 4李德贵.高层结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剖析J.2013(4). 5郑立新.清水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J.安徽:安徽建筑,2008 6何正华.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和应用J.重庆:重庆建筑,2009 7李彦冲,陈圣君.浅谈清水混凝土的应用技术与发展J.林业科技情报.2005 8尹洪冰;罗兴隆;谭金涛;张林在;美国混凝土规范墙体预埋件的计算分析及与中国混凝土规范的对比A;2011 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