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化创意与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摘 要:文化创意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首先,对文化创意进行简单介绍;其次,指出地方高职院校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地方高职院校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文化创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203-02 一、文化创意的概述 文化创业一词最早源于 1998 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该文件明确提出, “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根据这个说法,文化
2、创意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文化创意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 ;第二,文化创意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 。因为,文化创意是一种知识和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就是将抽象的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目前,文化创意产品也成为在全球产业机构的调整和升级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经济活力、城市功能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创意产业新兴于上海、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已经基本建立了创意产业基2地,以此带动全国其他地区创业产业的全面发展。义乌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在杭
3、州等地的辐射之下,加之本身的国际小商品市场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背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义乌的发展。市场上叫响“义乌设计” ,义乌走上了文化创意之路,走高附加值之路。2007 年,义务工尚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承办建立了义乌创意园,主要负责义乌创意产业建设、投资、管理的架构设计和创意产业项目的发展和经营。 二、地方高职院校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必要性 (一)教育现代性的体现 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传统教育以整体主义为文化取向,共同体利益是出发点,而现代教育以个体主义为文化价值出发点,奉行个体利益向上。它确立了个体的主体地位,欲求个体解放、个体现代性的生成,个
4、体现代性代理生成的前提是个体权利的获得,所以,教育现代性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个体被不断赋权,形成现代教育独特的张扬个体特性。这与创意人才的创意思维是不谋而合的。创意人才是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思维而获得,对某种潜在获利机会的原创性识别和认知,要求充分调动蕴藏在其成员内心深处的个人知识,使其能动地创造新知识来应对变化的世界。 (二)教育创新性的体现 教育创新是以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教育科学知识、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性格,创造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运行体制以及新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创意人才的培养就要求对现有教育3的创新,通过对各个要素的调整以优化教育各种功能。 (三)教育地方服务性的
5、体现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等教育,在其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学技术等方面仅仅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展开。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大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培养高素质、智能型的劳动者,才能实现由一般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的转化。高职院校创意人才培养的功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即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三、地方高职院校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一)课堂的粗加工:设置合理的创意能力培养教育教学体系 专业培养方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类型和规格,其课程体系必须科学、合理,必须能够满足学生各种创意能力的需求。根据文化创意人才的跨越式特点,在
6、设置创意教学体系上要综合文化、文学、管理、营销类基础课程和技术性课程。另外,在学生培养上还要重视个性化培养,设置一些创新性课程。创造性是人类的一种有效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目标、具有显著价值的高思维活动。文化创意人才应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注重面向全院师生开设的创意学 、 创意营销学等创意类公选课,旨在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思维训练、案例分析、师生辩论、自主设计、自由展示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开发创意思维,掌握运用创意思维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专业特色开设的色彩创意 、 图形创意 、 创意旅游 、 创意心理学等相应创意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创意思维引导专业活动。 4(二)企业深加工:
7、以工作室为孵化平台,加强校企合作 从我国其他高职院校了解到,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文化创意类专业,但是文化创意人才仍是供不应求。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培养的创意人才缺乏实践能力,无法胜任岗位。要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要建立学生工作室模式,通过开放的工作室模式,连接课堂与市场、高校与企业,为学生提供规范化的创意实践平台。自 2003 年开始,成立了麦奇克视觉传达设计、三景商业空间设计、时尚饰品设计、服装设计、新锐产品设计等一系列工作室,教师带着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对接企业开展创意设计,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 “金点子管理咨询工作室” ,主要承担义乌当地企业的管理咨询、创意策划等活动,教师带着学生承担了大量
8、的管理策划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创意策划经验,并为义乌中小企业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工作室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敢想敢做的学生,他们有个响亮的口号:“卖的就是创意!”到目前为止,工作室模式承接了校外项目 300多个,创意设计收入达到 200 多万元。 (三)社会再加工:政府、行业协会的共同作用 社会再加工是指政府、社会和行业协会要给予环境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以整个社会为平台,通过个人自身的职业发展,打造个人精彩的职业规划。政府须将创意人才的培养列入政府计划。例如,上海将建筑业、广告业、数码媒体业、工艺品产业、文化产业和设计业六大类行业的创意人才的培养列入计划;这些政府举措都可以促进更多的人才参与和从事创
9、意产业,为创意产业的发展积累人力资源。此外,吴予敏认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是要简单地发展规模的大众消费文化,而是要培5育对于人类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分享的伦理态度,把这种伦理态度和对于人类的关怀、健康的审美趣味结合起来,过度的商业化绝对不是我们培养的方向。因此,社会与行业协会也要创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温床。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它们文化产业上的领先不是偶然的。越是文化创意产业非常集中、非常发达的地方,博物馆、艺术展、图书馆会就越发达,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也越发活跃。在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在培育社区文化、原住民文化方面下很大的工夫,让知识分子真正走入民间,
10、深入到社会文化底层,让文化创意扎根在整个社会环境当中,成为公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从而将原来埋藏在民间的文化因子,很好地聚集、保护、提升,并做一种温和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华正伟.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 (3). 2 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李津.创意产业人才素质要求与胜任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 (8). 4 李扬.创意产业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探索J.经济师,2009, (12):203-204. 5 吴予敏.高等教育的滞后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7). 66 向勇.文化产业创意经理人胜任力素质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57-62. 7 华正伟.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 8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9 丁培卫.关于高校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审视J.经济管理,2008, (3). 10 陈霞.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J.求实,2010, (1). 责任编辑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