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14断块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及挖潜对策.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93132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14断块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及挖潜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14断块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及挖潜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14断块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及挖潜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河14断块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及挖潜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河14断块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及挖潜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河 14 断块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及挖潜对策摘要:河 14 断块经过 30 多年开发,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2010 年在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通过钻新井、转注、大泵提液等工作,优化产液结构和注水结构,见到了明显的控水稳油效果,有效提高了开发水平。 关键词: 高含水期 精细油藏描述 剩余油挖潜 1.概况 河 14 断块位于现河庄油田的东北部,含油面积 4.5km2,石油地质储量 842104t,构造上属于中央隆起带西段郝家鼻状构造的东北翼,构造复杂,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二段的 5、9、10 砂层组,是早期东营三角洲前缘自东向西推进时形成的滑塌浊积砂体,岩性以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

2、为 20-25.1%,渗透率为 50-80010-3m2,为中孔、中低渗储层。断块自 1972 年投入开发,到 2009 年综合含水 94.7%,采出可采储量的 76.13%,剩余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 14.2%。断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淹严重,注入水沿高渗带水窜,造成剩余油高度分散。 2.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针对该断块综合含水高、剩余油高度分散、油层动用程度高、稳产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以油藏研究为核心,应用三维地震技术、隐蔽油藏描述技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测井多井储层评价技术、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2.1 应用三维地震技术,精细构造研究 断块具有窄条带,多油层的特点,

3、进入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以高度分散状分布于储层之中,要挖掘其潜力,首要的任务是利用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成图技术,建立精细的构造模型。具体的做法:利用 7 个非标准层做图,通过对构造和断层综合两个方面的校正,用 10 米间距做出控制断层的断面图,用 4 米间距做出了 13 个层的顶面构造图,用 1 米间距做出了主力储层单元的局部微构造图。通过精细构造研究,发现构造高部位沿断层向北偏移 200-300 米。 2.2 利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建立精细沉积模型 综合岩性、岩相、电相、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测井曲线及其组合等方面的特征,结合区域沉积背景,从剖面、平面上研究了厚层砂岩的沉积特征。根据沉积相理论

4、建立了该地区精细储层沉积模型,将厚层砂岩细分为七种沉积微相类型:分流河道微相、废弃河道微相、滩砂沼泽微相;河口砂坝微相、辫状水道微相、滑塌浊积扇微相。沉积微相的研究,解决了开发中许多难以解释的油水关系矛盾。 2.3 应用多井储层评价技术,对测井资料进行二次处理和解释 河 14 断块开发时间长,且各时期的测井解释的标准不统一,随着断块的勘探程度和开发技术的提高,需要我们对油气层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再处理。通过对断块 39 口井资料的重新解释,未射层中有 40.8m/20 层由油水同层或水淹层重新解释为油层。 2.4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加强油藏工程研究。 利用岩心实验开展了储层渗流规律研究,建立了

5、流管模型,预测了3含水上升规律和最终采收率,综合分析和评价了主力厚层注水开发效果。研究了存水率和采出程度关系,并对井网适应性进行了评价。通过研究认识到注采比偏低,地层亏空加大,注水利用率较低。研究表明该地区合理采油速度应不小于 0.8%,合理的注采比应为 0.8 左右,合理的井网密度为 28.3 口/km2,才能保证注水开发工作更富成效。 2.5 剩余油分布规律 2.5.1 油藏平面剩余油分析 油藏构造顶部一线剩余油相对富集。 影响平面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之一就是构造变化特征。如断块屋脊一线,虽然井网较密,但由于受构造及井下技术状况影响,仍为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 高含水期由于边水及注入水沿微

6、构造低部位绕流,导致无井控制微构造高点剩余油相对富集。 由于油井报废,造成局部井区无井控制而形成的剩余油潜力区 2.5.2 层间剩余油分析 储层细分沉积微相后,不同时间单元的动用程度存在差异,其河道边滩、滩砂、泥坪及末端砂坝等为有利挖潜区。 低渗薄层、层内低渗带动用较差,具有一定剩余潜力。 主力油层厚度相对较大,水淹严重但极不均衡。 3. 剩余油挖潜对策 3.1 在微构造高点和有利沉积相带叠合区,利用完善井及侧钻挖掘油层潜力。 4根据精细油藏描述结果,我们在构造有利部位部署完善井 3 口,侧钻井 5 口。如在断块屋脊高部位部署的侧钻水平井河 14-侧 13,目的层为沙二 5 层,初期日油 43

7、t/d,含水仅 37%,累积产油 1.6104t。 3.2 加强注采结构调整,改善水驱油效果 针对断块存在的问题,我们加强了注采结构调整力度,把剩余油富集区的原油驱出或在微观上改变液流方向,最终达到改善水驱油效果的目的。 通过精细对比细分时间单元,沙二 23(2) 、沙二 24、沙二 31(2) 、沙二 34(2+3) 、沙二 44(4)等层储层有效厚度大,面积展布大,储层物性较好,但非均质严重。受非均质影响,在开发后期这类储层仍具有较高的剩余油饱和度,是高含水期层内层间的主要挖潜对象。 利用油井转注、老水井恢复注水等措施,增加驱油角度,改变水驱油方向。 利用调配、增注、改层等手段加强注水,恢

8、复地层能量。 调整注水井点与扶停产井相结合,使低孔、低渗油层发挥潜力。 3.3 利用储层评价技术,挖掘剩余油潜力 2010 年在对该块关键井、关键层,应用多井储层评价技术先后对 39口油水井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和二次解释,其中 13 口井的 42 个小层,厚度 97.3m 的解释结果发生了变化,总计新增油层 43.0m/15 层为补孔改层提供了物质基础。 3.4 利用提液技术,挖掘主力油层剩余油潜力 对应生产油井,在压降较大情况下,有杆泵生产压差仅 0.4-3MPa,5中低渗层难以发挥作用。电泵井生产压差 4-5 MPa,比采油指数 0.38 t/d.MPa.m。 由此可见,在相同厚度下,采用放大

9、生产压差的采油方式将获得较高产能,会提高油层动用状况。 4.实施效果 河 14 断块在深化油藏研究基础上,通过综合治理,控水稳油,扭转了高含水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局面,取得了明显的开发效果。 4.1 日产油量上升,递减明显减缓 与 2009 年 12 月对比,2010 年 12 月日产油量由 150 t/d 上升到 222 t/d,增加了 72 t/d,自然递减由 28.62%下降到 20.19%。 4.2 水驱油效率变好,采收率提高,可采储量增加 综合含水由 2009 年 12 月的 90.5%下降到 2010 年 12 月的 85.7%,从水驱特征曲线上可以看出,随着开采程度的提高,采收率曲线向右偏移,对应采收率变大,可采储量由原来的 215104t 上升到 255104t,增加可采储量 40104t,最终采收率由 33.4%上升到 3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