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旅游:“基建”与“人文”亟待平衡.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93134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港旅游:“基建”与“人文”亟待平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沪港旅游:“基建”与“人文”亟待平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沪港旅游:“基建”与“人文”亟待平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沪港旅游:“基建”与“人文”亟待平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沪港旅游:“基建”与“人文”亟待平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沪港旅游:“基建”与“人文”亟待平衡自由行对香港旅游业构成持续的利好。但如果过度投资于旅游基建,忽视本地原有的传统及中西合璧特色,可能降低香港对非华人游客的吸引力,令客源结构更加一面倒。 归根到底,旅游的软件系统、人文价值才是核心竞争力。相比于香港,上海的基建雄心一览无遗,但要成就“软实力” ,还有更多的“硬骨头”要啃。 “基建雄心”引领上海旅游业 上海是历史文化名城,虽然没有名山大川,但是近现代建筑保留得不错。此地天然适合自助游、小众旅游,也正在成为国际邮轮的始发站。目前上海旅游的影响力主要在亚洲国家及俄罗斯等近程国际市场。要上一个台阶,亟需打造新的城市名片。 历史文化旅游重镇 就资源禀赋

2、而言,上海旅游有何特点? L :有道是“百年中国看上海” ,虽然缺少“山水” ,人潮汹涌的上海不仅是国际化都市,也是资源高度集中的历史文化名城。 “北上广”中,上海虽然没有璀璨珠江、雄奇燕山,但是近现代建筑保留得不错。在原租界区,拐弯抹角总会碰到某某故居、旧址、纪念馆,以至于游客可以直接拿着上海市保护建筑清单一路寻访,两三个礼拜是转不完的。 22012 年上海 A 级景区达 81 家,其中 5A 级 3 家、4A 级 41 家、3A 级37 家。不过,文化旅游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游客对近现代历史不感兴趣,那么上海拿得出手的自然景观,除了佘山、江景、郊野公园等,有点乏善可陈。 政府为上海旅游业制

3、定了怎样的愿景?现状如何? L :在世博会的基础上,大虹桥、自贸区规划,金融、交通、商务以及消费购物环境改善,为提升上海旅游产业提供了可能。 2011 年 2 月,上海市出台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 ,提出要到 2015 年把上海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这个规划的起点是,2011 年上海旅游业总收入 3231 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接近于广州两倍。2012 年提升到 3650 亿元,但是接待入境游客数达 800.4万人次,同比下降 2.1%;其中入境过夜游客数达 651.23 万人次,同比下降 2.6%;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人数达 172.78 万人次,同比增长约30

4、.5%。一减一增,风险和趋势都是明显的。 引领旅游潮流 上海对小众旅游有何推动? L :2010 年的世博会倾全国之力,显著提升了上海的旅游形象、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可谓引领了北京奥运之后的又一次超级会展旅游风潮。但是,超级会展不可能长期挤占多元化旅行的空间。上海人文景观、路线产品丰富,城市治安、饮食交通服务在内地属于一流,天然适合自助游、小众旅游。2013 年 10 月 1 日, 旅游法正式实施。受此影响,3传统旅行社遭到重挫,团队游急剧萎缩。而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在线旅游企业如沐春风,移动端订单持续增长。事实上,内地旅游业的电商冲击波以及后续的自助游潮流,是由扎根于上海的携程网等推动的。随着携

5、程网几位创业者相继成功创办如家、汉庭,可以发现,上海旅游业者确有重视服务的基因。 当前流行的旅游产品有哪些? L :团队游产品中,市区主要是世博园区“一轴四馆”等地标建筑,郊区观光游、农家乐的“花头”不多。除了旅游目的地,上海也在努力成为国际邮轮出行的母港。2012 年 9 月, “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在宝山吴淞口揭牌,明确了上海作为国际邮轮母港、长三角组合邮轮母港、中国水上旅游门户的战略地位。此外,长三角房车旅游、 “心醉夜色”体验之旅,都将吸引到不少重视深度体验的游客。 迪士尼:展现“基建雄心” 从吸引客源来看,上海旅游业有何不足? L :目前上海旅游的影响力主要在亚洲国家及俄罗斯等近

6、程国际市场。在欧美等远程国际市场,客源还缺乏规模,难以匹敌伦敦、纽约、巴黎、圣彼得堡。在亚洲,上海也面临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等的竞争。客源竞争激烈,归结到品牌形象不够鲜明。调查显示,纽约、伦敦、巴黎等世界旅游城市都不是政府刻意打造,国际美誉度的核心是独特、唯一的文化元素。 “近悦远来” ,文化才是吸引中高端客源的主因。纽约的多元、宽容、前卫;巴黎的时尚;伦敦结合了古典和现代文化元素;4圣彼得堡是俄罗斯向西方开放的见证在这个层次竞争, “东方巴黎”尚显得单薄、保守,沉稳有余,创意不足。 为了提升旅游城市竞争力,上海有哪些大动作? L :如果说上海旅游业很快会有一面旗帜,当然非浦东迪士尼莫属。这是

7、个让香港不舒服的重大建设项目,体现了以基础设施建设导入消费人群的商业地产运营战略。引入迪士尼之后,上海旅游版图会有重大改观,浦东原先除了小陆家嘴,缺少可以吸引海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迪士尼将实现浦东的“翻盘” ,对于华东地区的家庭旅游具有强劲的吸引力。 城市名片的焦虑 上海旅游的“环境质量”如何? L :2011 年,上海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约 6%,而伦敦、巴黎这一数字是 10%、20%。旅游业是这两个国际大都市的第二大产业。相比之下,上海旅游业在质量和效益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怎样参与世界名城竞争?各方都在思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难题。 还有多少人对城隍庙、外滩、南京路、东方明珠感

8、兴趣?世博会之后,上海急需打造新的城市名片。归根到底,城市的吸引力来自于吸引旅游者的活动、项目、建筑及贯穿始终的人文环境。比如说,广州恒大俱乐部在中超、亚冠乃至世俱杯上的表现,让恒大主场成了广州的新名片。而除了 F1,上海在大型运动项目上相对气短。缺乏“提气”的新鲜活动和项目,仍是上海旅游的一个问题。 5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还会是建筑、场馆设施吗? L :在历史性的转型期,主要依托人文而非山水的上海旅游业面临挑战。大型游乐设施当然是竞争力,但还不是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国家的倾力支持、 “特许经营” ,上海旅游行业有没有足够的造血功能、创新意识,这是决定行业走向的关键;旅游的软件系统、人文价值,才是

9、核心竞争力。上海的基建雄心一览无遗,但要成就“软实力” ,还有“硬骨头”要啃。打个比方,大虹桥概念虽然一度火热,如今却进展缓慢,就是因为碰上了“激活江浙民企”这块硬骨头。 自亚欧非大陆到北美乃至太平洋岛国,旅游城市都是以鲜明的特色取胜。比如说,东京就强调依托文化作为都市魅力与活力源泉。相比之下,上海的城市形象在经济崛起的 1990 年代非常阳光,大量的宣传烘托了时尚之都的氛围,如今却有模糊化的风险。未来除了“迪士尼上海站” ,这个城市会有属于自己的新名片吗?不管怎样,未来城市名片一定凝聚了商业经验,能够展现多元文化的历史、魅力与活力,而非仅仅是一个“重大项目” 。 香港 人文旅游的缺失 “东方

10、之珠”的由来 香港的旅游业是何时开始发展起来的呢? W:1957 年,政府资助的旅游推广机构香港旅游协会(2001 年改组为香港旅游业发展局)的成立,是香港旅游业发展一个重要里程碑。当年全年访港旅客约 5 万人次。1966 年,全年访港旅客已超过 50 万大关。1969 年,旅游收益打破 10 亿港元大关,达 13.5 亿港元。 如此骄人的成绩,除了受惠于 1960 年代国际旅游市场爆发性增长6(至 1980 年 20 年间,国际旅游人数增长 4 倍,国际旅游总收入增长 13倍)外,旅协的出色表现功不可没。 1959 年,旅协制作了一段长 21 分钟名为“万家灯火”的宣传短片。该片于 1961

11、 年赢得康城电影节的旅游宣传片大奖。 香港从 1960 年代开始就成为欧美及日本旅客十分喜爱的旅游地,是什么吸引着他们? W:改革开放前,香港一直担当着西方人认识中国的门户角色。反映在推广策略上,1960 年,旅协举办“香港就是东方”摄影比赛,把香港特色、香港市民的风俗向海外宣传;1964 年,旅协以“东方之珠”为题推广香港;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全球掀起“中国热” ,旅协着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香港的旅游亮点向国际推广:之后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中秋节彩灯晚会,支持在筲箕湾举行的龙舟赛事,邀请日本和马来西亚来港参赛,令龙舟比赛首次成为国际活动;1980 年,旅协首次参与长洲太平清醮的筹备

12、工作,日前,太平清醮已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 上海 从零团费到主题团 到外地旅游是现时港人很普及的消费。这种现象是如何演变的? W:1970 年代以前.港人除了返回内地探亲或到澳门娱乐之外,少有离港旅游的。其后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选择出外游埠,近则东南亚,远则日本、欧美。1970 年,本地居民外游人次为 14 万,1980 年增至 92 万。旅游在 1980 年代的香港成为主要消费活动。踏入1990 年代,出外旅游成为普罗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7出外旅游的普及,跟 1980 年代开始兴起的“零团费”旅行团大有关系。 “零团费”起源于 1980 年代的泰国游,1990 年

13、代中后期大行其道,大小旅行社纷纷以此作招徕。组团的旅行社不用向泰方缴付团费,只要积极带团员到“特许经销商”购物或参加自费活动即可,从中赚取一定比例的回佣,以弥补交通、住宿的支出。团友的义务就是减少景点观光,以定点购物消费补偿。 相信内地朋友对“零团费”并不陌生,近 10 年“零团费”旅行团闹出不少问题,以至于 2013 年 10 月推出新旅游法,完全禁绝“零团费” 。 虽然“零团费”在内地被视为洪水猛兽,但在香港存在 30 年而未被取缔,并且可说是旅游普及的重要助力之一,让原本觉得旅游是奢侈消费的人,愿意踏出第一步体验出境旅游。而且,这种体制变相是富人补贴穷人旅费,让原本舍不得花钱的人用低廉价

14、格出游,而旅行社客源增多,成团机会增大,实在是一种天才营销构思。 为什么“零团费”成就了香港人外出旅游习惯,在内地却弄得一团糟呢? W:香港旅游业议会在处理旅游纠纷上一直比较公正及有公信力,能妥善平衡旅客与旅行社双方利益。另外,香港旅客普遍是明理的,虽然参与低价团但不是冲着占便宜,在合理范围内愿意配合购物消费,不会“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近年来,自助游及高端主题团慢慢成为港人出游的潮流,有美食团、游学团等,其中名人主题团更受欢迎。 在内地,缺严谨执法、欠缺公信力,是老百姓对监管机构的印象,所以消费纠纷容易闹大,消费者缺乏安全感,很容易把原本合理的事理8解成“被欺负” 。另外,部分消费

15、者抱着占便宜的心态报团,使服务方与旅客之间的矛盾较易发生。 说到底,这是民生发展不平衡与监管机构表现差的恶果,不针对问题根本去解决,只是通过旅游法规定到“水至清则无鱼”的境界,结果只能是“双输” 。 自由行是是非非 回归后,香港旅游业的发展有哪些重要的改变呢? W:港英时期,旅游业的发展策略,偏向于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及中西合璧生活特色等内部软件吸引旅客,所以旅游基建项目不多。回归后,旅游基建项目明显增多,旅游业发展政策,明显偏向于使用硬件增加香港旅游卖点。相关的基建包括:迪斯尼主题公园,已在 2005 年落成启用;昂坪 360 旅游缆车,已于 2006 年启用;香港仔渔人码头,十年构思但因金

16、融海啸缩小规划,变为美化海滨长廊工程;启德邮轮码头,已于 2013 年落成。 这个策略改变,跟香港游客客源的改变有明显的关系。回归前,访港旅客以欧美及日本等非华人为主,因此对香港的中国传统特色比较感兴趣。回归后,国内旅客成为访港旅客主流,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吸引他们。 听闻不少香港人对自由行政策抱抵触的态度,原因何在? W:内地旅客来港是从 1984 年开始,但当时只开放探亲旅游。政策慢慢开放,但一直都设定了每天访港人数配额。即使在配额制下,1994年内地已成为香港最大的客源市场,旅客超过 190 万人次,市场占有率9达 20.8%。 1998 年,当局正式批准将内地来港旅行团团员名额增至每天 1

17、500 人。2002 年, “香港游”的配额限制正式取消,内地旅客增至 683 万人次,比2001 年上升 53.4%。2003 年因楼市泡沫爆破加上非典爆发,香港经济跌入谷底,为支持香港复苏经济,内地批准“个人游”政策实施。2004 年,内地访港旅客人数迅速增长,并于年内首次冲破 1000 万,达 1225 万人次。 自由行被喻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香港创造就业机会,为大型商场、酒店及地产财团等带来可观收入;另一方面,在香港又衍生各种问题,包括“双非” 、水货客、推高物价、罪案增加及文化冲突等,对香港的负面影响逐渐浮现。 在自由行政策下,香港旅游业一片大好风光。但是否存在隐忧? W:为迎合内地旅客口味,大力搞旅游基建,没有把重点放在深度挖掘香港原有的中国传统及中西合璧特色,这会进一步减低香港对非华人游客的吸引力,令客源结构更加一面倒,这是十分不健康的发展。 硬件抄袭性太强,很难形成不可替代的特色,不可能成为长远的竞争优势。香港旅游业界应多在香港原有的独特资源及文化上下功夫,这才是健康稳定发展的上策。 例如,近年香港兴起生态和文化旅游,就是极佳的例子。这类旅游充分运用了香港独特而丰富的天然环境资源,为本地游提供了新元素,团体和旅行社相继举办“一天团” ,形成一种新的本地旅游和消费文化。这旅游方式,也受到了欧美及日本的旅行者的欢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