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摘要:物价波动不稳,甚至出现异常波动,产生诸多负面影响。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波动的历史状况,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典型的实证分析,认为物价波动不稳的根源在于稳价基础不牢固,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调控政策前瞻性、预见性较差。主张立足长远规划,综合标本兼治。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旨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及配套措施,建立稳定高效的生产、流通、管理机制,保持物价总水平长期基本稳定,实现促经济、保民生、稳大局之兴国大计。 关键词:稳定物价;长效机制;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F822 一、问题的提出 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价值规律作用,
2、价格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由于市场调节在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调节利益分配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加之其它主、客观因素影响,常常引发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异常波动,最终导致物价总水平的波动不稳,甚至异常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大致历经七次震荡波动,物价(CPI)涨幅峰值与降幅谷值落差达 25.5 个百分点。 物价攀涨、涨速过快,尤其是持续高位运行,势必造成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生活压力过大、心理不安,甚至会引发恐慌,不利于经2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反,物价下跌、跌幅过大,特别是持续徘徊于低谷,则会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滑坡,工业生产萎缩,市场供给减少,最终诱发新一轮物价
3、上涨。 长期以来,围绕如何稳定物价,理论界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寻求对策。但是,物价波动不稳的态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调控物价频频陷入“控制上涨与遏制下降”交替轮回的怪圈。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波动的历史状况,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典型的实证分析,认为物价波动不稳的根源在于稳价基础不牢固,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调控政策前瞻性、预见性较差。本文主张立足长远规划,综合标本兼治,构建行之有效的稳定物价长效机制,保持物价总水平长期基本稳定,实现促经济、保民生、稳大局之兴国大计。 二、稳定物价长效机制的涵义 应深刻理解稳定物价长效机制的涵义,主要两点:一方面稳定物价
4、长效机制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而非冻结物价,另一方面这种长效机制是能长期发挥稳定物价总水平功能的制度体系。 (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而非冻结物价 物价总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年、季、月)内全社会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它的升降变化及涨跌幅度大小,取决于全社会所有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涨跌变化状态。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一方面,市场物价状况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决定了物价总水平不可能一直不变;3另一方面,市场物价状况会反过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物价总水平的适度波动是协调经济发展的杠杆。因此,稳定物价不是冻结物价,亦非让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
5、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长期发挥稳定物价总水平功能的制度体系 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 ,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所谓长效机制,指的是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 稳定物价长效机制是指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具有长期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并能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 稳定物价
6、长效机制与政府实施的临时性平抑物价措施不同,凸显两大特点:第一,制度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即稳定物价的每项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各项措施之间相互衔接、相互配套,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规范运行,而且这种运作模式是相对固定的。第二,功能的前瞻性和长期性。即机制具有主动、预防式稳定物价功能,能够把引起物价异常波动的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甚至免其发生,具有较强的预见性;这种制度体系是长期有效的,各项工作要发挥的功能、产生的积极作用也是长期的、持续的,而不是采取的临时措施。 三、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4物价波动不稳、特别是异常波动,不利经济发展,影响居民生活,危及社会稳定。因此,千方百计稳
7、定物价,尤其是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保持物价总水平长期基本稳定意义重大。 (一)实现物价长期基本稳定的根本所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产品价格体系在整个价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农产品价格成为左右市场物价变动的“领头雁” 。无论是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之后的市场经济模式,每一轮物价波动都与农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密切相关。1994 年,由于粮棉提价,加之多年积累的农产品供求矛盾集中释放,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当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上涨 39.9%,其中:粮食类上涨 46.6%,经济作物类上涨 44.4%,禽畜产品类上涨 44.6%;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 19.5%。由于农产品
8、价格的大幅上涨,当年 CPI 涨幅高达 24.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31.8%(粮食上涨 50.7%,油脂类上涨 61.3%,肉禽及制品上涨 41.6%,鲜菜上涨 38.2%,糖类上涨 32.8%) ,物价涨幅创改革开放以来峰值。与此相反,1998 年之后几年物价持续疲软与那段时期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不断下降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局限性和周期性是导致一定时期农产品供求矛盾恶化、价格异常波动的根本原因。而农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又会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剧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历史上,粮食、棉花、生猪、果菜等主要农产品屡屡发生“买难” 、 “卖难”问题,致使价格异常涨跌,比价扭曲,进
9、而引发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及相关服务项目价格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物价波动不稳、甚至异常波动。因此,农产品5价格相对稳定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基础和关键。 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买难” 、 “卖难”问题,稳定农业生产,保证市场供给,维持供求基本平衡,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不断巩固稳价基础,实现物价总水平长期基本稳定。 (二)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物价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 。价格总水平的波动直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而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产生重要影响,最终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 从图 1 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在趋势
10、和强度上都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物价波动越频繁、幅度越大,经济发展愈加动荡不稳;反之,经济发展会相对平稳。1997 年以前,物价起伏波动幅度大、频率高,经济增长同样呈现出高震荡态势,振幅在 5.2%到 15.2%之间;之后,物价波动幅度收缩、频率明显降低,经济发展相对平稳,经济增长率基本维持在 10%左右。 价格总水平波动影响生产者行为,导致工、农业生产波动不稳;影响经营者行为,助长投机钻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影响消费者行为,遏制消费需求,导致需求不足;影响国民收入再分配,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严重浪费,从而严重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能充分发挥价
11、格杠杆对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环节的调节作用:保护生产者利益,稳定生产,保障供给;规范市场秩序,营造有序竞争格局;合理调节社会集团、各地之间的收益分配,积累与消费的重大比例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合理引导社会投6资与消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只有物价稳定了,才能通过价格准确地计算和反映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才能有效利用价格杠杆,调整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三)落实惠民政策,保障改善民生的本质要求 保障改善民生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收入、物价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
12、、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收入、物价问题,力保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并以此为切入点,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量不断增长,但增长波动较大,物价波动不稳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图 2 显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扣除物价涨(跌)因素后历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随物价波动而震荡。受物价波动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跨度在-0.8%到13.4%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跨度在-2.6%到 13.5%之间;第二,物价波动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而不稳。1985 年以前,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收购价格持续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明
13、显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之后,我国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总体高于农民人均收入增幅。 近几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扩大直补范围,提高种粮补贴金额,却出现农民种粮收益增幅下滑、靠种粮增收困难的局面,7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惠及农民的支持被农资大幅度涨价侵蚀较多。调查资料显示,2007-2011 年,粮食主产区河南省每亩小麦生产成本年均增长7.9%,而每亩平均生产收益年均增长 6.8%。长此下去,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导致粮食生产滑坡,反过来诱发粮价波动不稳,形成恶性循环。在城市,由于近几年物价持续上涨,惠民政策落实效果大打折扣。比如,经济适用房是国
14、家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让利于民而修建的普通住房,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可以说是一项惠民工程。但是,由于商品房价格持续飙升,大大高于经济适用房价格,一些人便利用手中职权,直接或协助中介倒卖经济适用房,严重影响安居工程的健康、顺利推进。 因此,只有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保持物价总水平长期基本稳定,才能真正把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不断提高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对改革成果的平等、共享。否则,保障改善民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价格总水平的异常波动和市场价格秩序的混乱,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15、。物价过高,居民生活压力增大,涨价预期增强,对社会的满意度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物价下跌、经济发展迟滞、企业效益不好、下岗人员增多、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同样不利于社会稳定。物价异常上涨或下跌,往往成为一定时期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诱因,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988 年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源于物价的大幅上涨,次年的政治风波8与物价上涨不无关系。这两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分别高达 21.8%和 13.9%。物价高涨,货币贬值,通胀加剧,基于对涨价的担忧,百姓心理恐慌,纷纷抢购商品。抢购风导致囤积居奇和倒买倒卖猖獗,反过来助推物价上行,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陷入一片混乱之中。1998-20
16、03 年,我国物价接连走低,各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同比降幅分别为2.6%、3.0%、1.5%、0.8%、1.3%和 0.1%。由于这几年物价持续低谷徘徊,居民收入预期下降,收入增速下滑,工人工资甚至呈现出负增长,出现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国内一些地区因下岗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 事实证明,物价稳了,民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异常变动往往是一定范围内社会动荡的导火索。因此,要维护社会稳定,尤其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首先保持物价稳定。在我国已经进入高风险的社会失稳期,社会稳定度比较低的新形势下,稳定物价的重要性更为显赫。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保持物价总水平长期基本稳定,特
17、别是稳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主要工业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和谐气氛,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这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五)有利于政府干预和调节市场、走出调控物价的怪圈 众所周知,市场调节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和调节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能够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9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市场调节本身又明显存在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这种缺陷会导致价格与价值有时会不一致,甚至出现严重的背离,引发市
18、场价格异常波动,进而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因此,市场不是万能的,依靠市场调节的同时,也要发挥政府适度干预和调节的作用。当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出现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通过干预、管理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克服市场自发调节的缺陷。这也正是政府同市场必须共同工作、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原因所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影响物价波动不稳,甚至异常波动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变,大大增加了政府干预和调节市场、调控物价的难度。长期以来,由于调控物价的相关政策、措施短效足、长效缺,整体配合度不高,加之调控手段过度依赖行政指令,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调控物价
19、频频陷入“控制上涨与遏制下降”交替轮回的怪圈。以一些地区的“限价令”来说,对农产品进行指令性价格管制,固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短期内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但人为地强行压低农产品价格,无疑会伤害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产品产量下降,为后续市场价格的报复性反弹埋下祸根。 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就是要建立起稳定有效的生产、流通、存储、管理长效机制。这就要求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必须着眼于长远,既能发挥短期效用,更能实现长期给力。要集中体现长期性、系统性、超前性和灵活性。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效发挥干预和调节市场作10用,才能走出调控物价的怪圈,才能实现物价总水平长期基本稳定。
20、 (六)有利于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确保价格改革顺利推进 物价稳是人心稳、经济稳、社会稳的前提和保障。物价稳定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价格改革顺利推进。实践证明,在物价相对稳定,供求关系比较缓和的条件下进行价格改革,付出的代价少、成本低,对社会的震动轻,对国家财政的压力小。改革较容易推进,成功的机率最高。1988 年“价格闯关”之所以搁浅,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相继放开 4 种主要副食品和 13 种名烟名酒价格后,引发抢购风潮,物价大幅上涨,人心不稳,社会秩序混乱。国务院宣布加强物价管理,不再出台调价项目,已经通过的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也暂缓推行。工作中心转向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21、控制通货膨胀。1992 年,价格改革力度空前,经济社会没有出现动荡不安。当年新放开的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达 648 种,农产品价格 50 种(在全国 844 个县(市)范围内,放开了长达几十年由国家统购的粮食价格) ,放开了除盐和药品以外全部轻工业产品的价格。这次“价格闯关”之所以成功,得益于三年“治理整顿”后,物价实现软着陆,为价格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格改革已取得重要进展,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但在能源资源、公共事业、环保收费等领域,价格不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垄断行业价格监管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不高;医疗、教育、房地产等民生价格监管不力。这些领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