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梦”主题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有效融合之途径摘 要 “中国梦”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和学术界的积极讨论,也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有效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之中,是所有高校党建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基于对武汉市七大高校师生关于“中国梦”主题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有效融合的调查,本文阐述了将“中国梦”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发挥新媒体作用以及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等,探索了高校践行“中国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国梦 高校党建 融合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梦”的提出开启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新篇章。目前,高校主要从思想与政
2、治教育、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新媒体与校园文化活动三个方面着手,将“中国梦”融入党建工作中,开展专题讲座、演讲和征文大赛、微电影、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了深入探索“中国梦”主题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有效融合的途径,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武汉市七大联盟高校师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和因子分析,明确了“中国梦”主题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有效融合的途径。 1 问卷调查的描述性分析 问卷调查共向武汉市七大联盟高校发放问卷 490 份,从每所学校抽取了 50 名学生和 20 名老师进行问卷的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 476 份,有效回收率 97.14%。其中,问卷中的 1-2 题为基
3、本信息调查,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抽取的对象中男性 224 人,女性 252 人,其中年龄在 20 岁以下约占 19.54%,20-29 岁约占 51.05%,30-39 岁约占 16.39%,40-49 岁约占 11.13%,50-59 岁约占 1.89%。从以上对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分布范围较广,层次覆盖面比较宽,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所得到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前高校师生的真实情况。 1.1 对“中国梦”的了解认识现状分析 在对“中国梦”的真正内涵理解上,51.68%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国梦”实际上是民族的复兴与繁荣,42.44%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国梦”实际上是
4、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富足,3.57%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国梦”实际上是传统“大同社会”在当代重申,还有 2.31%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国梦”实际上是中国人的梦想组合而成。 在实践“中国梦”的过程最重要的品质上,64.92%的调查对象认为脚踏实地、不断进取的实践精神不可或缺,27.1%的调查对象认为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人生毅力最不可缺,5.46%的调查对象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热情最不可缺,还有 2.52%的调查对象认为严谨务实刻苦学习的认真态度最不可缺。 在了解“中国梦”的途径上,67.65%的调查对象主要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了解“中国梦” ,62.18%的调查对象有通过专题讲座了解“中国
5、梦” ,46.01%的调查对象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中国梦” ,37.82%的调查对象主要通过演讲和征文大赛了解“中国梦” ,16.18%的调查对象主要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中国梦” ,其中大多数为通过新闻途径;10.71%的调查对象主要通过微电影了解“中国梦” 。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有半数受访者了解“中国梦”的内涵,但是另有半数对“中国梦”的理解还未深入;超过半数的师生们认为,脚踏实地、不断进取的实践精神在实践“中国梦”的过程最不可缺。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大力宣扬实践精神,从而早日实现“中国梦” 。另外,师生们主要是通过微博、微信、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来了解“中国梦” ,我们建议在这些方面
6、加大宣传力度,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进来。 1.2“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学校党建工作的相关评价 在对“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学校党建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评价上,16.22%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59.46%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18.92%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还有 5.41%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 在对“中国梦”主题融入学校党建工作的途径多元化的评价上,10.81%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54.05%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27.0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还有 8.11%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 在对“中国梦”主题融入学校党建工作举办的活动数量的评价上,13.51%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37
7、.84%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32.4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还有 16.22%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 在对“中国梦”主题融入学校党建工作举办的活动效果的评价上,13.51%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48.65%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27.0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还有 10.81%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 在对“中国梦”主题融入学校党建工作开展相关专题讲座的评价上,10.81%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56.76%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24.32%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还有 8.11%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 在对“中国梦”主题融入学校党建工作开展相关演讲活动的评价上,16.22%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
8、意,48.65%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27.0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还有 8.11%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 在对“中国梦”主题融入学校党建工作开展相关征文大赛的评价上,27.03%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35.14%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27.0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还有 10.81%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 在对“中国梦”主题融入学校党建工作开展相关微电影的评价上,16.22%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37.84%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27.0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还有 18.92%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 在对“中国梦”主题融入学校党建工作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上,27.03%的调查对
9、象表示非常满意,45.95%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21.62%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还有 5.41%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 在对“中国梦”主题融入学校党建工作开展相关志愿者活动的评价上,18.92%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54.05%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16.22%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还有 10.81%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 在对“中国梦”主题融入学校党建工作开展相关报告会的评价上,5.41%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67.57%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24.32%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还有 2.7%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 在对“中国梦”主题融入学校党建工作开展相关课外读书活动的评价上,16.22%
10、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48.65%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27.0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还有 8.11%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 在对“中国梦”主题融入学校党建工作建立相关网上党校的评价上,16.22%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48.65%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27.0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还有 8.11%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 在对“中国梦”主题融入学校党建工作最新资讯发布在党校网站上的评价上,24.32%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满意,54.05%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18.92%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还有 2.7%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师生们对“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学校党建工作
11、的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评价基本上是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在具体的途径多元化、活动数量、活动效果、专题讲座、演讲活动、征文大赛、微电影、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报告会、课外读书活动、网上党校、党校网站等方面,也基本上是非常满意和满意。但是超过 10%的师生们对“中国梦”主题融入学校党建工作举办的活动数量、活动效果、征文大赛、微电影、志愿者活动方面表示不满意,说明在这些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加完善,让师生们更好地接受和支持。 2 问卷调查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分类,使得同类中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每一类的变量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因子,但不同类的变量不相关或相关性较低。通过对相关系数表的分析,
12、可知调查问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为了尽量避免重叠现象的出现,希望能找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来反映原始数据所含有的绝大部分信息。 在对调查问卷的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先对评价指标进行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发现 KMO 系数为 0.8420.5,且当显著性水平为0.05 时,P 值为 00.05,认为各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满足因子分析条件。因此,对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将提出来因子作为的新的变量,探索“中国梦”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融合途径。 由表 2 可得知,取三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 82.557%,已经超过了80%,说明提取三个因子较佳
13、,这三个因子就可以能够很好地概括原始变量。为了使提取出的因子有实际意义,便于解释,本文求出具有明确意义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 3 所示。 表 3:旋转成分矩阵 由表 3 可知,第一因子在开展相关报告会、开展相关课外读书活动、建立相关网上党校和最新资讯发布在党校网站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第一因子可称为新媒体与校园文化活动因子。第二因子在开展相关演讲活动、开展相关征文大赛、开展相关微电影、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和开展相关志愿者活动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第二因子可称为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因子。第三因子在改革与发展、途径多元化、举办的活动数量、举办的活动效果和开展相关专题讲座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第三因子可称为思想
14、与政治教育因子。 综上所述,由旋转成分矩阵界定三个因子为新媒体与校园文化活动因子、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因子、思想与政治教育因子。为了清晰地表述对“中国梦”融入高校党建工作影响更大、更为重要的因素,给出因子命名表,如表 4 所示。 从表 4 中可以看出,主要有三个因子。其中,第一因子新媒体与校园文化活动因子,包括开展相关报告会、读书会、网上党校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特征和优势,这个新途径在“中国梦” 宣传教育中取得的效果是最好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高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提高了活动的参与度,更容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第二个因子是社会实践与志愿
15、服务因子,包括开展演讲活动、征文大赛、微电影、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等。让高校学生们参与在实践活动和支援活动中,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中国梦” ,是使“中国梦”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中第二有效的途径。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让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较为深刻的感悟,使广大青年努力践行“中国梦”的责任和担当。第三个因子是思想与政治教育因子,包括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和活动等。在开展新媒体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上,可以举办相关主题讲座,这是使“中国梦”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中较为有效的途径。对高校学生开展“中国梦”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启迪高校
16、学生读懂中国梦、构筑中国梦、追逐中国梦,是当代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方面。将“中国梦”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有利于不断提升学生的“三个自信” 。 3 融合的有效途径 3.1 与思政理论课的融合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只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层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承担着对高校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中国梦”教育的重任。通过“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学生的思考、讨论时的思想碰撞,加深高校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接受。只有理解和接受了,才能取得共识,增强认同,这就
17、是理论内化的过程。采用书面作业、考试和能力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使高校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机械式记忆上,更应该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梦”教育在入课堂的同时,进入高校学生的头脑和心中。 3.2 与新媒体和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 3.2.1 充分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优势,为“中国梦”主题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的结合搭建有效载体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了解“中国梦”的。因此,在“中国梦”教育中,高校党建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创新教育手段和模式,通过微信、微博、QQ、博客、人人网、飞信等新媒体方
18、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育引导高校学生理解“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和现实意义。此外,高校可以建立“中国梦”专题教育网站,开设能够吸引高校学生阅读、点击的栏目,做到内容多样、形式活泼,把“中国梦”转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提高“中国梦”教育的实际效果。 3.2.2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寓“中国梦”教育(下转第 8 页) (上接第 6 页)于团学活动中,引导高校学生在感悟中凝聚梦想高校团学组织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政治信仰教育主渠道的拓展和延伸。将“中国梦”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想结合,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的辐射作用和隐性德育功能,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思想,在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引下,
19、积极组织和创办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中国梦”教育的生活化、形象化、深入化,增强高校学生对“中国梦”的亲近感和信任度。 3.3 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 ”因此,高校应积极推动“中国梦”教育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工作,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课程,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和监督体系,建立必要的社会实践档案。通过专业实习、社会调查
20、、志愿者服务、科普宣传、实习支教、扶贫济困甚至决策咨询等活动,让高校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接触社会。只有这样,高校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才能深化对“中国梦”的认识,促进知情信意行的相互转化,实现“中国梦”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白皓,李佳忆.“中国梦” 塑造大学生共同理想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作用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281-284. 2 陈洪源,何小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 3 房晓丹,徐德江,唐浩.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J.湘潮,2
21、014 (10):16-17. 4 格日乐图.“中国梦”主题教育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05):60-63. 5 黄智倩.探析高校辅导员“中国梦”教育的实现途径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4):173-174. 6 刘贺.以“中国梦”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3(6):15-17. 7 马建立,王瑞芳.增强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力有效途径的探析J.价值工程, 2013,32(18):313-314. 8 王洪明,孙作青.“中国梦” 主题教育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结合模式研究J. 华章,2014(16). 9 徐英.“中国梦” 融入高校学生工作的路径选择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3(3):190-192. 10 张时碧.论“中国梦”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J.传承,2014(2): 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