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全国两会精神带回乡编者按:2016 年全国两会已落下帷幕。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指出,学习好、贯彻好全国两会精神,对于我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决胜“十三五” 、同步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来自贵州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说,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助力脱贫攻坚,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本刊选取四位基层代表,从他们回乡之后说起。 张国英:脱贫攻坚“不能掉队” 3 月 18 日,沿河自治县黑水镇新群村热闹非凡,雨过天晴后,新群村漫山遍野的李花吸引各方游客。 院坝里,村民们聚在一起,听全国人大代表张国英传达和分享两会精神。张国英印象深刻的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承诺,今年要完成
2、1000 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这显示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决心和信心,我很感动,也很振奋。 ”张国英说,贵州近年来在精准扶贫上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很多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北京参会之前,她曾召集群众开会,征集群众意见。 “群众过去几年总是提各种意见,但是今年他们最想表达的是扶贫工作给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 新群村过去是一个贫困村,虽然有大片平坦的土地,却因干旱缺水只能栽种土豆玉米等传统农作物。 1995 年,张国英提出栽果树的想法,很多村民却认为是异想天开,就算结出果子也卖不出去。她率先而为,拿一片荒山坡做试验,一个人开荒挖土,用两年时间栽了几十亩
3、的李子树。 后来见果树长势很好,1999 年,她又贷款承包了大片荒山,到湖南购进 8000 株金秋李、1000 株布朗李和 1000 株水蜜桃优质果苗。 不会技术,她就向农牧局技术人员请教,自学打药、嫁接、施肥、剪枝等技术。2002 年,这片果园就创收 3 万元。 获得较好收益后,张国英再次动员村民种植果树,得到积极响应,她则免费提供果树苗、教授剪枝等技术,新群村有 30 多户村民在她的带动下成了种植专业户。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持续帮扶下,新群村的果园面积迅速扩大到2000 余亩,水泥路也通到了果园。如今,站在山腰俯瞰整个村子,平地有村落,山坡有果树,一幅田园风光,令人沉醉。 新群村还依靠每
4、年的花开和果熟两个季节发展乡村旅游。张国英在村里开设了一家农家山庄,吸纳附近村寨十多位残疾人就业。 对于新群村的发展变化,张国英的感受是,群众的观念和志气非常重要。 “国家的政策有了,致富带头人也有了,但是如果群众自己没有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是发展不起来的。 ” 这让张国英想到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容错纠错机制”的提法:“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 “不光是领导干部,就是我们普通农民,不可能任何事都一帆风顺,都是在失败中成长的,我自己的创业致富经历就是很好的诠释。 ”张国英认为,容错纠错机制可以营造一个宽松、宽容、和谐
5、的干事创业环境。 今年已 61 岁的张国英接下来有一个计划,要成立水果专业合作社,动员周边乡镇村民种植果树,以此留住更多的年轻人,减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同时,她还想办一个民间福利院,让附近老人在她的农业休闲观光园里安度晚年 花全:共同致富需要“多业并举” 阳春三月,走进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极具布依民族特色的庭院依山傍水,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樱花在漫山遍野间悄然绽放,道路两旁铺满了金灿灿的油菜花,令人赏心悦目。 “总理的报告大篇幅提到三农问题,中央对农村农业的支持持续加强,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鼓励。 ”3 月 20 日,记者见到全国人大代表、王岗村村支书花全时,他正在向村民传达 2016
6、年全国两会精神。 花全告诉记者,王岗村近年来开办以“庖汤”为特色菜肴的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出一条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吃庖汤的四季产业链,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节节攀升。 但是,花全也看到了村里产业的单一。 “我们村共有 231 户人家,经营农家乐的仅有 35 户,单靠发展乡村旅游业难以实现全村人共同致富,我们要调整产业结构,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因时、因地、因户、多业并举发展。 ”花全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把农村脱贫作为重点工作来部署,我们村还有继续发展变好的希望。 ”花全同时提到,扶贫工作要和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而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就是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 现在国家完善对
7、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如此一来,外来投资者到村里承包、流转土地将有所保障,不仅扩大了村里吸附社会闲散资金的能力,也可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发展。 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发展?花全给出的答案是:“将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相结合,对于没有开农家乐的农户,我们鼓励他们发展相关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并给以补助,再供给村里的农家乐。 ” 目前,结合发展实际,王岗村规划以“庖汤第一村”为品牌引领,发展乡村旅游为主要支撑,抢抓机遇,鼓励、提倡贫困户与到村发展的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捆绑经营收入,借助已经成型的农家乐载体,让村民通过种植生态草莓、蔬
8、菜等找到致富路径。 花全指着村里正在建设的招商引资项目“水上乐园”说, “这是今年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乡村旅游项目,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融入更多的社会资金,不仅让村里荒芜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形成山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同时还有效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规模。 ” 此外,村里还要以乡村旅游作为第一产业,成立旅游服务公司。旅游服务公司主要是管理乡村旅游的日常事务,针对农家乐菜肴如何改进,种植技术如何提升等问题,定期组织村民参加培训,以此确保游客到王岗村享受更好的服务。 “王岗村将更加注重游客的农旅体验,打造融入更多民族元素的项目,不仅漂亮还要有文化内涵。 ”花全说。 梁文同:依托
9、交通线 发展种养业 3 月 22 日,全国人大代表、从江县洛香镇大团村村民梁文同正在写两会心得。 “尽快修通厦蓉高速广西段” “进一步扶持西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机制” ,梁文同家中的书桌上,摆放着好几份议案。“作为从江县唯一一名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有责任和义务在家乡为村民传达中央精神。 ”梁文同说。 “十三五期间,希望国家能继续加大对西部贫困县种养殖业的扶持力度。 ”作为村里的致富能手,今年 39 岁的梁文同在第四次参加全国两会时将关注点聚焦到了种养业的发展上。 “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资金补贴,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后,给予年轻人的机会自然会变多,那么大伙儿更愿意选择留在
10、家乡搞种养殖产业。 ” 大团村距县城 50 公里。过去,受群山阻隔,村民出行不便,当地的经济十分落后。 随着厦蓉高速贵州段的通车,这条交通线激活了当地人的发展欲望。在梁文同的引导下,村民们逐渐增强科学养殖意识,两年中当地发展养殖业的农户几乎没有任何损失。一时间,梁文同也从一名养殖专业户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示范带动户。 “前期他给我提供鱼苗,后期又对我进行技术支持,现在我家的养殖规模都快赶上他家的了。 ”村民梁仕丁一脸乐呵道,自打 2010 年发展养殖业,从最开始的瞎琢磨、撞南墙导致差点血本无归,到现在通过科学养殖发家致富,这一切都多亏了梁文同。 如今村里的二三十户养殖户在梁文同的带领下,已走上了
11、规模化养殖致富路,周边乡镇受他帮助的养殖户更是达到近百户。 作为一名产业致富带头人,梁文同一直是无条件给予想要发展养殖却没有资金、缺乏技术的贫困户最大限度的支持。但凡遇村民提出资金困难,没有技术又想要赊购鱼苗时,他都是免费赠予,同时还毫不保留地传授养殖经验。 随着产业越做越大,梁文同在渐渐拓宽鱼塘面积的同时,又发展起养猪。如今梁文同的鱼塘养殖面积已经达到 21 亩,养猪场的规模也有一千五百平方米。去年,梁文同一家六口的人均年收入将近 2 万元,而他并未满足。 “十三五”期间,从江县规划推进大健康示范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大团村也被纳入征地改造范围。 考虑到今后养殖场将被拆除重建,梁文同开始筹备自
12、己的扶贫计划:将自家鱼塘中的 20 余万条能繁殖的鱼苗送给从江县西部的秀唐乡等地势较为高寒、经济更为贫瘠地区的村民。 “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这便是我最大的获得感” ,梁文同表示,他将竭尽所能为年轻人提供原料和技术,希望带动和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发展养殖,让他们在能照顾到家庭的同时也能为壮大当地的养殖业尽一份力。 “我很关心厦蓉高速广西段的修建情况。 ”梁文同说,想要壮大种养殖业的发展规模,打通外地市场很关键, “只有交通便利了,我们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 ” 王菁:将“工匠精神”融入民族工艺设计 3 月 25 日,全国人大代表、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菁特意前往黔西南州册亨
13、县威旁乡大寨村,参与成立册亨县秧弄民族锦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天就吸纳了 50 多名绣娘成为社员。 “贵州的少数民族村寨生态好、民俗浓,是一笔文化财富,我们要努力将资源转化为资产,将文化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王菁说。 王菁告诉村民,合作社接下来将通过企业加强技能培训、打造高端产品、联通生产与销售,在传承与保护好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现场有的村民提出疑问:“有些村寨没有旅游市场,那这些手工艺品如何卖出去?”王菁回答:“这个大家不用担心,全省正在大力实施锦绣计划 ,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 身兼全国人大代表、民族企业家、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多重身份,发掘、保护、传承、创新民族手工
14、艺,一直是王菁履职路上的大事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让王菁深受鼓舞。 “民族手工艺与工匠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在王菁看来, “工匠精神”意味着一种专注执着、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理念,只有把这种精神融入民族手工艺产品设计、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实现质的突破。 “民族手工艺传承与保护的核心是人,想把民族手工艺做大,如果没有高技能的操作工和技术工,美好的愿景就落不到实处。 ”王菁说。 近年来,依托贵州实施的“锦绣计划” ,王菁一直致力于民族手工艺品牌的宣传打造。 “多彩的民族风,是贵州大旅游发展的点睛
15、之魂。 ”王菁认为,民族文化会让多彩贵州越发多彩。 2014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代表团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王菁代表绣娘们给总书记送上了一条手工刺绣领带,还即兴唱了布依族民歌好花红 。总书记听了很高兴,并请王菁向乡亲们转达良好祝愿和问候,祝乡亲们生活“好花红” 。 总书记还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要提高认识,重视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坚定了她当好民族文化传承人、致富带头人的底气。 2015 年的一天,王菁来到望谟县调研,当地很多妇女依然保持着自己织布、蜡染的传统手工艺,这让她惊喜不已。但她也发现,受制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等各种原因,根本无法形成有规模的市场,自然无法带来更多实惠。 惋惜之余,王菁也看到了希望。在贞丰县,不少农户从种植蓝靛,到手工织布、染色,再到最后的成品销售,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并具有相当规模的市场影响力,很多地方甚至已经成为当地民族手工艺品的交易市场。王菁了解到,一般情况下,农户种植一亩蓝靛可以收入上万元。 “省外乃至国外的客人都特别喜欢我们的民族特色服饰、手工刺绣、土布纺织、纯天然植物染”王菁说,随着贵州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旅游产业的开发推广,越是原生态的文化产品,越能受到市场青睐,随之而来的,就是百姓的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郎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