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清朝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内容: 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具体表现:1 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3:软硬兼施,加强控。 。 2:清朝书院发展及诂经精舍和海学堂的特点发展:由沉寂转变为复苏。第一个阶段为顺治阶段,严禁创设书院。第二个阶段为雍正至鸦片战争以前。这个阶段积极发展书院,同时也加强控制。 。特点:1: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 2:各用所长,因材施教 3:教学与研究紧密联合。3:述评清朝的科举制度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根本制度,沿袭明朝的基础上, ,建立了更为严密的制度体系,但是科场舞弊丛生,并且学校成为了科举的附庸。影响:使学校教育名存实亡,教
2、学管理松弛,教学内容空疏无庸。4:黄宗羲 公其非是与学校 的思想1: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2: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 。5:王夫之的道德观特点,提出了那些道德修养的方法?特点:1;主张天理与人欲紧密相联,天理存在人欲之中。2 :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功。方法:强调立志,主张自得,重视力行。6:颜元提出的真学,实学以及习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真学,实学:六府,三事,三物,强调六艺教育。文室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习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意义:蕴含了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内容的理论
3、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真学,实学)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 ,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1:清末传统教育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1 官学教育有名无实 2 教育内容不切实际 3 科举考试弊病从生2:评述改革派教育主张1 不拘一格降人才 2 复兴“经世致用”的学风 3:师夷长技以制夷改革派人士对西学的倡导和介绍在知识观上突出了“经世致用”的标准,不拘泥于夷夏之辨,把被人们视为奇技淫巧的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当成可以师,可以学的内容,这是
4、促使中国教育由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传统封闭型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开放型转变的重要一步。3:概述近代教会学校的发展情况,评析教会教育的性质和作用。 。发展情况:第一阶段从 19C60S 到 1876 年, 教会学校数量由 60S 初不足 200 所发展到1876 年的大约 800 所,学生数量达到 2 万人左右 第二阶段开始于 1877 年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此次大会之后,教会学校改变了过去零星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在教会内部教会独立性增强,着手讨论和解决教会教育的具体问题,加快了教会制度化发展。性质:教会学校是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产物。作用:加速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人
5、逐渐开阔了教育视野。 。4:简要介绍洋务运动学堂的发展概况,并评析其特点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从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 30 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 )学堂、军事(“武备” )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最有名的如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储才学堂等。(1) 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
6、,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 (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 (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5:评价洋物留学的教育的历史作用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归国留学生也作出一定成就,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改变了人们科举正途的观念,洋务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化推进之功不可磨灭。6:评述“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
7、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1 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1:概述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
8、发展有何历史意义1 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维新教育实践:兴办学堂,兴办学会和发行报刊。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历史意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和愿望,对封建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分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代表人物教育思想的整体特征和个人特点。整体特征:在维新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代表人物,沿着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路线,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维新理论。他们一致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把教育作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的出发点,呼吁改革科举
9、制度,建立新的学校制度,发展新式教育,开放女子教育。个人特点:康有为: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的教育改革建议是一种着眼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资本主义改良方案,带有明显的未来乌托邦色彩梁启超:梁启超的教育改革建议和教育思想多汲取了西方教育的新知学理,措施具体而观点新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许多方面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严复:多能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历史演变的规律和学理上进行阐述。试述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地位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一,建立学制系统 壬寅癸卯学制” 。二,废科举,兴学堂 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 1905 年正式批准成立学部 四留学教育勃兴如何认识清末
10、学制的性质和特点性质: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是传统型和近代性的综合产物特点:1 本质上没有突破,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延续 2 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3 歧视妇女学制整体结构仿造西方流行的三级学制系统模式,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学制规划了义务教育的目标,反映了对教育普及型和平等性的要求,教育目标上确立了德智体三方面协调发展的三育模式,设置了众多实业学堂,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重视师范教育,加强,将分年课程规划,班级授课制作为基本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要求尊重儿童。课程上西学占主导。从文化教育因素出发,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教育活动产生的条件(1) 鸦片战争以来地主阶
11、级改革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2)晚清政府改革传统教育、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3)资产阶级革命对旧教育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探讨,以及创办资产阶级教育组织形式方面的努力。评述壬子癸丑学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壬子癸丑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 7 年,不分设男校女校。其中初等小学校 4 年,为义务教育,法定入学年龄为 6 周岁;高等小学校 3 年。中等教育段设中学校 4 年,不分级,但专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校。高等教育段不分级,设立大学。大学实际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从进入实等小学校到大学本科毕业
12、,学制总年限为 17-18 年。小学前的蒙养园和大学本科后的大学院均不计入学制年限。在主系列之外还有师范类、实业教育类。另外还特设或附设有补习科、专修科、讲习所之类的旁支。壬子癸丑学制仍保持以小学-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总的看来,这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特点:第一,缩短了学制年限 第二,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第三,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那些重要方面?分别予以评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在改革北
13、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方面,首先应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包括改变学生的观念,第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第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第四,学科与教育体制改革,包括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第三 教育独立 基本要求可大致归结为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校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等新文化运动促使教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思想观念层面上开始自觉接受西方教育、跟上西方教育。具体表现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平民化、教育的实用化、教育的科学化等方面。新文化运动所促发的中国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划时代的,表明中国人对教育传统、教
14、育现状的反思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进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和自觉主动的阶段。列举新文化运动时期和 20 年代先后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以及对学校教育方法的改革实验等。简评 1922 年“新学制”第一,1922 年的“新学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它“并不盲从美制” 。从它产生的整个过程来看,是经过教育界长期酝酿讨论并经许多省市认真试行,最终集思广益的结果;但仍然受到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影响。第二, “新学制”的颁行,加强了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训练,并注意以选科制和学分制
15、来适应教育对象的不同发展水平,还注意发挥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师范教育水平,缩短小学教育年限以及初中可单设等,均有利于初级中等教育的普及;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未能考虑到师资、教材、设备缺乏等社会、教育实际。第三,新学制尽管受到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美国模式的影响,但有其内在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表现了教育重心下移,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等时代特点。 试析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历史意义收回教育权运动使中国人民对教会学校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使教会教育的发展势头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了遏制,也迫使传教士们重新思考他们所办理的学校教育事业,使教会学校的宗教色彩较以前有所淡
16、化,而真正的教育职能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可以说,收回教育权运动是日后教会教育(特别是教会大学)走向本土化和世俗化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列举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学校1921 年毛泽东、何叔衡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1922 年创办的上海大学, 1924 年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评述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党化教育”的方针得以实施。之后,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对全国控制的实现, “军政时期”结束, “训政时期”开始,又代之以所谓“三民主义教育”宗旨,表明国民党对学校教育控制的日趋严密。抗日战争爆发后的 1937 年 8 月,国民政府又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日
17、战争胜利后,为安抚民情,国民政府允诺, “建国时期,教育第一” ,在修订中华民国宪法时也参照这一承诺。总的看来,虽然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复员时期都相应提出过切合时局需要的方针政策,但渗透专制主义和独裁精神的教育宗旨不仅未变,反而得到加强。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和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第一, “整饬学风” ,建立训育制度,施行导师制;第二,实行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第三,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第四,实行中学和师范学生的毕业会考制度和大专学生的毕业总考制度。评述杨贤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贡献第一,运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 第二,对各种流行教
18、育观点进行批驳 第三,提出“全人生指导” 与同时代教育家相比,杨贤江的独特建树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致力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建设,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并贡献出像教育史 ABC 新教育大纲这样的名著。其二,他致力于中国的青年教育,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对当时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影响至大。试比较分析晏阳初、梁漱溟乡村教育实验的特点和历史价值作为一个教育救国论者,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的主张存在着严重缺陷,他所提出的中国农村四大基本问题,只是看到了社会现象的表层,而没能认识“帝国主义之侵略与封建残余的剥削,才是造成愚、穷、弱、私的原因”。否认了旧中国社会问题
19、的根源是阶段压迫和剥削,反而把由于阶段压迫所造成的愚、穷、弱、私等社会现象作为问题根源。因而晏阳初在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办法就是改良主义的,其理论不能解决旧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达到复兴农村,拯救国家的根本目的。乡村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改革运动,实际上是一个不彻底的资本主义运动,其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毕竟有其可取之处:他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颇有中国特色。其次,虽然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并没有也不可以有使实验区的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命运,但确实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实惠。在当时对于实验区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人才的培养,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和推广,农村
20、合作事业以及其他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再次,“四大教育”“大三方式”打破了狭隘的教育观念,把乡村教育视为是与乡村经济、文化、卫生、道德等方面共同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种创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乡村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通过履行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想,是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他力图在伦理本位基础上重建中国社会的新秩序,提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假说,无视中国社会当时客观存在的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持反对态度,其问题和错误不言而喻。正如梁漱溟自己后来所认识的: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
21、“我们是走上了一个站在政府一边来改造农民,而不是站在农民一边来改造政府的道路”。因此乡村建设是一场不成功的实践。但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对后人也有一定的启示:他认识到中国的问题是农村的问题,并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是有识之见;认为中国的教育应到农村去办,并对中国农民的悲惨生存状况深怀悲悯之心,身体力行地从城市来到农村,践行知识阶层与民众结合的愿望,发扬了“五四”以来的优良传统,精神可嘉;而且,通过自己的艰苦工作,也确实将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带入了落后的农村,对农村教育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善,作出了贡献。虽不足以改变中国农村面貌,却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中国
22、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值得记取的一页。评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启示(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2) “社会即学校”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 3) “教学做合一”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启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六个特点,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同时又是民主的、科学的、创造的;是一种大众的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 “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生活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面颇有建树的理论。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
23、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于启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并认真研究汲取陈鹤琴教育思想的贡献?1 活教育的目的论,从普遍而抽象的人类情感和认识理性出发,逐层赋予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时代精神和现实需求等涵义,是教育目标逐步具体,表达了陈鹤琴对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变革的追求。2 活教育的课程论,教学论。 批判了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生活和主体性等弊端,考虑到了中国时代背景,这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 活教育 是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其精神至今都未过时,不少观点对当今的
24、教育改革仍然富有启发。苏维埃教育总方针(提出背景,内容,意义)1 苏维埃根据地大多建立在边远山区 ,为了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 2 巩固自身政权内容: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和苏联教育经验的理解和吸收,并紧密结合了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农村反封建、反围剿的两个中心任务;坚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发展生产支援战争;倡导了工农大众的教育普及和教育权利平等意义:这一表述合乎苏区斗争的实际条件和实际需要,具有民族的、科学的
25、、大众的和革命的基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最初的、较为明确的表述。这即是对整个苏区教育实践的总结,也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和以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由于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策略的错误估计, “左”倾路线急于超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在教育方面提出一些过激主张,给苏区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列举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其原因(1)抗日战争时期,依据党的“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的总方针,实行抗战教育政策,提倡国防教育,实行文化教育中的统一战线政策,实行教育和生活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等。(2
26、)1940 年,毛泽东著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所以提出这一教育方针,是针对了当时党内外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文化的性质存在不同认识,造成了教育认识上的混乱,并导致了教育实践上的盲目。(3)解放战争时期则相机提出了扩大教育界的统一战线、实施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清算美国文化侵略等文化教育方针和政策,目的就是要坚决纠正学校中发生的“左”倾错误,保证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促使教育工作的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战时向平时过渡,并使全国人民认请帝国主义的本质和中国革命发生和胜利的原因。简析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1940 年毛泽东著新民主主义论 ,对新民主
27、主义文化教育方针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强调:“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这是文化的方针,也是教育的方针。所谓“民族的” ,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带有民族特性的教育。它不一概除外国教育,也不“全盘西化” ,而是取其精化,弃其糟粕。具有民族的形式和特点而与新民主主义的内容结合,即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所谓“科学的” ,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统一。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对中国古代和近代教育既不一概否定,也不因循守旧,而是剔聊其封建性
28、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所谓“大众的” ,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从服务的,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教育,因而又是民主的。它把革命干部和群众的教育互相区别与联系,把普及和提高互相区别与联系,是人民大众的有力武器,是革命总路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根据地教育的类别和特点列举革命(1) 干部教育,分在职培训和干部学校两种教育形式,均目标明确、课程精简、学制灵活、形式多样,并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联系实际(2)成人教育,分为军队和地方两种,特点是适应军队活动的特点和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3)普通教育,特点是以小学教育为主,中学教育则多与干部教育结合,多采用
29、民办公助的形式;教育过程中注意和政治斗争相联系,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发展儿童的创造性。简评抗大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抗大通过学习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学习中共党内斗争文件提高党性意识、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抗大学风最重要的传统是理论联系实际。抗大创造了一套从实际出发、生活活泼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如启民式、研究式、实验式、 “活”的考试等。抗大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直接领导和关心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干部学校的典型,其教育方针十分概括,内涵却十分明确,使抗大的学员在政治、思想作风和军事素养等各方面都得到训练,成为坚强的抗日干部。抗大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成功的,将一大批知识青年造就成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并培养了大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工作能力,既能文,又能武的共产党的抗日军政干部。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1:教育为政治服务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 依靠群众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