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体格检查,蓝海之略医生集团植入医师:
于文忠,内容简介,脑神经检查
运动功能检查
感觉功能检查
神经反射检查,脑神经检查,脑神经(cranial nerves)共12对,检查脑神经对颅脑病变的定位诊断极为重要。
检查方法:
⑴按序进行
⑵双侧对比,脑神经简介,脑神经:
1.嗅神经 7.面神经
2.视神经 8.听神经
3.动眼神经 9.舌咽神经
4.滑车神经 10.迷走神经
5.三叉神经 11.副神经
6.外展神经 12.舌下神经,嗅神经,检查方法:嗅神经(olfactory nerve)系第1对脑神经。检查前先确定患者是否鼻孔通畅、有无鼻黏膜病变。然后嘱患者闭目,依次检查双侧嗅觉。先压住一侧鼻孔,用患者熟悉的、无刺激性气味的物品(如杏仁、松节油、肉桂油、牙膏、香烟或香皂等)置于另一鼻孔下,让患者辨别嗅到的各种气味。然后,换另一侧鼻孔进行测试,注意双侧比较。
临床意义:判断患者的一侧或双侧嗅觉状态。嗅觉功能障碍如能排除鼻黏膜病变,常见于同侧嗅神经损害,如嗅沟病变压迫嗅球、嗅束可引起嗅觉丧失。,视神经,视神经(optic nerve)系第2对脑神经。
检查包括视力、视野检查和眼底检查,动眼、滑车、展神经,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rve)、滑车神经(trochtear nerve)、展神经(abducensnerve)分别为第3、4、6对脑神经,共同支配眼球运动,合称眼球运动神经,可同时检查。
检查时需注意眼裂外观、眼球运动、瞳孔及对光反射、调节反射等,,眼球运动,临床意义,眼球运动向内、向上及向下活动受限,以及上睑下垂、调节反射消失均提示有动眼神经麻痹。
眼球向下及向外运动减弱,提示滑车神经有损害。眼球向外转动障碍则为展神经受损。
瞳孔反射异常可由动眼神经或视神经受损所致。
另外,眼球运动神经的麻痹可出现相应眼外肌的功能障碍导致麻痹性斜视,单侧眼球运动神经的麻痹可导致复视。,三叉神经,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系第5对脑神经,是混合性神经。
感觉神经纤维分布于面部皮肤、眼、鼻、口腔黏膜;
运动神经纤维支配咀嚼肌、颞肌和翼状内外肌。,临床表现及意义,1、面部感觉 嘱患者闭眼,以针刺检查痛觉、棉絮检查触觉和盛有冷或热水的试管检查温度觉。两侧及内外对比,观察患者的感觉反应,同时确定感觉障碍区域。
区分周围性与核性感觉障碍:前者为患侧患支(眼支、上颌支、下颌支)分布区各种感觉缺失,后者呈葱皮样感觉障碍。,临床表现及意义,2、角膜反射(corneal reflex) 嘱患者睁眼向内侧注视,以捻成细束的棉絮从患者视野外接近并轻触外侧角膜,避免触及睫毛,正常反应为被刺激侧迅速闭眼和对侧也出现眼睑闭合反应,前者称为直接角膜反射,而后者称为间接角膜反射。
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均消失见于三叉神经病变(传人障碍);
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临床表现及意义,3、运动功能:检查者双手触按患者颞肌、咀嚼肌,嘱患者作咀嚼动作,对比双侧肌力强弱;再嘱患者作张口运动或露齿,以上下门齿中缝为标准,观察张口时下颌有无偏斜。
当一侧三叉神经运动纤维受损时,病侧咀嚼肌肌力减弱或出现萎缩,张口时由于翼状肌瘫痪,下颌偏向病侧。,面神经,面神经(facial nerve)系第7对脑神经。
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具有舌前2/3味觉功能。,临床表现及意义,1、运动功能检查面部表情肌:首先观察双侧额纹、眼裂、鼻唇沟和口角是否对称。然后,嘱患者作皱额、闭眼、露齿、微笑、鼓腮或吹哨动作。
面神经受损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损害两种:
一侧面神经周围性(核或核下性)损害时,病侧额纹减少、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不能皱额、闭眼,微笑或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及吹口哨时病变侧漏气。
中枢性(核上的皮质脑干束或皮质运动区)损害时,由于上半部面肌受双侧皮质运动区的支配,皱额、闭眼无明显影响,只出现病灶对侧下半部面部表情肌的瘫痪。,临床表现及意义,2、味觉检查:嘱患者伸舌,将少量不同味感的物质(食糖、食盐、醋或奎宁溶液)以棉签涂于一侧舌面测试味觉,患者不能讲话、缩舌和吞咽,用手指指出事先写在纸上的甜、咸、酸或苦四个字之一。先试可疑侧,再试另侧。每种味觉试验完成后,用水漱口,再测试下一种味觉。
面神经损害者则舌前2/3味觉丧失。,听神经,听神经:
系第8对脑神经。
包括前庭及耳蜗两种感觉神经。,临床检查及意义,1、听力检查:为测定耳蜗神经的功能。
2、前庭功能检查 询问患者有无眩晕、平衡失调,检查有无自发性眼球震颤。通过外耳道灌注冷、热水试验或旋转试验,观察有无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眼球震颤反应减弱或消失。,舌咽、迷走神经,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 nerve)、迷走神经(vagus nerve)系第9、第l0对脑神经,两者在解剖与功能上关系密切,常同时受损。,临床检查及意义,1、运动检查时注意患者有无发音嘶哑、带鼻音或完全失音,是否呛咳、有无吞咽困难。观察患者张口发“啊”音时悬雍垂是否居中,两侧软腭上抬是否一致。
当一侧神经受损时,该侧软腭上抬减弱,悬雍垂偏向健侧;
双侧神经麻痹时,悬雍垂虽居中,但双侧软腭上抬受限,甚至完全不能上抬。,临床检查及意义,2、咽反射:用压舌板轻触左侧或右侧咽后壁,正常者出现咽部肌肉收缩和舌后缩, 并有恶心反应,有神经损害者则患侧反射迟钝或消失。
3、感觉 可用棉签轻触两侧软腭和咽后壁,观察感觉。另外,舌后]/3的味觉减退为舌咽神经损害,检查方法同面神经,副神经,副神经(spinal accessory nerve) 系第ll对脑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
检查时注意肌肉有无萎缩,嘱患者作耸肩及转头运动时,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比较两侧肌力。
副神经受损时,向对侧转头及同侧耸肩无力或不能,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萎缩。,舌下神经,⑴舌下神经(hypoglossal nerve) 系第
12对脑神经。
⑵检查时嘱患者伸舌,注意观察有无伸
舌偏斜、舌肌萎缩及肌束颤动。
⑶单侧舌下神经麻痹时伸舌舌尖偏向病
侧,双侧麻痹者则不能伸舌。,运动功能检查,肌力:
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检查时令患者作肢体伸屈动作,检查者从相反方向测试被查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肌力的6级10分级法,结合视诊、触诊和动诊了解肌力分级:6级、10分级
0 无肌肉收缩
1 有轻度肌肉收缩,无关节运动
2- 不抗引力时只有运动的起始动作
2 不抗引力时有完全的运动幅度
2+ 抗引力时只有运动的起始动作
3- 抗引力时只有部分运动幅度
3 抗引力时有完全的运动幅度
3+ 抗引力抗最小阻力时有完全运动幅度
4 抗引力抗中度阻力时有完全运动幅度
5 抗引力抗最大阻力时有完全运动幅度,临床意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可分别称为完全性瘫痪和不完全性瘫痪(轻瘫)。
不同部位或不同组合的瘫痪可分别命名为:
①单瘫:单一肢体瘫痪,多见于脊髓灰质炎;
②偏瘫:为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同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颅内病变或脑卒中;
③交叉性瘫:为一侧肢体瘫痪及对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脑干病变;
④截瘫:为双侧下肢瘫痪,是脊髓横贯性损伤的结果,见于脊髓外伤、炎症、肿瘤占位等。,肌张力,肌张力(muscular tension)是指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和被动运动时遇到的阻力,其实质是一种牵张反射,即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产生的收缩反应,这种收缩是通过反射中枢控制的。
检查时嘱患者肌肉放松,检查者根据触摸肌肉的硬度以及伸屈其肢体时感知肌肉对被动伸屈的阻力作判断。,临床表现及意义,1、肌张力增高触摸肌肉,坚实感,伸屈肢体时阻力增加。
可表现为:
①痉挛状态(spasticity):在被动伸屈其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突然阻力减弱,也称折刀现象,为锥体束损害现象;
②铅管样强直(1ead—pipe rigidity):即伸肌和屈肌的肌张力均增高,做被动运动时各个方向的阻力增加是均匀一致的,为锥体外系损害现象。,临床表现及意义,2、肌张力降低 肌肉松软,伸屈其肢体时阻力低,关节运动范围扩大。
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周围神经炎、脊髓前角灰质炎等)、小脑病变和肌源性病变等。,不自主运动,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s)是指患者意识清楚的情况下,随意肌不自主收缩所产生的一些无目的的异常动作,多为锥体外系损害的表现。
1、震颤(tremor) 为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不自主动作,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静止时表现明显,而在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常伴肌张力增高,见于震颤麻痹;
②意向性震颤(intentional tremor):又称动作性震颤。震颤在休息时消失,动作时发生,愈近目的物愈明显,见于小脑疾患。,不自主运动,2、舞蹈样运动(choreic movement) 面部肌肉及肢体的快速、不规则、无目的、不对称的不自主运动。表现为作鬼脸、转颈、耸肩、手指间断性伸曲、摆手和伸臂等舞蹈样动作,睡眠时可减轻或消失,多见于儿童期脑血管性病变。
3、手足徐动(athetosis) 为手指或足趾的一种缓慢持续的伸展扭曲动作,见于脑性瘫痪、肝豆状核变性和脑基底节变性。,共济运动,机体任一动作的完成均依赖于某组肌群协调一致的运动,称共济运动(coordination)。
这种协调主要靠小脑的功能以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平衡和帮助控制姿势;也需要运动系统的正常肌力及关节活动度;前庭神经系统的平衡功能;头部眼睛、耳与身体动作的协调,以及感觉系统对位置的感觉共同参与作用。
这些部位的任何损伤均可出现共济失调(ataxia)。,共济运动失调,1、指鼻试验(finger to nose test) 嘱患者先以示指接触距其前方0.5m检查者的示指,再以示指触自己的鼻尖,由慢到快,先睁眼、后闭眼,重复进行。小脑半球病变时同侧指鼻不准;如睁眼时指鼻准确,闭眼时出现障碍则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2、跟-膝-胫试验(heel—knee—shin test) 嘱患者仰卧,上抬一侧下肢,将足跟置于另一下肢膝盖下端,再沿胫骨前缘向下移动,先睁眼、后闭眼重复进行。小脑损害时,动作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者则闭眼时足跟难以寻到膝盖,共济运动,3、快速轮替动作(rapid alternating movements):嘱患者伸直手掌并以前臂作快速旋前旋后动作,或一手用手掌、手背连续交替拍打对侧手掌,共济失调者动作缓慢、不协调;
4、闭目难立征(Romberg’s test):嘱患者足跟并拢站立,闭目,双手向前平伸,若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则为阳性,提示小脑病变。如睁眼时能站稳而闭眼时站立不稳,则为感觉性共济失调。,感觉功能检查,检查时,患者必须意识清晰,检查前让患者了解检查的目的与方法,以取得充分合作。检查时要注意左右侧和远近端部位的差别。
感觉功能检查主观性强,易产生误差。因此检查时必须注意嘱患者闭目,以避免主观或暗示作用。如果患者无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或其他体征,感觉功能的检查可以简要地分析远端指、趾的正常感觉是否存在,检查仅仅选择触觉、痛觉和震动觉。否则,患者需依次进行下列的感觉功能检查。,浅感觉检查,1、痛觉(pain sensation) 用别针的针尖均匀地轻刺患者皮肤,询问患者是否疼痛。为避免患者将触觉与痛觉混淆,应交替使用别针的针尖和针帽进行检查比较。注意两侧称比较,同时记录痛感障碍类型(正常、过敏、减退或消失)与范围。痛觉障碍见于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2、触觉(touch sensation) 用棉签轻触患者的皮肤或黏膜,询问有无感觉。触觉障碍见于脊髓丘脑前束和后索病损。
3、温度觉 用盛有热水(40~50 ℃)或冷水(5~10℃)的玻璃试管交替接触患者皮肤,嘱患者辨别冷、热感。温度觉障碍见于脊髓丘脑侧束损害。,深感觉检查,1.运动觉 检查者轻轻夹住患者的手指或足趾两侧,上或下移动,令患者根据感觉说出“向上”或“向下”。运动觉障碍见于后索病损。
2.位置觉 检查者将患者的肢体摆成某一姿势,请患者描述该姿势或用对侧肢体模仿,位置觉障碍见于后索病损。
3、震动觉(vibration sense) 用震动着的音叉(128Hz)柄置于骨突起处(如内、外踝,手指、桡尺骨茎突、胫骨、膝盖等),询问有无震动感觉,判断两侧有无差别,障碍见于后索病损。,复合感觉检查,1、皮肤定位觉(point localization) 该功能障碍见于皮质病变。
2、两点辨别觉 当触觉正常而两点辨别觉障碍时则为额叶病变。
3、实体觉(stereognosis) 功能障碍见于皮质病变。
4、体表图形觉(graphesthesia) 如有障碍,常为丘脑水平以上病变。,神经反射检查,神经反射由反射弧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人神经元、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等。
反射弧中任一环节有病变都可影响反射,使其减弱或消失;同时反射又受高级神经中枢控制,如锥体束以上病变,可使反射活动失去抑制而出现反射亢进。
反射包括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根据刺激的部位,又可将生理反射分为浅反射和深反射两部分。,浅反射,浅反射(superficial reflexes)系刺激角膜、皮肤、黏膜等引起的反应。,角膜反射,检查时嘱病人向内上方注视,医生用棉签纤毛由角膜外缘轻触病人的角膜。
被刺激一侧的眼睑迅速闭合,称为直接角膜反射;若对侧眼睑也闭合,称为间接角膜反射
(反射中枢:桥脑)。,腹壁反射,腹壁反射
被检查者仰卧,下肢稍屈曲,使腹壁松弛,然后用钝头竹签分别沿肋缘下(胸髓7~8节),脐平(胸髓9~10节),及腹股沟上(胸髓11~12节)的平行方向,由外向内匀速轻划腹壁皮肤。分别称为上、中、下腹壁反射。正常反应是上、中或下部局部腹肌收缩。,,临床意义,反射消失分别见于上述不同平面的胸髓病损。
双侧上、中、下部反射均消失也见于昏迷和急性腹膜炎患者。
一侧上、中、下部腹壁反射均消失见于同侧锥体束病损。
肥胖、老年及经产妇由于腹壁过于松弛也会出现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应予以注意。,提睾反射(cremasteric reflex),竹签由下而上轻划股内侧上方皮肤,可引起同侧提睾肌收缩,睾丸上提。
双侧反射消失为腰髓l~2节病损。一侧反射减弱或消失见于锥体束损害。局部病变如腹股沟疝、阴囊水肿等也可影响提睾反射。,跖反射(plantar reflex),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手持患者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由足跟向前至近小趾跖关节处转向足母趾侧,正常反应为足跖屈曲(即Babinski征阴性)。
反射消失为骶髓l~2节病损。,肛门反射(anal reflex),用大头针轻划肛门周围皮肤,可引起肛门外括约肌收缩。
反射障碍为骶髓4~5节或尾神经病损。,深反射,刺激骨膜、肌腱经深部感受器完成的反射称深反射,又称腱反射。检查时患者要合作,肢体肌肉应放松。检查者叩击力量要均等,两侧要对比。
反射强度通常分为以下几级:
0:反射消失
1+:肌肉收缩存在,但无相应关节活动,为反射减弱
2+:肌肉收缩并导致关节活动,为正常反射
3+:反射增强,可为正常或病理状况
4+:反射亢进并伴有阵挛,为病理状况,肱二头肌反射(biceps tendon reflex),患者前臂屈曲,检查者以左拇指置于患者肘部肱二头肌腱上,然后右手持叩诊锤叩击左拇指,可使肱二头肌收缩,前臂快速屈曲。
反射中枢为颈髓5~6节。,,肱三头肌反射(triceps tendon reflex),患者外展前臂,半屈肘关节,检查者用左手托住其前臂,右手用叩诊锤直接叩击鹰嘴上方的肱三头肌腱,可使肱三头肌收缩,引起前臂伸展。
反射中枢为颈髓6~7节。,,桡骨膜反射(brachioradialis tendon reflex),被检者前臂置于半屈半旋前位,检查者以左手托住其前臂,并使腕关节自然下垂,随即以叩诊锤叩桡骨茎突,可引起肱桡肌收缩,发生屈肘和前臂旋前动作。反射中枢在颈髓5~6节。,,膝反射(pateltar tendon reflex),坐位检查时,患者小腿完全松弛下垂与大腿成直角;卧位检查则患者仰卧,检查者以左手托起其膝关节使之略屈曲。用右手持叩诊锤叩击膝盖髌骨下方股四头肌腱,可引起小腿伸展。
反射中枢在腰髓2~4节。,,,跟腱反射(achilles tendon reflex),又称踝反射(ankle reflex)患者仰卧,髋及膝关节屈曲,下肢取外旋外展位。检查者左手将患者足部背伸成直角,以叩诊锤叩击跟腱,反应为腓肠肌收缩,足向跖面屈曲。
反射中枢为骶髓l~2节。,,,阵挛(clonus),在锥体束以上病变,深反射亢进时,用力使相关肌肉处于持续性紧张状态,该组肌肉发生节律性收缩,称为阵挛,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踝阵挛(ankle clonus):患者仰卧,髋与膝关节稍屈,医生一手持患者小腿,一手持患者足掌前端,突然用力使踝关节背伸并维持之。阳性表现为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发生连续性节律性收缩,而致足部呈现交替性屈伸动作,系腱反射极度亢进。,,髌阵挛,检查时嘱病人下肢伸直,医生用拇指和示指捏住髌骨上缘,用力向远端方向快速帷动数次,然后保持适度的推力。阳性反应为:股四头肌节律性收缩,致使髌骨上下移动。
意义同踝阵挛。,,霍夫曼(Hoffmann)征,医生用左手握住病人前臂腕关节上方,右手示指和中指夹住病人中指,稍向上提拉,使腕部处于轻度过伸位,再用拇指的指甲急速弹刮病人中指指甲,如拇指屈曲内收,其余手指末节有屈曲动作,即为阳性反应。,,病理反射,病理反射是指锥体束病损时,失去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释放出的踝和跖背伸的反射现象。,巴宾斯基(Babinski)征,嘱病人仰卧,髋及膝关节伸直,医生以左手持病人踝部,用钝头竹签或叩诊锤的尖端,由足跟开始沿足底外侧向前轻划,至小趾掌关节处再转向趾侧。
如表现为踇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即为巴宾斯基征阳性,见于锥体束疾患。,,奥本海姆(Oppenheim)征,医生用拇指及示指沿病人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阳性表现同巴宾斯基征,,戈登(Gordon)征,检查时医生用拇指和其他4指分置于腓肠肌部位,然后以适度的力量捏压腓肠肌
阳性表现同巴宾斯基征。,,查多克(Chaddock)征,用竹签在外踝下方由后向前划至跖趾关节处为止,
阳性表现同巴宾斯基征。,,脑膜刺激征,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受激惹的表现,见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增高等。
颈项强直:
凯尔尼格征Kerning:
布鲁津斯基Budinski:,颈项强直,病人去枕仰卧,医生以左手扶托病人枕部,右手置于病人胸前,使病人作被动屈颈动作,如有明显的抵抗感,称为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Kerning),病人仰卧,先将一侧下肢的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成90°,左手固定膝关节,右手抬高小腿,若在135°以内出现抵抗感,并有疼痛,即为凯尔尼格征阳性。,,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Budinski)征,病人仰卧,两下肢自然伸直,医生一手托病人枕部,一手置于病人胸前,然后使头部前屈,若膝关节与髋关节有反射性屈曲即为阳性,,拉塞格征 (Lasegue),拉塞格征为神经根受刺激的表现。检查时嘱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医生一手置于膝关节上,使下肢保持伸直,另一手将下肢抬起。正常人可抬高90°以上,如抬不到70°即出现由上而下的放射性疼痛,则为拉塞格征阳性,见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或腰骶神经根炎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