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地区鱼图像民俗化的视觉表现摘 要湖北地区有着丰富的鱼文化传统,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鱼文化的影子。素有“鱼米之乡”的湖北地区,人们不仅吃鱼有所讲究,还有丰富的鱼文化娱乐活动,民间有些地区也流传着各种关于鱼的神话传说。湖北地区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鱼文化,都是与当地的人文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然风光因民俗文化而增色,地域特色因传承创新而添彩。湖北的自然地理传承了浓厚的民俗民风做文化底蕴,对湖北的鱼文化是锦上添花。 关键词鱼图像 民俗 视觉 湖北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321-01 一 民俗故事中的鱼图像 屈原(约前 34
2、0 年前 278 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有离骚 、 九歌等名篇传世。传说屈原被楚襄王放逐后,在洞庭湖流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眼见楚国兵败城破,含悲饮恨,怀石投下汨罗江。百姓闻讯,赶来打捞他的尸体,两日两夜遍寻无着。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28中记录了“神鱼送屈原”这个故事。 图中描绘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含泪来到汨罗江边,纵身跳进了汹涌的波涛中。人们听说屈原跳江身亡,连忙划着小船,冒着风雨,在江中打捞屈原的遗体。第三天,江面突然出现一条巨大的神鱼正驮着屈原在波浪中朝着屈原的家乡游去。神鱼游到了湘江,湘江水神湘君和湘夫人摆起香案祭奠屈原。到了洞庭湖,湖神和两岸的人
3、们都出来迎送。突然湖面刮起阵阵妖风,神鱼张开大口,吐出一颗金光四射的镇妖宝珠。神鱼回头发现有巨蟒,立刻将屈原的遗体含在口中,并和巨蟒搏斗起来。最后,神鱼拼尽全力,冲破一个个阻碍,将屈原的遗体放在了一块礁石上,含泪死去,从此这里便叫作“屈原沱” 。以后的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会举行赛龙舟、投粽子纪念他。 在湖北民间关于屈原的故事不仅画成了图画,人们还为屈原修建了屈原祠。在屈原故里,民间的人们已经把屈原作为神来祭祀了,人们认为屈原是水神的化身,他的后半生一直漂泊于湖湘水上,后又逝于水,最后还由神鱼送回故里,屈原的一生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由此认为屈原能保佑他们水上平安。虽然屈原为国投江了,但他的忠
4、魂,会在他的家乡故里找到永恒的安息之所。 二 民俗娱乐中的鱼图像 嘉鱼,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流经境内百余公里,境内河湖密布,大小河流十几条。大小湖泊近二十处,水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近三分之一。传说“嘉鱼”这个地名是唐玄宗南巡时路过此地,看见江面鱼群跳跃,联想到诗经?小雅中“南有嘉鱼,?A 然罩罩。 ”的诗句而得名的。可见嘉鱼有着丰富的鱼产,这使得当地的鱼文化也极为丰富。 在嘉鱼,人们吹鱼器、跳鱼舞、唱鱼歌,丰富的民俗活动展现了当地特殊的鱼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表演还属吹奏“呜嘟” ,呜嘟造型奇特,是少见的鱼造型,鱼身长,内部中空,是用长江里淤积的乌沙捏制而成。其音色浑厚而古朴,穿透力很强,深受百
5、姓喜爱。呜嘟在“八音”之中属于稀有的“土类”乐器,它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陶埙的一种变种,而是一种独立的“土类”乐器,据考究,这种鱼形状的呜嘟,古称“吴嘟” ,是新石器时代陶类吹奏乐器的先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它被放置在湖北嘉鱼县内,以后则渐渐失传29。现今呜嘟又重新发掘于世,还能听到其优美的音色,不仅打破了历来“埙之独占土乐”之说,其独特的鱼形乐器造型对于研究鱼文化也有一定的价值。 湖北地区另一民间传统鱼文化娱乐活动为“五虾闹鲇” ,是一种民间彩灯舞蹈。据晚清时沙市文人王百川所著沙市志略中记载:“上元,张灯,鱼龙百戏萃于青石街(现沙市中山路) 、管家牌楼。自初二、三日,半月来此日愈盛” 。当年的
6、沙市就是现今的荆州,可见荆州地区舞鱼形彩灯的习俗已有些历史了。 五虾闹鲇不仅仅通过舞蹈形式来展现其魅力,同时鱼形彩灯的制作工艺在探索鱼文化领域也有着重要意义。据当地制作彩灯的老师傅回忆,虾子灯和鲇鱼灯均用竹篾扎制,然后用绸布在框架表面裱糊而成。制作完成的“虾”身每个关节部位都可弯曲, “鲇鱼”的头部、尾部、背鳍均可摆动。制作彩灯的民间艺人大都是生长在荆州这块平原水乡的本土居民,他们十分熟悉鱼虾的生活习性,鱼形彩灯的造型也都是仿照本地鱼虾模样来制作的,只是体形被刻意夸大,每个长约在 1.5 米左右,一般需两人舞动,虾子灯颜色绚丽多彩,有红、蓝、黄、绿、紫五种颜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万物和东南西北中五
7、方,鲇鱼灯用灰黑色绸布制成, “闹鲇”与“闹年”谐音,故有普天同庆闹新年之义。 荆州是鱼米之乡,鱼虾嬉戏是平原水乡的一大风景。虽然鲇鱼和虾子都常生存于江河底层,但虾子并不是鲇鱼的捕食对象,它们反倒能在江河之中嬉戏玩闹,形成一幅鱼虾嬉戏的和谐场景。由此延伸出的民间彩灯舞蹈“五虾闹鲇”正是根据这一现象而产生的。舞彩灯的艺人模仿鱼虾各种形态动作进行舞蹈,动作逼真,变化多端,具有很强的艺术欣赏价值。 鱼文化的表现载体不仅限于图像符号,动作符号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鱼文化的动作符号,主要指拟鱼戏水的动作和舞蹈,表现出游乐与信仰交并统一的文化功能30。 “五虾闹鲇”表演,虾子灯、鲇鱼灯造型生动,人灯融为一体
8、,舞蹈灵巧、流畅、优美的艺术特色十分突出。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第 3.3 节 民俗饮食中的鱼图像 清人徐鹄庭在汉口竹枝词中有这样一段诗句, “不须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汤圆宵夜好,鳊鱼肥美菜苔香” 。在湖北,凡有酒席,必有鱼,因此“无鱼不成席”也成了当地人约定俗成的一种习俗。家常便饭有鱼,贵客临门有鱼,礼尚往来有鱼,婚丧祭祀有鱼,无鱼不成席,无鱼不成礼仪。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楚越之地,饭稻羹鱼”31,说明鱼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食了。 在荆州一带,鱼糕丸子是筵席中的头菜。人们逢年过节、婚丧寿庆请亲朋聚饮,都要吃鱼糕,有“无鱼糕不成席”之说。此菜中的鱼糕晶莹
9、洁白,丸子鲜嫩可口,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称道。 湖北人爱吃鱼,逢年过节、婚庆席上、酒店开张,都免不了有鱼,且都取鱼名的吉祥寓意,如“鲢鱼”图个“年年有余” , “鲤鱼”以求“多子多福” , “才鱼”代表“财源广进”之意。不仅鱼菜选鱼吉祥讲究,连过年悬挂的年货也是以鱼为主,这种鱼是腌制过的,只要存放得当,保存大半年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太多吃不了也没关系,越多越能代表年年有鱼。 说到吃鱼,不得不提到“湖北鱼席” 。战国末年, 楚辞?大招中列出的筵席菜单中就有较多的水产菜式,已初具鱼席的雏形。现今湖北鱼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整桌宴席只用一种鱼品作主料,如江陵鳝鱼席
10、、汉川?k 鱼席等;另一种是鱼菜和其他水产品为主料,如老通城鱼席、大中华鱼席等32。这种特别的鱼食文化在北方是不多见的,当然这与其地域特征相关。鱼在湖北人的餐桌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丰富的民间生活使得鱼文化的保存形式多种多样,其文化遗存将继续服务于当代生活,其文化符号将随着新的文化繁荣迈向更高的未来。其民族精神中留下的深远影响不会随其物质形式和风俗活动的变化而迅速抹去,它将随着文化的传播对民族生活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各个地区中获得的鱼文化的新应用,正隐含着崇高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不论是艺术造物中的题材,还是舞蹈、音乐中的表达对象,鱼类总是和谐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乐趣和情感的升华。人鱼间传统的亲善联想,也来源于人类乐生入世的文化追求。 28 湖北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M.北京:中国 ISBN 中心出版社.1999.第 63、64 页 29 李志远:有个鱼形的怪乐器叫“呜嘟”J.乐器.2003 30 陶思炎:中国鱼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第 12页 31 司马迁:史记?货值列传 32 徐晓庚、白雪:楚艺术地理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第 29-3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