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亮丽北疆生态有为树木多了、草场绿了、风沙少了、空气清新了。这是今日内蒙古大地的新模样, “草原在内蒙古,内蒙古在草原”的美好印象又重现在人们眼前。通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治理,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内蒙古大地披上生机盎然的新装。 “十二五”以来,为加快“美丽内蒙古”建设,自治区党委、政府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从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到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从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到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各种规章制度守护生态底线到不断夯实法治5 年来,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合力集聚形成,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内蒙古儿女越来越多地享受着青山碧水、蓝天白云带
2、来的生态红利。 以改革激活力 以法治守底线 横跨“三北” 、毗邻八省,有着特殊区位优势的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发展,关系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要着力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祖国北疆生态文明风景线”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区时作出重要指示。这是对内蒙古的谆谆嘱托、殷殷期盼,使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清晰的努力方向。“顺山倒嘞”2015 年 3 月 31 日,随着最后一声采伐号子在林海响起,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持续 63 年的木材生产作业画上了句号。自2015 年 4
3、月 1 日起,我区国有林场林区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其职能从开发利用转入到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 几年来,国有林场林区改革,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试点我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从 2013 年自治区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纲要(2013-2020 年) 到 2014 年制定内蒙古草原保护与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 ,再到自治区党委印发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意见 ,一系列生态领域的制度和措施,将内蒙古生态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区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按照“内蒙古要大胆先行先
4、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明确要求,先行启动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三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为保护好国土资源,我区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实施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推进生态红线划定工作,26 个旗县市开展了基本草原红线划定试点,实施了水功能区分级分类管理。 为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我区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五省市建立起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确立了公安、交通等 15 个部门会商联动机制。 为保护水资源、控制污染物排放,我区成立了自治区水权收储转让中心,在呼包鄂先期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全
5、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各种规章制度守护生态底线,法治也在不断夯实。自治区完善和修订了部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法律,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 ,出台了大量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了以水资源为主的节约资源的相关法律和条例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严厉法治重拳出击,紧紧围绕依法治林,强化资源管理保护,巩固建设成果:落实天然林保护政策,严格林地使用审批,打击毁林犯罪,加强防火体系建设,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加大保护修复力度。侦破、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案件 24691 起,综合查处率达 98.8%。
6、 与此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强调,要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严肃查处环境违法问题,让百姓切实感受环境改善,还群众一片碧水蓝天。针对全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狠踩“刹车”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 18.8%和 22.7%,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分别下降 10.18%、8.13%、12.6%和 8.83%,均超额完成任务。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更严厉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5 年来,内蒙古积极行动,实现了生态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转变发展方式 以转型铸动力 既要金山银山,
7、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曾多次强调,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目前,内蒙古作为祖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富集区、基础性战略资源重要产地,全区经济仍以资源开发为主。但长期以来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内蒙古人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粗放发展的老路已经走不通,必须主动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着力协调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至此, “绿色”成为内蒙古发展的风向标,也成为主导各地经济转型的关键词。在通辽市珠日河风电场,草原大风车是当地独特的风景,用科左中旗发展局工作人
8、员的话说就是“风车一转,效益就来” ,随之转来的还有物流业、制造业、旅游业的发展,这背后都是内蒙古“发展与保护双赢”的思路在闪光。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培育发展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产业网络,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据统计,截至 2015 年 10 月,全区共有 91 个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涵盖煤炭、电力、钢铁等多个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从加强污染治理到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从推进清洁生产到划定生态红线,从完成环保违规项目清理整顿到试点排污许可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内蒙古形成了标准引领、准入
9、把关、监管倒逼、减排推动、整治促进等有效抓手,持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实现了由“一煤独大”向产业多元的转变,煤炭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 33.5%下降到 11.3%,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有色金属和农畜产品加工贡献率由 31.7%上升到 49%。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为绿色产业、绿色经济腾出大量发展空间,现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云计算、现代服务业风生水起。全区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形势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为铸就经济绿色动力,自治区在节能减排上推行“减法”运算。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
10、路,重点推进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煤炭、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全区积极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而在新兴产业上,自治区则用“加法”运算。五大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等产业在 GDP 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一减一加之中,无疑为内蒙古今后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换装了新的引擎。 更让人欣喜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效应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居民消费方式发生了蝶变。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等悄然进入百姓家,绿色出行、低碳生活蔚然成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共识度逐步提升,广泛的“生态共识”正在转化为积极的“生态行动” 。
11、 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内蒙古以生动的实践探索,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以行动聚合力 共享生态红利 回眸“十二五” ,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了一大批节能环保重大工程,生态环境实现“整体恶化趋缓,治理区明显好转”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这 5 年,是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的 5 年。全区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 5090.83 万亩,年均建设面积 1000 万亩
12、,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森林面积较 2008 年增加了 1822 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 1.23 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 1.03 个百分点。 这 5 年,是防沙治沙实现持续“双减少”的 5 年。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全区 2.6 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得到初步治理,7000 多万亩农田、1.5 亿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的保护。 这 5 年,是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持续向好的 5 年。10.16 亿亩草场纳入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范围,草畜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完成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累计建设草原 23505 万亩。 这 5 年,是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理念历史性跨越的
13、 5 年。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全区人民未来的长远大计。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随着全区生态的持续好转,绿色发展的红利也日益凸显。 由于林业资源持续稳定增长,林业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区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涌现出一批以民营企业为代表、以技术创新为特点的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地区。截至 2014 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 383 亿元,较“十一五”期末的 2010 年增长 89.6%;生态文明建设绿了城镇、美了乡村, “十个全覆盖”对村容村貌的整治让农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14、化,成为自治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内蒙古旅游感受绿色。全区森林公园总数达 47 处,共接待游客 1134.8 万人(次) ,总收入 3.03 亿元。生态扶贫、产业扶贫更是鼓了百姓腰包,各项林业惠民政策的逐一落地,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和发展林沙产业,让更多贫困农牧民参与到造林生产、森林管护活动中,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5 年间,内蒙古动员全社会力量,将生态文明理念持续转化为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区整体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艰难爬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进入“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
15、关键时期。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明确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党中央赋予我区的重大责任,也是实现绿色富区、绿色惠民的必然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全区上下都要把绿色发展理念树得更牢,努力把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抓得更实,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 重担压于顶,使命立于侧,当戮力前行。面对“十三五” ,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绿色发展理念正在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引领、坚实支撑。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热切期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
16、大征程中,沿着建设生态文明所指的方向,内蒙古在绿色发展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链接 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 2013 年 5 月 24 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针对这一问题,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 2013 年 11 月 15 日,习近平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
17、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指出 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2015 年 6 月 16 日至 18 日,习近平在贵州考察调研时指出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013 年 5 月 24 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
18、在思路。 2014 年 3 月 7 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要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2014 年 3 月 7 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 2015 年 11 月 3 日,习近平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说明时指出 我们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5 年 11 月 18 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