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人的脱贫攻坚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13171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个人的脱贫攻坚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个人的脱贫攻坚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个人的脱贫攻坚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个人的脱贫攻坚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个人的脱贫攻坚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六个人的脱贫攻坚战编者按:刚刚过去的“十二五” ,贵州狠抓易地扶贫搬迁、产业脱贫、绿色贵州建设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教育医疗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六大脱贫攻坚战” ,减少贫困人口 656 万人,创造了脱贫攻坚的“贵州样板” ,为“十三五”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凝聚了每个贵州人的艰辛努力。本刊从“六大脱贫攻坚战”中选取六名代表,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 易地扶贫搬迁:“幸福港湾”里的新生活 自述:宋其学 (绥阳县郑场镇卧龙村村民) 别墅,花园,健身广场,这些我以前只在电视里看到过,如今我就住在这种地方。和我一样,我的邻居都是从深山里搬迁下来。 我的

2、老家在郑场镇关木村,那个地方干旱缺水,路也不通,靠几亩田地勉强维持温饱,老木房遇到吹风下雨,瓦片都要往下掉。 2013 年,政府启动移民搬迁工程,我家被确定为生态移民安置户。我家有五口人,按政府的统一规划,每人享受到 1.2 万元的建房补助,只花了 6 万多元,就在集镇得到了一套 3 居室的小洋房。 现在我们住的移民安置点,名叫“幸福港湾” ,于 2012 年 6 月启动建设,是集生态移民、 “四在农家” 、扶贫旅游开发、 “一事一议”等项目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共安置了 228 户 2000 余人。 社区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另外还建设了绿化带、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以及社区服务中心,住

3、起来很舒心。 除了居住环境好之外,更让我高兴的是,政府还努力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让群众搬得来、住得稳、早致富。 我家楼下的陈小刚,在政府的帮助下享受到了 10 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他把自家的三层小楼改成了农家乐,开业两个月来,生意火爆。 同时,借助距离遵义机场仅 6 公里的交通区位优势,发挥万亩大坝的农业发展优势,社区附近建设了近万亩金银花产业基地,4000 余亩油菜基地和核桃基地。随着产业呈现规模化,一些加工厂也陆续建了起来。平时我和爱人都在项目基地和加工厂打工,每人一个月可收入 2000多元。不忙的时候,我还在楼下做点农产品生意,生活过得比在深山里好多了! 产业脱贫:农业园区托起致富梦想

4、自述:苏培军 (九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是山东人,来贵州之前,我对贵州的印象是山高坡陡,应该不适合蔬菜培植。2012 年 2 月,一次偶然的招商机会,我来到了贵州。这里的空气、水质、土壤等生态资源,令我有种“发现金矿”般的惊喜。 一个月后,我们公司就在织金县茶店乡建设了一个蔬菜基地。改土壤、整田地,我们先后精选百余个品种试种,最终有 80 多个品种进入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流程。 半年后,蔬菜长势喜人,村里的群众惊叹,从当初的不愿流转土地到纷纷主动申请加入。 2014 年以来,我们把重心向外辐射,决定利用自身的技术、管理、品牌、市场优势开拓贵州市场,目前已在毕节、遵义、铜仁等

5、地建立了5 个蔬菜园区。园区内种植的蔬菜供不应求,2015 年实现产值 8000 万元。发展农业园区,最大受益者是农民。为了让科技“星火燎原” ,我们公司采取无偿供种、无偿技术培训、订单收购等方式,不断扩大技术员队伍,每名技术员带领 5 至 10 名当地农民,鼓励他们自主经营。 一些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实现了脱贫致富。目前,我们建设的这五个蔬菜园区可提供就业岗位 2000 个,辐射带动 2万多农户,已带动全省 20 余个乡镇种植精品蔬菜 10 万余亩。 2015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县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考察时,对我们的示范带动予以肯定。临别时,他嘱托我们:“我

6、到这里来,主要就是看中你们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大棚不错,希望继续努力。 ”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是我们全体员工最大的动力,为我们继续留在贵州,带动群众致富,增强了信心,提升了士气。 基础设施建设攻坚:乡村旧貌换新颜 自述:彭朝斌 (丹寨县杨武镇五一村村支书) 2001 年到 2006 年,我在西藏拉萨市当兵,2006 年退伍回到家乡丹寨后,一直在县城上班。但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结:我的家乡丹寨县扬武镇五一村进村的路还没有硬化。虽说距离县城不远,但一路上都是坎坷、坑洼,又脏又难走,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 不光路不好,前几年我们村还没有通上电,天一黑,整个村子都被黑暗笼罩,出行也不方便,村民只能待在家中

7、,什么事也干不了。 村里的这些情况,我一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想,有机会,我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2013 年 11 月,五一村举行了第九届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在这次选举中我被选举成为村党支部书记。 刚一上任,我就带领村支两委在村里走了个遍。通过逐户了解,村支两委决定,首先必须改善村容寨貌,消防卫生、道路硬化、安装路灯等等,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在村里修建了 5 个标准垃圾池,保证村民不再乱丢垃圾,然后组织党员和村干部一起打扫卫生,给村民作表率。如今,村庄处处干净整洁。 为了硬化通村通组路,2014 年我们争取到了国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财政出资购买沙子和水泥,村民投工投劳,目前已经硬化了2

8、0 公里路,还剩 8 公里左右就完工了。 过去 5 年,我们村 400 余户人家共有 160 户争取到了危房改造的机会,有些年久失修的房子拆了重新建,有些条件不好的房子也得到了改善,村里大部分人都切实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政策福利。 如今村里路灯亮了,道路平了,环境也整洁了,老百姓都特别感激我,但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村支书,我能为乡亲们做这么多事,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我和村民才跟着过上了好日子。 绿色贵州建设:守住生态底线 为发展加码 自述:田景武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锯齿山林场场长) 我 2012 年调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锯齿山林场任场长。锯齿山林场建于 1962 年,处于沿河、务川、德江三县交

9、界处,线长面广,地形复杂,由于边界不清,历年来纠纷不断。 我到林场后一直想做好三件事:制止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占地、有计划人工造林补植宜林隙地、改善职工工作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林场的工作环境特别恶劣。林场距县城 102 公里,没有硬化路,出行十分不便;林场海拔 1200 米,而我们在林场住的是木房子,冬天特别冷;以前林场没有通电,我们只能就着煤油灯取暖。 2012 年全省实施了一系列国有贫困林场扶贫项目,我们林场也被列入扶贫范围,解决了通电问题,林场的工作人员晚上终于不再用煤油灯了。 2013 年,中央对贵州的国有林场公路建设进行补助,我们林场得到了 21 公里的补贴,这让林场的交通有了很大改善

10、,出行方便了许多。 最令人高兴的是,2012 年锯齿山林场从差额拨款转为了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有了完全的保障,那些为护林守林奉献了一辈子的职工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防止偷砍盗伐,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林场工作的重心。记得 2012 年,经常有人到垭口场工区偷砍树木,当时我和林场的工作人员蹲点捕获了两名偷盗者。 早些年的时候,林场树木被砍得多,水土流失严重,只要下雨,附近的村寨定是遍地黄泥。 我一辈子在林场工作,感悟很深:只有森林茂盛,生态才会好。 “十二五”期间,林场一共新造林 500 亩。 森林是我们贵州宝贵的资源,去年全省开展了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我和林场的职工一

11、定努力护林造林,为贵州的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自述:孙伟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执行校长) 五年前,当台湾爱心企业家王雪红、陈文琦夫妇名下的威盛信望爱公益基金会决定投入 8000 万元在内地建一所公益性大学,并把具体实施工作交付给我的团队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把这所大学建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当时我们用了一个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查全国各地的各项经济指标,再进行选择。各项数据显示,贵州最需要职业教育。 很快,我带着团队来到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百鸟河村,我们怀着忐忑之心摸索前行。时常有人问我,从北京来贵州想办一所什么样的职业学校?我笑着回答道:“我想办一所不一样的大学。 ”

12、在课堂上,老师不是天天把考试挂在嘴上,而是把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一技之长作为目标,实行从传统应试教育的“课堂授课和考试”为中心转向“以素质教育和能力评估”为主体的创新模式。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最初的希望都逐一实现。 如今,学校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 2015 年上半年,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共有在校生 2967 人,目前每年大约招收 1300 名学生,80%来自贵州省连片特困地区,86%来自农村,相当一部分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我们希望教育脱贫的根本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讲诚信、有道德、懂感恩的人。 通过几年的成长与学习,学生的就业前景一片向好。 在 2015 年的就业季,学校互联网营销学

13、院学生就业率达到 90.86%,民族文化传承中心学生就业率达到 97.56%,茶学院、光明天使学院学生就业率更是高达 100%。 17%的学生在万豪、百度等世界 500 强企业就业。其中,互联网营销学院魏良勇同学在百度公司实习 3 个月后,成为月薪破万的学生,目前在贵阳创办“飓风网络公司”;酒店管理专业陈雨同学在成都丽思卡尔顿酒店实习,获得酒店优质服务冠军、五星实习生提名奖等荣誉,超过了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士、新西兰等地留学的实习生;茶学院 2011 级毕业生邓阳、熊凤俩自己开设茶叶专卖店,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将 16 万贷款全部还清 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在这里实现他们脱贫致富的梦想,创业示范的梦

14、想。 社保兜底:摘掉“穷帽子” 勇打“翻身仗” 自述:林宪平 (黎平县德凤街道办事处蒲洞村村民) 我们村坐落在大山深处,是国家典型的一类贫困村,全村贫困人口比例超过 43%,年人均纯收入仅有 2160 元。 因家庭贫困,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是村里年龄最大的“光棍” ,父亲早逝,妹妹远嫁他乡,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以种地为生。 我家的老房子,是一座已有 80 余年历史的木板楼。这是我们侗寨特有的房屋,可是木板经过长时间雨水侵蚀,成了危房。 前些年我也在外务过工,一是想存点钱改善家庭条件,二是想在外面找个对象成家。 然而,外面的务工经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我只能打零工,日均收入 60

15、元左右。除掉日常开销,一年到头基本存不了钱。 欣慰的是,一直以来,我和母亲都有低保金和其他民政救助资金,每逢过节,政府还会给我们发放救助物资。 正是有了这些民生保障政策,我们家的日子还算过得稳定踏实。 2015 年 2 月,李克强总理到我们村考察,不仅来我家进行慰问,还带来他在集市上自掏腰包买的腌鱼、糍粑、米酒、侗果、炒米等特产,并询问我家的收入、粮食收成、有无低保等情况。 当时总理看到我家两层木板楼破烂不堪,他很感慨:“透风漏雨的怎么住人呢?万一遇上火灾就更糟了!这是我们的心头之患啊!” 总理还考察了村里的卫生室,关心村医补贴是否到位,能否安心治病。他嘱托当地干部说,要把我们村列入集中连片扶

16、贫开发和精准扶贫的工作范畴。 危房改造、种植青钱柳、引水进寨一系列的扶贫项目在我们村里开展得如火如荼,而我也成为了此次扶贫的重点对象和受益者。 此后,政府加大了社会保障救助力度,我们村共有 441 户人家申请危房改造并获批,我就是其中之一。我的新房是一栋两层的砖木混建房,2015 年 8 月开始动工,目前基本建成。新房建设的费用都是政府买单。 为了年迈的老母亲以及这栋新房子,今年我没有外出打零工,决心留在家里打“翻身仗” 。今年村里建设项目多,我就在村里给承包商打工。同时,在政府扶持的众多项目中,我选择种植青钱柳,县扶贫办等部门的领导也时常带着企业负责人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 随着农村低保政策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近两年来我们的保障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这几个月的补贴都打满了折子也没时间去换个新折子。每次看到拔地而起的新房,想到几年后即将长成的青钱柳,心中那份按捺不住地喜悦瞬间油然而生:感觉离新农村的生活更近了一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殷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带动下,我对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相信头上的这顶“穷帽子”在不久的将来即可摘掉。(责任编辑/郎艳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