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战略产业外热内忧.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13684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大战略产业外热内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大战略产业外热内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大战略产业外热内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大战略产业外热内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大战略产业外热内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大战略产业外热内忧一场表面显现为金融动荡的世界经济结构危机,既让美欧认识到过度的杠杆化和透支,向下掏空了实业,也让中国认识到过于依赖于资源、人力、环境等低人权优势,向上逼窄了升级空间。于是双双掉头,一场围绕抢夺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的战略新兴产业刺激计划,在全世界范围内兴盛。 新兴产业如孵小鸡,培育是关键。中国作为后发展型国家,鉴于欧美注重制度安排鼓励市场竞争与日韩注重直接介入替企业兜风险的两种产业成功模式,力图兼收并蓄。雄心勃勃于后来居上。 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若不及时破解体制阻挠与国企占尽先机的沉疴,结局或与 08 年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类同。 但热烈之下,冷静需随。方面,中国财政资金对新兴产

2、业的支持力度远远小于欧美;且使用方向存在诸多体制内流动特点。另方面,国有企业构建封闭式联盟,民企出局;地方政府获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后,GDP 瘾性大发,领偏七大新产业的航向。 围绕这些潜滋暗长的隐患,本刊分别从四大支柱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三大先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的忧思入手,以三篇文章的格局,进行呈现。 喊了十几年的“调结构” ,这次要动真格的了。 在中国既有发展方式已到尽头,且全球正面临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举国寄予厚望。尽管将新兴战略产业作为投资重点意味着中国转变经济

3、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但战略新兴产业布局仍面临诸多难题。 规划细则出台之困 始于去年 9 月温总理“培育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法,在内部转换过不同版本后,历经一年,最终于今年 10 月以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面目出现。 决定首次明确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称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称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 但之后,相关规划、扶持细则迟迟不见动静,使得市场陷入多重猜度,资本市场一度轮番炒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全面开花。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迟迟未能出台,参与政策制定的多位专家表示,战略

4、新兴产业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有着巨大差异,为避免因政策出台仓促造成制度设计缺陷,重蹈“4 万亿”大投资“急就章”覆辙,规划政策显得慎重了许多,毕竟“调结构”比救急更着眼于长远。 此前的“十大产业”多为传统产业,且振兴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十大产业”中,除了汽车业提振效果最为明显外,钢铁、有色金属、纺织、船舶业等则是“振而不兴” ,石化、物流业则“振兴不够,收效不大” 。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部部长冯飞看来,战略新兴产业大多被确定为 10 年左右的长期发展布局,新兴产业的界定关系到“调结构” 、未来可持续发展大局,前期工作扎实一些有利于规划细则的科学和理性。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发

5、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就启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摸底及相关课题调研,先后分行业并分别调研了湖南、湖北、浙江、辽宁、广东和上海等地,力求为尽快出台规划、扶持细则提供决策依据。 “由于国家统计局之前的相关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情况,战略新兴产业的厘清界定就很耗费精力。 ”冯飞告诉凤凰周刊记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不一致,有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边界并不十分清晰。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中国行业分为 20 个门类、95 个大类、396 个中类、913 个小类,其中并没有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完全对应的行业类别。 虽已被确

6、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具体行业,产业规模到底有多大,还需进一步剥离界定。对于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的界定亦颇费思量。 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领域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大规模推广应用同样需要一定时间。目前各方的共识是将规划内容写得实一些,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强调针对性,避免“通用性” 。 除对整个行业发展情况的摸底外,需要厘清的还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重点的问题。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解读决定时说:“一些地方基于当地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

7、、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准确理解国家战略意图。 ” 更重要的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明确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点之一,有关专家透露,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必须与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相衔接,而“十二五”规划目前尚停留在“讨论稿”阶段。 最新的迹象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研究已经渐次展开。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三轮征求意见程序已全部结束,有望于今年年底前推出。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预计明年上半年报送国务院。 有关专家称,虽然有了政策利好支撑,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仍面临体制和机制障碍。 受阻

8、体制利益 “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有关规划、政策没有形成合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一位专家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体现出了政府过多干预。 新一代信息产业中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本已不存在技术问题,但“三网融合”始终只停留在部分地区,而未能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根本原因是市场准入产生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 ”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委员侯自强表示,其他国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中国更复杂,牵扯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体制的问题。 市场逐渐呈现一种担心:如果完全靠政府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线,有可能走到错误的技术路线上去。 “必须要让不同企业的不同技术在市场上竞争,从市场上筛

9、选好的技术。 ”上述专家表示,技术创新、转化有自身的规律和周期,政府很难明确主导技术路线,应该着眼长远战略,容忍市场“试错” 。 此外,冯飞认为,政府在技术选择上表现出过多偏好,基于行政指令或项目审批方式过多干预技术研发选择、资金投入流向,实际上不利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亦坦承,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 许多科研机构表示,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的缺失以及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是造成技术成果弃之不用的主要原因。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研究室主任王军认为,亟待建立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机制

10、,现行管理办法制约相关行业发展。如节能环保和“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域管理规定、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 “技术演进方向的不确定性以及各方争宠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到底扶持哪一个,扶持力度多大,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面临的难题。 ”冯飞说。 扶持又涉及到审批。 “审批制度是诟病最多的一项体制弊端,但又必须存在,这是一个悖论。 ”对于破除体制障碍,前述专家建议,一方面管住政府投资,减少政府干预,另一方面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避免企业做出错误选择。 此外,政府新批了多个区域性创新主体功能区和实验区,同时还有许多中央和地方组织的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如

11、何使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整合起来,避免地方相互恶性竞争,也是一个难题。 地方纷争抢食 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是中央政府鼓励什么,然后就一窝蜂地搞运动式地一哄而上,分食产业布局蛋糕。这在上一个“4 万亿”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表现尤为突出。 然而,由此造成的大而不强或者产能过剩问题,朝野争议之声,不绝于耳。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同样的问题,七大产业,几乎当前每一个地方政府所做的配套规划都提到了。但敏感者发现,一些地方政府虽打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旗号,实际上在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恶性竞争,力图在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等条件缺乏情况下,短期内上规模。 “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领域最大的特点是技术的不

12、确定性,很多技术不够成熟,一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颠覆性。 ”冯飞不无忧虑地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中央和地方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尽量规避这种不确定性风险。 比如太阳能光伏领域的多晶硅制备技术,目前就有改造西门子法、新型硅烷法以及最新出现的技术,不同的技术生产一千克多晶硅,耗电相差 100 多度。一项投资数十亿元的项目可能很快过时,盲目投资蕴涵着巨大的风险。 如何遏制地方政府纷争抢食,避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掀起新一轮非理性的投资狂潮,成为中央政府棘手的问题。但从中央政府来看,又很难做出哪个地方应该发展哪个产业的布局。 对此,多数专家认为,政府应改变目前集中

13、经济决策的方式,放松经济审批,增进地方政府间的战略协作、配套。 “区域间更强调合作、协作,不再是各自在行政区划内你干你的,我忙我的,这才能使布局更趋向合理。 ”冯飞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上,沿海地区的创新要素比较密集,使得沿海地区走在全国的前列。中西部地区可能会在局部采取跨越式发展,决不应是全面开花。 “国家队”占尽先机 此次国家将高端装备制造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使得握有绝对优势资源的央企、国企占得先机。在已经公布的航空航天、军工、高速铁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无一不是“国家队” 。 有消息称,中国科学院最近向国务院提交报告,敦促相关方面对中国大规模高铁建设计划进行重新评估。报告担心中

14、国可能没有能力负担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计划,而且如此大规模的高铁网络可能并不实用。但这并不能撼动高速铁路装备纳入支柱产业的地位。 对此,前述专家表示,高端装备制造是七大新兴产业中资金、技术最密集,产业链最完备,见效最快,带动性最大的产业,领军扛鼎并不意外。 “装备制造领域苦心经营六十年,有一定的技术积累,特别是军工行业高、精、尖技术具有很强优势。 ” 市场预测,由此将产生数个高端装备制造集群。首先是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制造等优势产业。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提出,以上海、南通、舟山等为重点,建设大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结合上海地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黄浦江内部船厂搬迁,重点建设长兴岛造船

15、基地。 其次是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高档数控机床批量进入国家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此外,环渤海京津塘地区的大飞机制造、珠三角的汽车制造产业都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巩固现有优势,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尽管最终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划细则尚未出台,但有迹象表明,此领域为“国家队”传统占位领域。其他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的趋势也与此相近,卫星通信、 “三网融合”的下一代信息技术都由“国家队”占据关键位置。其中,成都高新区在物联网产业领域已经聚集了以国企为代表的近 30 家骨干企业。 “国家层面没有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央企、国企主导,我们在做规划设计时也没考虑这个问题。 ”一位参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思路设计的专家表示,国企、央企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但关键问题是民企的进入门槛还没得到解决。 民营中小企业面对“玻璃门”无可奈何。在国家层面历次大的投资规划中,民间资本总是被排斥在外,即使进入,也是一路跌跌撞撞,最终止步于“玻璃门”前。前述专家表示,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积极性很高,非常活跃,而在实际运作中,有关部门容易只重视大企业和发展结果,小企业及其创新往往被忽略,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中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是否能够顺利入场,有赖于国家在产业规划和细则上打补丁。目前,中小企业已受阻于竞争前的技术创新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