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最后的姿势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省汶川县 8.0 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文章通过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设计理念】第一课时教学正是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问题、读出场景,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整节课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书后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3初步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初步体会环境及
3、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3 分钟)1还记得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分 28 分 04 秒吗?(四川汶川里氏 8 级地震) ,指名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 ,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最后的姿势。师板书课题(提醒:“姿”女字一横要长一点。 )生书空,读课题。2【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看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
4、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胳,读出语气过渡:有同学可能大致了解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发展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它,请大家打开书,自己先读读课文,注意这几个要求一读课文,正确流利1.自由读:出示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2)遇到生字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练习几遍。2.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目标是读准字音)自我评价:课文读过了,达到要求了就在课题旁加上 1 颗星。【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读正确、流利既可深化字词的理解,也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出示:坍塌 尘埃腾空 地动山摇 生死攸关幽默
5、充满活力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震撼 誓死护卫 诠 释 师德灵魂读正确了,很好!我想提醒大家两个字。正音:坍(tn)塌生死攸(yu)关二读课文,理清脉胳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2.默读,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1)5 月 12 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2-7 )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正确的同学为自己鼓掌。三读课文,读出语气词语读得不错,相信大
6、家课文读得更好。3指名读。(1)第一段:还没有得星的,有没有勇气挑战一下自己?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对家人关爱 对工作尽责(“平常” “早早” )齐读第一段。过渡: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2)第二段:谁来读一读第二段!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提示:这里地震刚刚发生时谭老师的话,该怎样读得更好?再指名读。 点评:想一想谭老师可能想到了什么?他该用怎样的语气告诉他的学生呢?希望下面的朗读,我们要像他们这样,读出人物的语气!(板书:读出语气)(3)第三段:比较长,我
7、们分成三个部分,请一个同学读第 8 节,一个同学读学生的话,另一个学生读老师的话?据情况正音:想一想这三段话中分别有哪些词语深深打动了你,请你用横线画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4)第四段:想一想,学生眼中的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读出你的理解吗?齐读最后一小节【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第一课时教学让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出问题。 (4 分钟)1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文中提到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谭老师 老师 学生 救援人员初读课文后,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2.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请用波
8、浪线画下来,再大声读一读!3读通了课文,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4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小结:对,这也告诉我们,故事类文章,概括内容,我们一定要说清谁干什么或怎么样。4质疑:学贵有疑,读了全文,你的脑中有没有产生疑问?同学们能读出问题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也动动笔,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板书:读出问题)四、精读感悟,词语组块,读出场景。 (20 分钟)刚才,我们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感知了内容。是不是满足了?没有,还要读出文章背后的情感。1出示:震撼 誓死护卫 诠释 师德灵魂谁来读一读。指名 2 人读震撼什么意
9、思。谁能读出来。为什么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呢?现在,谁再来读这四个词, (一齐读)读了这三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说誓死守卫的样子,也可以说是伟大的灵魂)把这种情感带到课文中去,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谭老师伟大的灵魂。现在谁来读一读这段话。【字源识字法不仅强调帮助学生从汉字本源出发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合理、准确、快捷地解决识字问题,而且注重充分挖掘汉字文化的丰富营养,以实现汉字教学的多重功能。 】质疑:学贵有疑,读了这一段,你的脑中有没有产生疑问?(如果刘备来到你的面前,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同学们能读出问题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也动动笔,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板书:读出问题)2出示:幽默 充
10、满活力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指名读。你从这四个词读出什么?说说自己的理解, (谭老师充满阳光的一面以及学生对谭老师的怀念)一齐读。3出示:坍塌 尘埃腾空 地动山摇 生死攸关指名读后问:这三个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5学生自由说。2、 是的,一刹那间,尘埃腾空,地动山摇。谭千秋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句话、总共才十一个字;留下了他一生最后的三个动作。请同学们分别用“波浪线”和“”划出,联系前后文读读想想,有什么感受,在旁边写一写。3、交流:出示: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这是谭千秋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句话:你从简短的话语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从“文字” 、 “标点” 、 “句式” 、 “情境
11、”多角度理解,引导学生读出危急感。 )指导朗读。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4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4-7 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教师语言渲染,把理解和朗读引向深入:这是一场殊死的战斗:教师引读第 5 节,学生接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2、”这是一次生与死的抉择:教师引读第六节开头“但是?”学生接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教师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学生继续接读“谭老师立即”句。齐读课文 4-7 自然段。刚才我们读出了语气、读出了问题,现在谁能读出当时的场面?板书:读出场面.观看视频。说说感受。这节课我们读出了语气,读出了问题,读出了画面,相信随着读书的深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收获。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词语组块,尝试让学生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6文我合一,力求丰富学生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13、。 】【我的思考】第一课时究竟教什么?从常规教学来说,识字学词、通读文本、整体感知应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识字学词虽说占据我们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而恰恰是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获取语文素养最为有效的教学流程,是学生零距离接近母语的最佳形式。这节课我结合文本特点,设计角度新颖、思想独特、内容厚重,应该说让本课增色不少。但回头反思,这也是建立在牺牲学生读书时间的基础之上的。当然文本各有不同,是不是每篇课文都可以这么做,第一课究竟教什么,真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第一课时的“读” ,究竟到什么程度整节课,应该说版块还是十分清晰的。我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问题、读出场景,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第一课时的读,究竟到什么程度。我想底线是正确流利。也许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当学生带着准备,高起点地走进课堂,预习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充满生命的张力。【板书】.最 后 的 姿 势读出问题读出语气读出思路读出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