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摘 要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持续增长,高校培养出来的应用型法学人才尚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培养优质、合格的应用型法学人才需要契合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活动实践,积极拓展实践基地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法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D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267-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逐步细化,社会对具备实操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社会和企业不仅对人才的学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更注重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法学专业近几年来就业率低迷,这与我国高等法律院校(系)盲目设立密切相关,
2、虽然高等法律教育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但是各个高校在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实力差异导致法律教育的目的差异,于是培养的法律人才和法律职业脱节、人才素质层次不齐、从而出现就业难的问题。面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高要求,如何培养合格的法学人才,实现“学校社会”零距离,让法学学生在完成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接受社会的锤炼,提高实际工作技能,是高校法学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人才培养契合市场需求 法学教育纳入高等教育尽管有数十年的历史,法律教育应该恪守源于实践且回归社会实践,作为社会的强制性行为规则,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应用与实践。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校法学人才的培养应该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以培养应用型人
3、才为重点,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有针对性的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法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当下的法学教育集中在法学通识层面,法学教育的重点是法律常识、条文的识记。培养出的毕业生具备基本的法学学识,但是在实际的法学应用实操时表现乏善可陈。这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法学教育院校在教育方向的层次上存在差别,一方面是法学教育培养过程缺乏实际的应用操练。高校法学教育的方向和专业设置仍旧停留在固有的模式基础上,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 二、优化课程设置,兼顾法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特点与复合人才培养要求 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法学人才,需要在高校法学教育课程上下功夫。课程的设置要与法学
4、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结合高校法学课程设置应该以基础知识课程为基础,专业教育课程为重点,综合教育为补充。法学专业培养的是法律人才,课程体系必须围绕此目标。首先,课程设置必须涵盖所有法学主干课程,且需保证充足的学时;其次,跨学科、专业交叉的课程必须是融合两学科专业,而非两类学科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为培养法律与会计复合型人才,开发了法学与会计学复合型的课程包括:法务会计学、法务会计证据学、经济犯罪调查、法务会计鉴定与舞弊审计。 三、明确法学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财经背景的法律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致,大学里的专业划分在
5、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一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法学专业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培养法律人才,因此必须坚持其培养的是具有财经背景的法律人才。笔者在多种场合听闻一些财经类院校的负责人在介绍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屡屡提到“培养的学生是法律领域的某某人才,是某某领域的法律人才” 。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美好愿望,一方面,学时有限的几年的教育能使学生真正形成本专业能力已属不易,跨学科专业的两可人才目标基本不可能实现。同时,目前的课程设置极易导致学生产生迷茫思想,专业认同度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法学专业能力欠缺,法律相关职业就业竞争力极弱。广州某财经类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中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只占到不足 10%,绝大
6、多数就业去向是中小企业出纳会计岗位,这在表面上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但如果满足于此,对于法学专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四、积极拓展实践基地 众多院校法学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不佳的首要因素,是学校领导对于法学实践教学的价值认识不够。法学属于应用性学科。法学专业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比较完整的法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具有法律专业思维、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这种人才的应用能力是建立在掌握基本的法律职业技能的基础上的。而基本的法律职业技能则需要通过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的培训才能具备。因此,只有更新他们的认识,才能取得其支持,从而为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争得更多优惠政策、物质帮助。
7、高校应当结合教学进度和安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活动,使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具有针对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做到实践活动有的放矢,实践基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免无针对性,不仅浪费实践基地的宝贵资源,也影响高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关系。 实践基地的利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实地参观学习,鉴于法院、检察院的特殊属性,可以在实地参观学习之后,进行现场模拟和情境再现。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回顾和领会法律程序及操作中的深层原因和目的。 律师事务所应该是拓展实践基地的重点。律师在案件各个环节都全程参与,在律师事务所进行教育实践,不仅可以全面了解、熟悉案件流程各环节操作的法律事务,而且可以参与到整个案件过程当中,充分践行所学的法学
8、理论知识,同时锻炼个人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五、丰富教学活动实践 传统的教学活动多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基于课本,一方面限制了教育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一方面人为的影响到知识的延展性。丰富教学活动实践可以从丰富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来实现。 学生实习活动是法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如下完善:在实习时间方面,时间安排最好放在大二下学期进行。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避开大三学生找工作时间;二是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锻炼。因为此时司法实务部门许多未取得司法资格的人员请假,特别急需书记员这样的辅助人员。另外,实习时间根据案件处理程序,应至少安排三个月,
9、否则难以达到实习训练效果。 不同的教学手段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教学活动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伴随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不同的高等院校有不同的应用方式。很多独立院校在应用教学工具上存在不当利用的问题,比如多媒体、网络的应用失当。丰富教学手段应该以教学目的为基本出发点,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也要保证手段不偏离教育的初衷。 当然,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种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活动,其途径也会多样化,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法学实践能力,使之具备基本的法律基本技能,能够在未来的法律实践中,在更为宽广的社会生活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另外,高校应该在学制上强
10、化实践在教学计划的比重,保障实践活动能够切实得到贯彻和有效施行。鉴于实践基地实操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会影响到教学实践的目的及预期效果的实现,应该建立与教学实践活动相匹配的考核评价机制。 总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契合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活动实践,积极拓展实践基地。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甚至决定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积堂,法学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13.8. 2 陈建民,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教育改革J.法学.2011.7. 3 谢志钊,浅谈高校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当代教育论坛.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