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苦难之后.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18349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切尔诺贝利,苦难之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切尔诺贝利,苦难之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切尔诺贝利,苦难之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切尔诺贝利,苦难之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切尔诺贝利,苦难之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切尔诺贝利,苦难之后目标: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从北京出发之前,几乎每一位知道我此行目的地的朋友,第一反应都是瞪大眼睛、用充满惊疑的口吻念出这个词,甚至还有人建议买一身防护服。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发生的那场爆炸,使得“切尔诺贝利”自此与“末日” “鬼城” “地狱”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再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各种眼花缭乱的信息更是真假难辨:“切尔诺贝利巨鼠” 、1945 年投到日本的两颗原子弹辐射量的 100 倍、900 年才能衰退的辐射物我得承认,在诸多善意的叮嘱下,我是以忐忑的心情开始切尔诺贝利之旅的。 动身去乌克兰之前,便在当地媒体朋友的帮助下,预定好了去切尔诺贝利的行程

2、。早在 2001 年,乌克兰方面就开放了私人参观切尔诺贝利的行程,但因为某些地区至今仍存在大量辐射物,所以游人不能独自前往,而必须通过获得资质的旅游公司,否则将视为非法。也因为有些地方辐射仍很严重,所以网上有人建议穿一身旧衣服去切尔诺贝利,行程结束即抛弃掉,以免不小心将被辐射过的污染物带出来。思想斗争了好半天,最后还是在出发前一天晚上,在基辅一家类似于家乐福的超市,买了一件外套和一双鞋子,加起来刚刚过 100 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同行的摄影记者关海彤则显得非常淡定,表示不被任何“谣言”所动。 4 月 14 日早上 7 点,我们准时到达指定集合地点基辅火车站前。旅游公司有英语团和俄语团,我们参加

3、的是一个 5 人团的小型英语团,团费价格不菲,每个人 108 美元;其他 3 位团友皆是欧洲人:来自柏林的吉尔伯特,是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飞行师、机长,虽然常年在欧洲各国飞,但这是他第一次飞基辅,中间有两天倒休时间,他第一选择就是切尔诺贝利。问他原因,他说,自己向来对历史和物理感兴趣,1986 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时,德国也遭受到了辐射,当时他正在读大学,物理老师带他们天天测量辐射值,也给他们讲解相关理论。所以这次飞基辅,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过来亲眼看一下。爽朗的卡尔同样来自德国,他一上车就对导游进行各种穷追不舍的提问,这让我立即嗅到了相似的“味道” ,一问果然遇到了同行:卡尔退休前在法新社工作,

4、是一位资深的政治记者。这一次来基辅探望从事外交工作的女儿,也第一选择来切尔诺贝利。卡尔对乌克兰以及俄罗斯的历史很熟悉,对时政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告诉我,明天还要去基辅郊区看一下逃到俄罗斯的前总统亚努科维奇的豪华别墅。第三位年纪稍轻的雷恩来自伦敦,自己开了家私人旅游咨询顾问公司,平时也喜欢在东欧诸国游览一番,不过他特地强调,这一次来乌克兰看切尔诺贝利,纯粹是个人兴趣,与自己的生意无关。 尽管之前旅游公司在通知里建议要尽量穿着长袖衣服,以免污染物附着在皮肤上,但健硕的英国人毫不在乎地露着胳膊。 “你们担心辐射吗?”听到这个问题,三位男士互相看了看,摇摇头,耸了耸肩:“要知道,你在城市里一样会遭受各

5、种辐射。 ”机长说:“其实你回去把衣服和鞋多洗几遍就可以了。 ”看他们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再打量自己特地买的外套和鞋子,暗自有点羞愧。 年轻的乌克兰导游拿出一堆类似于安全须知的文件,让我们签字画押之后上了车。途中他一再叮嘱,因为切尔诺贝利隔离区遭受过严重辐射,所以不能擅自行动,必须跟着他,在指定区域内参观,开辟出来的路线经过无数次的清理,可以确保安全;另外,目前还有一些工人在辐射区工作,人员走动自然会带来辐射物,所以尽量少接触地面,切记不能把背包或随身携带的东西放在地面上,以免不小心沾染上污染物。导游说,来切尔诺贝利参观的人 60%是国际游客,而他喜欢带国际游客,因为他们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不

6、像俄语团的人,更热衷于到几个“著名景点”拍几张照片。 切尔诺贝利在基辅以北 110 公里处。也许因为这几年的政治动荡,乌克兰的很多建筑和基础设施都有些破败之相。熟悉路程的司机在不平整的公路上把车开得飞快,窗外是春意盎然的乌克兰大地。一个多小时之后,远远地看到了几幢有军人把守的低矮建筑,前面横着一道栏杆,意识到我们已经到了举世闻名的切尔诺贝利。第一道关卡就设在离核心区 30 公里处。导游把我们的护照和报名表交给穿制服的军人,等待他们审核后放行。 隔离区外,还有好几辆和我们一样等着审核的车辆,其中有一辆还有某电视台的标志。导游说,因为临近 30 周年的纪念日,现在切尔诺贝利游也成了“旺季” ,来这

7、里的参观者明显增多。他说,基辅现在大概有七八家公司有经营这个业务的执照。我问导游:既然基辅人平均月收入只有 200300 美元,那么我们 100 多美元的费用,是否其中一大部分捐给了类似“灾区重建”的某基金,如果这样的话,这个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导游有点尴尬地否认:“司机、车、导游,我们公司运营需要成本,还要付这里一笔钱;还有,其他旅游公司只能在这里待到下午 6 点,我们公司的车可以在 7 点离开。这多出来的一个小时不是没有原因的,是我们花钱买来的在乌克兰,任何事情你都要花钱买。 ”他耸耸肩。 申请表确认无误之后军人抬起横杆,示意放行。此时,手里的盖革计数器显示 0.11 微西弗,与我们在基辅

8、的数值差不多。 “冷战”的遗迹 乌克兰核电站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乌克兰境内共有 5 座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在 1970 年开始兴建的,全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核电站” 。1977 年开始供电,到 1986 年核事故发生时,已经建成了 4 个机组,为乌克兰提供 10%的电力供应。 电站建成后,政府相应地从乌克兰各地迁入很多专业技术人员,与当地村民混合,形成一个大的居住区。Zallisya 是进入隔离区的第一个小村子。与后面看到的电站核心区相对城市化的建筑格局相比,这里更保持着一个典型的乡村小村落的特色,居住者也大都是当地村民。切尔诺贝利 4 号反应堆爆炸之后

9、,政府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将这里的村民撤离,而是一直拖到 5 月 4 日才做了决定。废弃小诊所里的工作记录、乡村商店的半虚半掩、木房子前遗落的布娃娃眼前的景象,让每位参观者好像一下子超越了时空,感受到了当年的惊恐和慌张。这里的导游说,当时很多村民都不愿意离开,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辐射”为何物;还有人以为像“二战”一样,遭受到了侵略。 意外的是,小村子里还有一户人家,院子里花草生机勃勃。推开门进去,里面堆放的衣服和食物虽然杂乱无章,但显示着这里罕见的人的气息导游说,房子主人是几个月前刚刚去世的老奶奶,她活到了 87 岁。当年有一些村民拒绝离开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而这里离爆炸发生的地区有 20 多

10、公里,也许她幸运地躲过了辐射。想起来切尔诺贝利之前,看到网上有人介绍这位老奶奶,每次有参观者路过,大家都愿意去找她合影;有时候,老奶奶还热心地拿出自家果树结的苹果送给他们,大家只是礼貌地收下,当然没人敢吃。 “当时从切尔诺贝利撤离了很多人,其中很多人年轻、有文化,他们迁到别的城市后,依然可以找到工作、过上好的生活,但那些村民就比较悲惨,他们失去了房子、失去了土地,也很难找到新的工作,生活很艰难,所以后来有些村民又偷偷搬了回来,陆陆续续有 2000 人左右,他们起初是非法地住在这里,后来政府给他们一些资助,允许他们回去,但严格限定他们的生活区。 ”切尔诺贝利博物馆馆长安娜说。 切尔诺贝利的祷告里

11、也记述,部分“核难民”会偷偷地穿过军方封锁回家,在夜间穿越积雪的森林和沼泽,躲避直升机与军车追捕。老一辈人说:“这跟以前德国人入侵时没两样。 ”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次事故,让当年一位名叫尤里?莎拉波夫的乌克兰人下定决心带着妻子离开肥沃的故土,远赴西伯利亚去投奔自己的父母。第二年,他的女儿在西伯利亚小城雅尼干出生了,莎拉波夫为她起名为玛利亚?尤里耶夫娜?莎拉波娃,她后来成为女子网球大满贯得主。从某种角度,是否可以说是切尔诺贝利“造就”了莎拉波娃? 30 平方公里的隔离区显得特别空旷,除了偶尔几组参观者之外,人影寥寥。广场上的一处列宁像依然崭新,昂首挺胸“检阅”着每一位路过的人基辅市内已经很难觅

12、到有如此强烈政治符号意味的建筑或雕塑,苏联的痕迹几乎消失殆尽。而在这里,处处可以见到提醒我们曾经历过的时代的那些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隔离区里也有很多美苏“冷战”时期的遗留物,只不过它们的存在被切尔诺贝利的巨大“名声”所遮蔽。对此有兴趣的人,完全可以单独开辟一条“冷战遗迹之旅” 。从隔离区的主路拐进一条不起眼的岔口,一座锈迹斑斑的大门挡在眼前,导游一脸神秘地说:“你们现在已到达原苏联最神秘的导弹部队的营地。 ”原来,这里曾驻扎着苏联战略火箭军第 43 集团军第 46“下第聂伯河”师第 309 团。本刊“军事大百科”的刘怡告诉我:“第 43 集团军是苏联解体后唯一一支留在乌克兰境内的核力量,

13、1991 年时配备的核弹头总数超过英、法、中三国。如果乌克兰选择保留该部队,它将拥有全球第三大核武库。但为了宣示和平主义和防核扩散的决心,基辅当局从 1994 年起,历时 3 年移除了该部队的所有核武装,并在 2002 年前完全销毁。这是国际裁军和军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为了吸引游客,2014 年,切尔诺贝利之旅还增加了全球独一无二的项目参观原苏联战略火箭军博物馆的发射井。这个曾经的军事要地,如今已经改成了博物馆,在这里可以亲眼看到被“北约”称为“撒旦”的 R-36M2 型洲际弹道导弹,它的射程超过 1 万公里,曾经威胁到美国和全世界的安全。当然,最著名还是 R-12 型中程导弹,196

14、2 年正是因为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这种导弹,差点引发了美苏两国的核战争。 曾经的神秘兵营如今已空空荡荡,在小路上行走着,只听得见我们?O?O?的脚步声。忽然间眼前出现一个钢铁搭建的巨大无比的怪阵,遮天蔽日,原来这就是“冷战”时期苏联“出品”的著名的 DUGA-3 型远程雷达系统接收天线。 “DUGA”在俄语里是拱形或弧线的意思,因为它的发射功率极为强大,对全球短波通信都形成了干扰,无线电爱好者把它称为“俄罗斯啄木鸟” 。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各自的领土上部署了一系列远程预警雷达,以监视对方弹道导弹的发射情况,并为本方的反导导弹提供预警信号。苏联的雷达系统在国土东、西两侧各有一套,我们眼前的这

15、套巨型接收天线,便是西部 DUGA-3 雷达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负责监视从欧洲射向莫斯科的导弹。因为 DUGA 雷达的运转需要大量电力,加之辐射影响,切尔诺贝利出事故之后不久,这个在全球军事迷中名气很大的雷达站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它旁边的空地像一个巨大的钢铁坟场,钢铁支架、发报机和各种零件散落一地而无人问津,这个曾经散发着令人生畏的神秘信号的怪兽,如今只留下残破不堪的空架子,像一个巨大的隐喻,映照着它曾为之服务的一个政治庞然大物的倒塌。 切尔诺贝利的死与生 在切尔诺贝利参观其实也是个体力活,很快就感觉饥肠辘辘。尽管进切尔诺贝利之前看到的一条建议是,尽量避免在隔离区吃东西,以免不小心摄入落在上

16、面的辐射尘,但看见德国人卡尔豪放地啃三明治时,我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拿出包里的香蕉吃起来以补充体力。 作为移动性最强、同时也是可吸入的放射性污染物,灰尘到今天依然是切尔诺贝利地区存在的威胁。每一栋建筑物都安装有放射性探测门,来探测人们的脚上或者手上是否有放射性尘埃。乌克兰大妈们每个小时都会拖一遍地,在穹顶的建筑现场附近巡逻的洒水车不断喷水,以防止尘土四处飘散。隔离区里的野猫和野狗也不会得到游人的爱抚,因为粘在它们的皮毛上的灰尘中含有大量具有放射性的铯-137、锶-90 和钚-239。 午饭是在附近的另一个小镇 Slavutych 吃的。事故之后,因为还有很多后续工作需要处理,所以在切尔诺贝利以外

17、又建了一个小镇,以供参观者和建筑工人的生活需要。为了保证不把污染物带入,很多工人和参观者进餐前,必须通过站在门口的一个辐射检查仪,双手贴在两边的感应器上,几秒之后,绿灯亮,示意可以放行。 下午的全部参观都集中在普里皮亚季这个遭受辐射最严重的小城。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由于大批核电专家和工人陆续到来,就在这里建了这座小城。随着人口陆续迁入,到 1986 年事故发生时,小城已有 5 万多居民。 进入普里皮亚季,感觉像进入一部被按了暂停键的时光机,一切定格于 30 年前的春天。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过的一位士兵用语言向她描述的场景,正是我现在所看到的:墙壁上贴着海报“我们的目标是促进全人类之幸福”

18、, “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终将胜利” , “列宁思想永垂不朽”;办公室里排列整齐的介绍伟大领袖的横幅;教科书上的伟人头像一切似曾相识,恍然回到自己童年经历的环境。 看得出,普里皮亚季是一个功能完善的小城,文化宫、游乐场、游泳馆、宾馆,一应俱全。因为核能是苏联政府全力扶持的一个领域,所以这里的工作人员享受着很好的福利和津贴;加之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的迁入,城市虽小,文化生活水平却相对较高。音乐厅里的大三角钢琴,体育馆的跳箱、跳马,还有配备跳水高台的游泳馆,看得出,当年在这个远离首都基辅的小城,很多人也过着他们悠然自得的生活。普里皮亚季儿童乐园的摩天轮成了切尔诺贝利极具象征性的拍摄场景之一。有讽刺意味的是

19、,摩天轮刚刚建好,准备在“五一节”投入使用,结果生不逢时,变成了一个纪念物。 他们的美好生活结束于 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 1 点 23 分。在一次核电站的停机测试中,核电站的 4 号反应堆爆炸。反应堆 1200 吨的顶盖瞬间喷入高空,一股超强辐射气流蒸发,在核电厂方圆几百米释放铀与石墨,火花从裂开的缺口喷溅,携带熔解的辐射粒子,喷向几千米高空。 可是那时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我还记得那耀眼的深红色光芒,反应炉看起来像在发光一般。那光芒太过耀眼,并不是一般的火灾。那景象看起来很美,就算在电影里也看不到这样的画面。 ”当晚,所有人都跑到阳台上,家里没有阳台的,也去了朋友家

20、的阳台。还有人抱着孩子出来看,说:“看啊!要记住这景象!” 普里皮亚季是距离爆炸的 4 号反应堆最近的居住点,但直到爆炸发生 30 个小时之后,当局才下令开始执行第一批安全措施。当天,1000 多部大巴抵达普里皮亚季,戴面具的军人也随后出现在小城里。当时居民们得到的信息是,这只是暂时撤离,3 天后他们可以重返故园。很多人只带着应急物品匆匆离去,但没想到这是一次永远的告别。也因为普里皮亚季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较高,他们撤离之后,附近一些对“辐射”毫无概念的小偷潜入进来,偷走不少东西。甚至还有人将被消防员遗弃的头盔偷走,全然不知那已经是沾满辐射物的危险品。 尽管之前通过影像资料已多少建立起对这座空城

21、的概念,但真正置身其中,还是被眼前景象深深地震撼。散落一地的防毒面罩,飘着破棉絮的座椅,穿过水泥板的雨水滴嗒声一个仍有鲜亮颜色的漂亮洋娃娃醒目地躺在一堆尘土里,吸引着每一个人争相拍下这极具视觉效果的一幕。 “我不能保证这里的每一样物品都是真实的。 ”导游坦率地说,因为这几年有摄影者不断涌入,有的想制造更具戏剧色彩的效果,便从外面带来一些“道具” 。 冷却池里的鱼群,是切尔诺贝利的一个标志性“景点” ,其中那只1.5 米长的鲶鱼更是名气最大的“明星” 。参观者的第一反应,自然会与辐射相联系,但导游并不确认这种推测,他说,因为辐射,这里绝对禁止钓这些鱼,所以它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活到“寿终正寝” ,甚

22、至据说这鱼群里还出现了消失多年的珍稀鱼种。实际上,30 年的时光也使得切尔诺贝利变成了一个野生动物的天堂,有野狼、野兔、鹿,甚至还有熊。导游介绍说,爆炸之后,身体虚弱的小动物经受不住辐射而迅速死亡,剩下的一些强壮的物种会继续繁殖,但其中不少都发生了变异我们后来在基辅的切尔诺贝利博物馆看到了长有很多条腿的小狗标本,现在还有一些生物学家在专门观测和研究切尔诺贝利的生物种群。 走出阴气森森的楼房,被外面灿烂的阳光照耀时,每个人都不自觉地长舒一口气,仿佛从一场噩梦中醒来。有意思的是,在大自然里,你并不会觉得这里是一个阴森可怖的“鬼城” ,相反,因为人类活动的完全退出,使得树木和植物在这里无拘无束地生长在这里,你可以直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