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创新改革的“成都路径”人勤春早,快马加鞭。在成都市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实施“创新引领行动”被放在了六大行动的首位,更明确了要用创新的基因全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改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这是成都深化全面创新改革的一个缩影。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如成都科学城这样高起点、大项目、国际范的创新要素集聚区在成都崛起,支撑着成都未来扛起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旗。充满活力的,还有另一个词汇:“安逸的蓉漂” 。 2015 年元月,成都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此后一年间,成都搭建了“菁蓉汇”“创交会”等平台,带动开展各类活动 1000 余场,吸引创客超过 3
2、0 万人次,在蓉创投机构超过 300 家,管理资本总额超过 800 亿元,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 24.9 万户,增长 33.7%,高出全国 19 个百分点。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在连续十余次站台“菁蓉汇”演讲造势使创新蔚然成风后,又悄然办起“蓉漂茶叙” ,请创客喝茶,现场解决创客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可以说,发力全面创新改革,展露国际舞台成都已站上新的起点。 中国新闻周刊:四川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据我们所知,成德绵是重点,核心在成都。成都全面创新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唐良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十三五”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实现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五年。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努力当好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担当的促进派,当好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的实干家,确保高质量完成中央交办的改革试验任务。 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系统工程。我们首先在思想认识层面,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核心动力,举全市之力系统谋划和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在具体推进和落实中,我们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确定了“一个目标、两个通道、三大主要抓手、四大战略、五
4、大保障”的思路: 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 “一个目标”:就是按照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部署,着眼国际格局和国家战略找准成都发展定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像成都这样的城市,必须汲取更多全球资源来丰富和提升自己。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创新型城市 2025 规划,希望将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量化为每一个具体指标,形成一个个具体的工作抓手。 “两个通道”:一是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尤其是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二是着力打通军民融合通道。重点是探索“军转民、民参军”机制,搭建军民兼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协同创
5、新平台,加快建设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园,推动形成多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三大主要抓手”:一是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试验田。二是加快建设成都科学城,着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区。三是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形成全社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气势,全方位激活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创新创业要素、强化创新创业保障。 “四大战略”:一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二是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全方位引进、培育、扶持和服务创新创业人才。三是实施金融支撑战略。四是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构建创新国际合作新机制。 “五大保障”:即抓好政策、组织、法治、服务和舆论保
6、障,营造世界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创业之城、圆梦之都” ,推动“成都创业、创业都成” 。 总之,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将围绕国家战略方向,细化实化各项制度安排,激发全社会创新力、创业力和创造力,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更多成都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你刚才提到成都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有三大主要抓手。这些抓手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唐良智:作为地方城市,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不仅要着眼国际格局、国家战略抓好系统谋划,更要结合本地实际形成一项一项工作抓手,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我们按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正在
7、编制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 ,认真落实国家赋予的“6+4”先行先试政策,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率先突破,努力形成一批可供复制借鉴的创新改革成果。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去年,我们在国家级天府新区最好的区域,规划建设了 73 平方公里的成都科学城。我们坚持“创新为魂、科技立城” ,努力聚集全球优秀创新人才、技术和企业到这块创新“高地”抱团发展。目前,包括中国电信天府云计算中心、清华能源互联网产业研究院、诺基亚全球研发中心等在内的一大批重大创新项目已落户。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里能够扛起“西部创新第一城”的大旗。 全面创新改革头绪多、任务重,
8、我们希望一上来就有气势,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新风尚。为此,我们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行动” ,搭建了“菁蓉汇” “创交会”等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了“菁蓉镇” 、菁蓉国际广场等各类众创空间,努力把更多青年大学生、科技人员、海归人才、企业连续创业者,加快转变成创业者和企业家。目前, “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已成为全市上下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寻求城市发展新动力的共同行动,全市已初步形成核心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覆盖的创新创业发展格局。 中国新闻周刊:成都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科教资源丰富。请问成都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是如何
9、推动科教资源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 唐良智:高校科研院所是创新资源的集中地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成都拥有 56 所高等院校,24 家国家级科研机构,142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科教资源的“富矿” 。在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如何把这些“富矿”挖掘出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尽管在蓉高校绝大部分不是市属高校,但我们强化“市域”服务理念,积极与在蓉高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着力增强城市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深入开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制定实施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蓉十条
10、”;积极打造环高校成果转化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化和产业化。同时,我们还建立首台(套)奖励和保险补偿机制,支持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去年,100 余位高校副教授以上教师带成果、带技术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1000 余项科技成果在蓉转化。 中国新闻周刊:近日,成都出台“史上最强人才鼓励政策” ,背后的战略思考是什么?在吸引人才方面,成都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有何优势?唐良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 前不久,我们出台了“成都人才新政十条” ,设立了 20 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个人和团队的综合资助最高金额分别可达 5000 万元和1
11、 亿元,对成功推荐优秀人才的中介组织及个人最高奖励 20 万元。同时,我们还在强化金融扶持、支持企业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成都是知名的宜居城市,自然环境优越,生活成本跟东部沿海城市相比有优势,对年轻人有天然的吸引力。成都更是一个宜业城市,不仅机遇多、机会多,而且在这里创新创业,事业上受扶持、法律上受保护、社会上受尊重、生活上受关怀,年轻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善于圆梦,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能够找到成就感、归宿感和荣誉感。正因如此,有媒体把外地到成都的创客称为“安逸的蓉漂” 。 中国新闻周刊:成都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唐良智:创新需要适宜的“气候”
12、和“土壤” 。我们通过激活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创新创业要素、强化创新创业保障,加快构筑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努力打造“创业之城、圆梦之都” ,推动“成都创业、创业都成” 。 我们打造了“菁蓉汇” “创交会”两大创新创业平台。 “菁蓉汇”平台将项目、资金、信息、人才、导师聚集起来,将“有智慧人的脑袋与有钱人的口袋”充分结合,实现了“知本”和“资本”的有效对接。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平台,着力汇集全球创新创业资源,促进全球创新创业经验交流、要素流动和成果交易,正逐渐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的年度盛会。 此外,我们还先后制定出台了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 7 大类 46 项政策,建立完善了知识产权创造激励、转化运用、维权保护等制度机制,积极探索试错、容错、纠错制度,营造创新友好的社会氛围,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良好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