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季晚粳高产形成特征及栽培分析摘 要:随着我国粮食需求量的日益增加,水稻作为口粮消费主体也表现出需求量逐年增长趋势。然而现行国内在双季晚粳稻栽培方面仍存在较多误区,使粳稻产量难以得到提高,究其原因在乎未正确认识双季晚粳稻高产形成的主要特征。对此,本文将对粳稻高产形成特征进行探析,并提出具体的栽培方式,以此实现晚粳稻优质、高产的目标。 关键词:双季晚粳;高产;形成特征;栽培 中图分类号: S51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21 前言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粳稻便以其品质优、产量高等优势取代以往的杂交籼稻。在此背景下,国内许多地区在粳稻
2、种植面积上都开始扩大,然而不同地区在粳稻种植方面所取得的产量也极为不同,其主要因关于晚粳稻栽培仍缺少较为完善的技术,容易造成晚粳稻产量不稳定且难以达到优质要求。因此,本文对双季晚粳形成特征与相关的培育技术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双季晚粳稻高产形成特征分析 1.1 双季晚粳生态生理特征 关于双季晚粳稻的生态生理特征,将其与籼稻进行对比,能够发现其在垩白度与精米率都较高,但外观品质较差。从其成分上看,晚粳稻含有的蛋白质成分以及直链淀粉成分相对较少,但由于其具有较长的胶粘度,所以在蒸煮后可得到品质较高的食味。若以生产力特征看,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对于晚籼与晚粳的生产力优势都进行对比,发现在同样生
3、产环境下,晚粳在产量上将超出晚籼 20%以上。同时,晚粳也具有较高的结实率且每穗粒数都较为显著。由此可见,双季晚粳稻具备的明显的生产力优势,且在全生育期上较长,一般生长过程中,其对于低温气候能够适应,自身强壮的根系可得以维持,抗倒伏能力较强,所以能够活熟到老1。 1.2 双季晚粳高产形成的主要特点 对于双季晚粳稻高产,许多种植晚粳稻的双季稻地区,通过晚粳穗粒数与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都可都达到高产的目标,同时配合千粒重、结实率的提高,更能达到超高产水平。这种超高产形成特征主要表现在:晚粳稻具有较高的群体起点,在够苗后能够以平缓的趋势增长,仅有少量的高峰苗存在;晚粳稻具有较多的穗数,且各穗都保持较
4、大的体型,但在千粒重、结实率方面与一般高产形成特征相近;超高产下的晚粳稻能够有效吸收氮素,且积累较多的氮素;晚粳稻在根系特征上表现为较强的根系活力与较高的根冠比。这些形成特征的实现关键在于晚粳稻栽培中是否应用相应的技术,确保在粳稻品种合理的情况下,育秧、壮秧、病虫害防治以及肥水管理都有效开展,这样才可达到晚粳稻超高产目标。1.3 不同栽培方法下粳稻产量形成特点 粳稻在不同栽培方式下产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对于手栽方式、机械方式对比,晚粳稻在选用机插或抛秧形式下减产幅度较大,晚粳稻不具备较长的全生育周期。但若选用手栽形式,其可保证晚粳稻生长中获取更多的温光资源,具有较高的光照时数。需注意的是不同
5、类型晚粳稻品种,在温光资源利用效果上极为不同,所以晚粳稻产量的多少关键在于栽培方式与品种的选择。通过近年来国内地区双季晚粳稻栽培现状看,与毯苗机插形式相比,利用有序点抛或手栽都可获取较高的产量。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有序点抛、手栽方式下,晚粳稻群体质量较高,无论从生长速率看,或其他群体抗倒伏能力以及根系活力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机插方式利用下,由于晚粳稻不具有较长的营养生长期,所以在全生育期上也较短。此外,双季晚粳稻的产量很大程度也受氮肥运筹所影响,可根据晚粳稻品种以及栽培方式进行计算2。 2 双季晚粳稻栽培技术研究 2.1 晚粳稻品种的合理选择 由于现行双季稻地区中的品种主要来源于单季稻
6、区,所以需考虑到种植制度不同下,应做好粳稻品种选择工作。例如,若种植制度许可且满足水稻有效生长季节的条件下,在品种选择过程中应以生育期长的品种为主,其目的在于可使温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群体生长量由此得到提高。同时,晚粳稻品种在选择过程中也可考虑选择大穗型品种,这种穗型的确定需以单位面积穗数为依据进行确定,若穗型过大,容易造成结实率过低,而较小的穗型无法与穗数协调。因此,可考虑选择 85%左右结实率、200300 穗粒数的品种。另外,品种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其是否具备较强的抗病害、抗倒伏等能力,可选择壁厚、茎基粗且株高较高的品种。 2.2 晚粳稻栽培方式的利用 在栽培方式选择上,常见的方式主要以手栽
7、、抛秧以及机插为主。通过比较发现,双季稻区为使更多温光资源被晚粳稻吸收,可采用手栽方式,尤其较多具有较高增产潜力的晚粳稻,手栽方式更为适用。但该种方式应用下很难保证提高生产效率,涉及的生产成本较高,而且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相脱离,所以不建议在双季稻区选用手栽方式。而在抛秧方式下,可对比毯苗机插可使晚粳稻生育期得到延长,光合物质会不断增加,而且群体质量都较高,能够达到稳产与高产的目标。以抛秧中的 2-连孔摆栽为例,其对于丘陵或山区等地较为适用,可使晚粳栽插效率得到提高。但这种方式下要求操作中弯腰曲背,相比有序点抛,不具备轻简化优势,所以对于大面积双季稻区,可选择有序点抛形式进行栽培。另外,在机插方
8、式下,国内许多地区逐渐将其作为主要栽培方式,原因在于其能够保证栽插分布均匀,吸收有序摆栽以及小苗机插等优势,尽管涉及到的设备成本较高,但对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较为适用。以钵苗机插为典型代表,其兼顾机械化、高产化以及轻简化等特点,为晚粳稻的栽培提供方向。除此之外,在品种与栽培方式合理选择的基础上,还需做好氮肥精确运筹工作,其对于稻米品质的提升以及高效生产都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3。 3 结论 双季晚粳稻作为当前重要的粮食之一,其能否达到优质与高产目标,直接影响国内水稻供求情况。实际栽培中,应正确认识双季晚粳稻的生理特征、高产形成特征,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栽培方式,建议在未来栽培中选择机插方式,其有利于高产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军. 双季晚粳高产形成特征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扬州大学,2013. 2张洪程,许轲,张军,李国业,董啸波,花劲,周培建,程飞虎,黄大山,陈忠平,陈国梁,方明珍,戴其根,霍中洋,魏海燕,高辉. 双季晚粳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生理特征J. 作物学报,2014(02): 283-300. 3庞博. 双季稻“早籼晚粳”栽培模式生育特性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