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国文化模因在中国国内的归化摘要 现实世界存在三个世界,作为文化复制因子的模因主要存在于第三世界。在文化的异国传播中,若宿主不能完全复制三个世界要素就会产生文化模因的归化。文章从服饰、饮食、建筑、出行、消费、节日、消遣、语言、宗教礼仪九个领域分析外国文化模因在韶城生活中的归化效应,并从物质、心理、政府策略、心智运作四个方面探究归化的原因。从模因视角研究外国文化归化有助于厘清外国文化在本国的生存形态,把握文化传播的本质。 关键词 外国文化;模因;归化;表征;复制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人类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以求发展的需求越趋迫切,而且这种交流日渐频
2、繁。交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交流,人们才能融入社会群体,才能接纳外界的文化信息,才能化解群体、个体间的各种矛盾营造和谐社会。可以说,交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之一。 提及交流,人们难免会想到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而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本族文化与异族文化间的沟通更是被提到议程上来。综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哪个角落不曾有过本地文化与外国文化间的冲突和消解?文化的冲突和消解是文化取得发展的必经过程,外国文化带来的意识形态、生活观念和言行规约都时刻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历程,在某种意义上,外国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 文化由信息组成,外国文化传人中国实则就是
3、信息的移植及变异,这种移植时常需跨越语言藩篱。剥离文化的外壳,这些外国信息表征(复制因子)能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什么影响?它们的存活时间有多长?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异?也许模因论能为这些问题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本文试以韶关市为例,探析外国文化模因在中国国内的变异及其成因。 二、理论综述 文化并非人类唯一的区别性特征,但它却是我们人类独特而迷人的一面。文化指的是社会上传播的信息整体,是社会中我们可以接触到的想法、概念和技能的整个范畴,是人类活动与思想的集合产物。具体地说,文化包括服饰、饮食、建筑、出行、消费、节日、消遣、语言、宗教礼仪等方方面面。 文化在社会中外化为可被感知的各种实体,当文化被人们学习
4、和掌握之后则内显为各种表征及其内容,人类的思维活动就是对表征及其内容的运作。表征将储存在人们心中的世界信息的某个片段表示或描述出来,而表征内容指的就是在表征形式里包含的各种信息。人们对他人或事物的模仿,并不是影像性的拷贝,而是在感知他人或事物之后,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表征及其内容,换言之,模仿实则是一种不精确的表征拷贝。 为此英国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 Richard Dawkins 提出了 meme 的概念。他指出 meme 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它源于希腊单词“mimeme”的词根,读音与“gene”接近,形态与“memory”相联,意义与法语 meme(同样的)有关。曾几
5、何时,模因既被看作是文化遗传单位或者模仿单位,也被视为大脑里的信息单位。Blackmore 则将两种观点综合,认为任何形式的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就是模因。Distin 给模因加以限制,认为模因应是信息的表征,而表征内容则是文化中的 DNA。人们就是通过模仿、复制、传播异体或异域的表征来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交融的,而表征的外化则体现为各种文化实体的冲突和融合。由此可见模因就是文化中的复制因子。 模因存活的形式包括单一和复合两种。依据复制和传播方式,模因又可分为义同形异的基因型和形同义异的表现型,前者是产生后者的内因,而后者则是模因的外化实体。从传播力度视角分析,模因则
6、可分为强势和弱势两类。模因能否被成功复制取决于三个因素: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的保真度,其复制过程经历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 Propper 将现实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为客观物质世界,第二世界为主观世界,第三世界为思想的客观内容世界。模因主要存在于第三世界中。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文化模因得到复制,而第一和第二世界没有被复制,则会产生文化模因的归化效应,如我们从书本中了解到西方牛扒的做法,并严格按照指引烹饪出牛扒,但我们一般不会到西方国家采购做牛扒的原料(牛肉和香料) ,而是就地取材。更有甚者,有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牛扒中加人中国的酱油,可见这样做出的牛扒不会百分百西洋化,而是掺
7、人了本地元素(原料和想法) ,这就是文化模因归化的例子。能完全拷贝三个世界的跨文化传播(即文化模因的异化传播)是极少的。 既然模因是文化中的复制因子,那么有文化冲突或融合的地方就势必存在模因模仿、复制和传播的现象。当今世界与世隔绝的角落鲜有所闻,中国也不例外。那么外国文化模因在中国经历了如何变异,其变异的原因是什么?下文将以韶关市为例探个究竟。 三、韶关市内外国文化模因的归化 纵观历史,韶关一直都为我国南北交通的要冲,历史上的大庚岭道和骑田岭道就是经由韶关的著名的南岭通道。其中大庚岭道成为江广交通要道,梅关更是成为联系长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枢纽。2000 多年来,韶关一直是广东境内三大内河港口(
8、包括广州、肇庆)之一,其中北江连接广州,浈江连接江西,武江连接湖南。而今京广铁路、武广高铁、赣韶铁路、京珠高速、广乐高速、赣韶高速、北江航道以及国道 323 线和 106 线都经由韶关,韶关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突显。交通枢纽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文化的汇聚,距南雄城以北九公里处的珠玑巷(逾百姓聚集、后裔无数)便是文化汇聚的历史见证。改革开放以后,外国文化被引介当地的现象俯拾皆是。一方面外国文化模因影响着韶关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这些原本纯种的模因在韶关文化环境中也发生了归化效应。 御寒蔽体是服装的基本表征,不管是龙袍、布衣,还是西装、牛仔服都隐含这一表征。但是“绅士风范(gentle) ”
9、并不是源于中式传统服装的表征,它源于西方,以其穿着方便、省料、美观等特征征服了中国国民,并逐渐衍生出了“正式”表征。因此韶关市内甚至国内的银行业职员、商场销售人员、企业高管、政府职员等,男性大多习惯穿西装、衬衣、皮鞋、戴领带以彰显绅士风范和正式规范的行业作风。在此基础上,女性也有了自己的职业套装。来源于西方的婚纱、牛仔服和比基尼,凭借纯洁、个性和性感等寓意也受到韶关市民的青睐。在打扮方面,源于西方的“金发” 、 “环饰(鼻环和舌环) ”“纹身”表征也受到韶关市民的模仿和复制。但是无论在服装还是打扮方面,源于西方的各种文化模因都没有纯净地生存在韶关文化中,而是出现了文化“混血儿” 。西装、衬衣、
10、婚纱、金发、环饰、纹身不再出现在白皮肤的人种身上,而是与黄色人种搭配成为一种新型的模因复合体。即便是制作西服的布料和生产首饰的材料一般也不是从西方进口的,而是国产的,以这样的原料生产的西化产品实则就是西方服饰文化模因的变异体。换言之,西方服饰文化模因在韶关本土产生了归化效应。 在饮食方面,韶关传统的快餐店一般都为敞开式格局,门店外面摆设数张台凳,餐饮现点现做。开放格局、廉价、便捷是传统快餐店的表征。但随着洋快餐的进驻,快餐店的表征变得多元化。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泰想里、瀛田日本料理、味千拉面和麦田日韩料理等餐厅具有封闭格局、便捷、舒适、干净、现代化、专业等表征。这些新表征的产生似乎是外
11、国餐饮店形象及运作上的表征在韶关市内的异化所导致的。然而在食谱上,他们却不约而同采用中国食料,如中国的白毛鸡、香料、东北大米等。甚至食谱也有了中国的元素,如肯德基推出米饭系列。此外,韶关家庭制作的食谱也日趋多元化,有些家庭喜欢烹饪西洋食品,如牛扒、炸鸡、意大利面条等,但烹饪方法总会或多或少发生变异,如不辣的牛扒、带甜味的炸鸡、伴有中国酱油的意大利面条等,因而它们产生了独特的味觉表征。这一切都在说明西洋食谱模因进入韶关后产生了归化。 建筑艺术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上世纪 80 年代,韶关处处是一两层高的房子整齐划一地排列,筑房材料一概是鹅卵石加黄泥或木板。改革开放后,韶关开始出现高楼,但楼高一
12、般不过十层。而今随着韶关房地产业的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建筑风格也焕然一新。楼高少则十几层多则三十层,而且楼体外墙或顶部都纷纷注入了欧洲元素,如欧浦御龙湾、碧桂园、恒大城、汇洋威尼斯、三江紫园等商品房小区都体现了欧式建筑风格,但它们的园林植被仍然是中式化的。可见历经 30 多年,韶关的建筑风格表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简陋、低矮的表征演化为多元、豪华、高耸及欧化的表征。但是这些新表征却伴生着中国式的园林表征:园中有园、趋于自然。更有甚者,多栋高耸的欧式建筑构成四合院的布局表征。概而括之,韶关的欧式建筑模因融人了中国传统建筑表征。 出行方式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据韶关日报统计,截止至 2011
13、年8 月,韶关汽车保有量突破 41 万辆,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 17.5辆。大多数韶关市民出行方式由原来的步行和骑自行车演变为开小车、打出租车和搭公交,出行表征由“费劲” “慢速”转变为“便捷” “舒适”“体面” 。这种转变产生的原因除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外,还部分受到西方“汽车上的国度”文化模因的影响。这种文化模因在韶关并未得到完全复制,毕竟韶关市民生活水平对此模因的表现型效应产生了诸多限制。 西方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基本表征就是提前消费和网购消费,这两种文化模因在韶得到了很好的模仿和复制,贷款购房、购车和网购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贷款的额度、借贷的手续以及网购的步骤与西方相异,所以西方的消费观
14、念和方式模因进入韶关(甚至中国)后并不是“纯种”的。 在节日庆贺方面,在韶年轻人往往将圣诞节与春节、西方情人节与元宵节双双并置于同等地位,万圣节也不时受到了追捧,西方节日受到热宠从满街的应节产品就可见一斑。但是年轻人迷恋西方节日有多大程度是基于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对西方习俗惯例的严格遵循?在我看来,西方节日只是给年轻人追赶潮流和寻欢作乐提供平台而已。因此西方节日模因传播入境后业已“形存实亡” 。 消遣方式也是值得提及的方面。上世纪 80 年代韶城人们将闲聊、听广播、看电视、观露天电影当作主要的消遣,而今韶城消遣方式可谓多姿多彩。源于日本的 KTV 和美国的酒吧在韶城多不胜数,小型的有金矿、星夜、
15、莱茵阁,大型的有宝乐迪、海金沙俱乐部等,然而人们在这些 KTV或酒吧中喝的是国内啤酒、唱的是中式歌曲,看的是中国人的表演。与其说西方的 KTV 和酒吧文化模因被移植韶城,不如说它们在韶城发生了变异。此外,年轻一代有更多的娱乐方式,如斯诺克、交谊舞、街舞、蹦极、滑板、攀岩、高尔夫等,由于国内宿主的身体结构和思维方式与国外宿主存在差异,这些文化模因必定不会一成不变地传人中国和韶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一面。韶城年轻人喜欢使用英语单词突显自己时髦的一面,他们要么依照英语发音寻找近音汉字取而代之,如巴士(bus) 、的士(taxi) 、保龄(bowling) ;要么在中文表达中穿插英文单词,如晚上 cal
16、l 你、book 一间标双。可见英文单词模因在韶城产生了归化。此外,英语在发音、句法和语义上也存在归化现象,如单词的结尾辅音省略不读、你 out 了、hold 住等。 西方宗教礼仪进入韶城后也发生了归化效应。韶城多处矗立巍峨的基督教堂,西方教堂文化模因吸引了一些韶城宿主,只是这些宿主不是白皮肤之人,而是地道的黄种人,教堂传教用语不是英语,而是中文,可以说教堂文化模因已被当地同化。与此同时,某些西洋礼仪模因进入韶城后也与当地文化发生了融合,如婚庆活动。现代的婚庆礼仪从服饰到程序都具有西方色彩,但它们却搭配着传统的韶城美食和酒水,因此现代婚庆礼仪模因已非“原汁原味”的西洋产物。 四、外国文化模因归
17、化的原因 (一)物质原因 生产力是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并决定生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内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物质环境的改变促使生产关系的变更,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没有物质条件作后盾,人们何以从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抽身出来追求文化的发展?可见物质文明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是韶城本地文化模因与外国先进文化模因对接的前提条件。 (二)心理原因 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对中国国民存在巨大的吸引,因而他们对源于西方的东西有着浓厚的向往之情,并将西方的文化生活模式当作是潮流和时髦的原型及高质物质生活的目标模式加以追捧,这是对西方物质文
18、明追求所产生的情感伴生现象。此外,韶城年轻一代有标新立异之心,他们追求个性,对韶城传统文化习以为常,但对外国文化却热情万分。这些都是外国文化模因能顺利进入韶城生活并产生归化的心理基础。 (三)政府策略 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国内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有了飞速的发展,并使中国国民对异域文化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文革时对资本主义文化的一概拒斥转变为现今的兼容并蓄、甚至热烈追捧。改革开放政策为国民营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国民敢于并理性追求自己向往的经济文化生活。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韶城倍受经济改革带来的恩惠,市民接触到的外国文化多不胜数、瞬息万变,中西文化交融现象令人目不暇接。因此改革开放为外国文化模因
19、的归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心智运作方式 概念整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思维运作模式,人类时刻都在进行心智中的整合。当外国文化模因传人韶城,人们就会自发地因时、因地将之整合到当地的文化模因之中。两类文化模因整合产生的新创结构实则是外国文化模因的变异体,是外国文化模因归化的最终归宿。可见心智的基本运作方式是外国文化模因归化的内驱力。 五、结语 外国文化模因传至中国对国民产生了众多影响,但模因自身也产生了归化效应。从模因视角探究文化归化能使受众看清文化表征及宿主的转变,了解外国文化在中国国内的生存形态,并为文化传播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方法,有助于理解文化传播的本质,并为跨文化研究带来新的启示。本文以韶城为例,分析了外国服饰、饮食、建筑风格、出行方式、消费方式、节日、消遣方式、语言、宗教礼仪模因在传人当地后发生的归化效应,并从物质、心理、政府策略和心智运作方式四个方面解释了外国文化模因归化的原因。文化具有宽广的外延,以上九个方面的研究也许不能涵盖文化的方方面面,敬请方家斧正。但本文能起抛砖引玉之效,能吸引更多学者着手文化模因研究,以取得更广阔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