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的燃情岁月.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22075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家宝的燃情岁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温家宝的燃情岁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温家宝的燃情岁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温家宝的燃情岁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温家宝的燃情岁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温家宝的燃情岁月1974 年 7 月。温家宝在甘肃肃南县红山林场编写1:20 万祁连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时留影(地质出版社供国) 编者按: “我的孩子将来读到这些记载,会知道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处理同党和人民的关系的。 ”在 1979 年 1 月 15 日的日记中,温家宝这样写道。 近日,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温家宝地质笔记在全国发行。书中,前总理温家宝从现存 1968 至 1985 年自己在地质系统工作期间的 45 本、400 多万字工作学习笔记里,摘选收入了笔记 160 余篇、手迹影印件 632幅,照片 50 余幅,并撰写回忆文章 24 篇。该书所收笔记、回忆文章及照片均为首次公开发表。

2、 “做笔记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无论是野外工作、调查研究、参加各种会议,以至读书思考,我都要作详细记录,或写发言提纲、心得体会。有时是边记边想、边提出问题、边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写出自己的观点。 ”温家宝写道。 温家宝地质笔记责任编辑、编辑组负责人对媒体表示,2014 年3 月,为表达对地质工作和昔日同事的怀念之情,退休后的温家宝整理了自己当年的笔记交由地质出版社编辑出版。 据介绍,在编辑该书过程中,无论是大纲的拟定、框架的确立、笔记内容的精简取舍,还是版式和封面设计,温家宝本人都全程给予了具体的指导。他曾 15 次以书面形式提出修改意见,多次与编辑组面谈编辑方法,先后 7 次审阅书稿的草稿,5

3、 次审阅样书,包括书籍用纸颜色这样的细节都曾给出建议。 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质专业内容,温家宝专门在每一部分前撰写了“引言” ,对笔记的内容及相关背景进行解读。 读者也得以从这些文字中,管窥青年温家宝的日常生活、所思所想。地质队来了个研究生 1968 年初,结束了在北京地质学院 8 年的学习生活,春节回天津向父母告别后,26 岁的温家宝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挤上了从北京驶往兰州的列车。随身行李非常简单:一个装衣物的帆布箱、一套用儿时曾用过的油布捆绑的被褥、两个装满书籍的小木箱。 他此行的目的,是前往甘肃省地质局报到。 1979 年 6 月。时任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区测队(原区测二队)副队长、党委

4、常委的温家宝(左二) ,与其他党委委员合影(地质出版社供国) 两天两夜后,他到达兰州,随即被分配到地处酒泉的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下简称区测二队) 。于是,从兰州到酒泉 700 多公里,温家宝又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 区测二队近四百名职工,大部分为东北人和西北人。大、中专毕业的技术人员占到一半以上,其余的为机关干部和司机、管理员等后勤人员。 温家宝到队报到的时候,全队正“停产闹革命” ,没有出队(即没有出野外工作) 。探亲的职工也都归队了,几百号人集中在队部,显得有些拥挤。温家宝回忆,队部是一个不大的院落,全是土坯垒起来的简易平房。东、中、西各有五排房子,每排有八间,其间为走道。前院是车库,还有一

5、个简易的篮球场,后面是仓库。 新分配来的大学生都没有下分队,集中在队部烧锅炉、参加科室学习。温家宝被安排到后勤科学习和烧水。一个能容两吨多水的锅炉,十个人轮流值班,烧开水供队部人员使用。早起生火,晚上封火。拉煤、倒煤灰,他总是弄得满脸黑污、浑身煤灰。 1968 年冬天,温家宝被分排到酒泉县丰乐公社(今丰乐乡)二坝大队劳动锻炼。他和一名技术人员住在队里一位老饲养员家,三人睡在一个炕上。 距二坝大队东南 8 公里外的台子沟是丰乐公社重要的水利工程,承担着 2.8 万亩农田灌溉和 5000 多人的生活用水。温家宝的任务就是挖建台子沟水利干渠。 每天天不亮,他和社员一起起床,吃些面汤或苞谷面糊糊,再揣

6、上两个干馍,步行到工地。 “那时,我年轻,能吃苦。在一人多深的沟里,一锹一锹地将土甩上沟边;几十斤重的大石块背在后背,连走带跑几十米都不感到累。手上磨出了泡,背上磨破了皮。午饭,常常就着开水吃凉馍。 ”温家宝在书中回忆, “就是这样,干了三个多月。 ” 1969 年年初,温家宝被分配到区测二队五分队,开始了作为一个地质队员的野外地质考察工作。 “五分队下设两个大组:地质组,负责填绘地质图,编写地质报告;矿产组,负责填绘矿产图,编写矿产报告。每个大组又设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三人组成。组长负责定点、填图、记录,一个组员协助观察,并量产状、打标本、采集样品,另一个组员携带一起,作放射性测量。 ”温家

7、宝回忆, “我仅当了一年组员后,就担任了小组长,以后就做大组长,负责矿产工作。 ” 在祁连山睡地铺、捡牛粪 进山时虽值四五月份,但在海拔 4000 米以上的祁连山地区,天气还是非常寒冷。早晚都有冰冻,有时还下大雪。山区河流覆盖的厚厚冰雪刚刚融化,夜间又常结上一层薄冰。温家宝和同事们需要穿上皮衣,戴上皮帽,夜间钻进鸭绒被套。 祁连山里的工作生活,不仅仅是艰苦二字。 “我经常背着装满石头样品的地质包,一步一步向高山攀登,累了就靠着山崖歇一会儿,然后继续往前走。我从不敢坐下,生怕再也起不来。 ”温家宝写道。 一次,温家宝骑着牦牛过疏勒河。河流湍急,行至河中间,牦牛也站不稳,而且水愈来愈深。他死死地抱

8、住牦牛,随它漂游过河,下半身都湿透了。温家宝在书中回忆,曾经有位水性很好的河南籍地质队员过疏勒河时,因洪水暴发,人和骆驼一起被洪水冲走,尸体始终没有找到。1960 年,温家宝在北京地质学院周口店基地实习时留影(地质出版设供国) 1970 年 6 月的一天,温家宝和同事遭遇了山洪。山上冲下的大石头在洪水中轰隆隆滚动,山坡的泥石流不断滑下。小组就住在阶地上,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温家宝招呼同事先搬资料,后搬行李,再拆帐篷,迅速转移。那一夜,大雨滂沱,洪水连续上涨,他们竟然搬了三次家。第二天雨过天晴,沟谷被冲得变了形,堆满了被洪水冲下来的巨石,还有死去的骆驼。 由于区测工作的特点,地质组、矿产组要经常异

9、地搬家。每次搬家,温家宝都是天不亮就起来,把行李整好;然后和同事一起整理炊具、拆帐篷、打驮子。 打驮子是件苦事,先要把牦牛双腿绑好,让它跪下,再将行李、资料箱、帐篷、粮食、蔬菜等码在驮子上捆牢。牦牛性野,常狂暴地满山乱跑,直到把驮子上的东西都甩下来,甚至弄得皮开肉绽。遇到这种情形,他们又得拾东西,又得找牦牛。 到新的驻地时,常常天快黑了。温家宝和同事要赶紧选择有水源和安全的地方卸驮子、搭帐篷,先把厨房整好,捡些干树枝或牛粪,烧火做饭。然后,才能整理自己的事情。 在 1970 年 5 月 18 日的日记里,温家宝写道: 昨天出发,夜宿张掖,今天到达祁连。 虽然已是初夏,但在翻越 4300 米的俄

10、博大坂时还是非常冷的。我们又穿上了皮衣,戴上了皮帽。山区河流的巨厚冰雪才刚刚融化。 现在,同事们都在打扑克,我不愿在那上面多费时间。我想,只有把别人玩耍的时间,都用于工作和学习,才能弥补我资质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大家刚刚一起搭了个锅灶,又摘洗了青菜。在野外,一切都要自己动手。从采买到做饭、搭帐篷,都要大家一齐劳动。 几天之后,5 月 27 日的日记中,他又写道: 在蛇眼沟安了基站。基站附近没水,在距基站一里多的地方有两个积水坑。于是,我们就用肩挑水。同时,在近处挖坑储水。基站附近没有柴烧,我们就在一个晚间,捡了 200 多斤牛粪,解决了烧柴问题。

11、 次日的日记,他提到“近两天,由于劳累过度,特别是几次到一里外的地方挑水,肺部有些不适,痰显著增多、加浓,身体常感疲乏。我疑惑肺病又犯了” 。但勉励自己, “我要以坚韧、顽强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只要一天不倒,一息尚存,就要为人民工作一天。 ” 在 1970 年 7 月 26 日的日记中,他还提到:近来,常跑远路线,几乎每天都要上到 4500 米以上,经常熬 4700 米、4800 米。累一下,睡一夜就好。吃得很多,一天可吃一斤四两,甚至到一斤八两。 立秋后,祁连山开始下雪,温家宝和同事转移到北山高台幅、平川幅继续地质勘测。 虽然海拔降到 1500 米左右,但是这里地处戈壁沙漠,工作依然艰苦。

12、那里泉水多为苦水、咸水、臭水,饮用后容易引起腹痛。粮、菜、水都靠外运。风沙多,每顿饭,饭盒底总有不少沙子。没有路,运输以骆驼为主。 温家宝在书中回忆,在平川幅榆树沟站工作时的那个国庆节,分队唯一的一台解放牌汽车到酒泉队部拉给养,七天过去了还没有回来。分队没有电话也没有电台,30 多人面临断粮。距离最近的居民点是临泽县板桥公社,也有 50 多公里远,而且道路是起伏的花岗岩路和一步一陷的沙窝子路。那一次,为了找粮、找车,他和同事马海山走了一天一夜。 汽车在沙漠里行走是困难的,常陷进沙堆而抛锚。他们的车上总是带几块长木板。每过沙地时,就将木板铺于轮下,车轮在木板上行走。走完木板后,再将轧过的木板取出

13、来铺在轮下,一段一段交替着往前挪行。 一生的遗憾 地质队的工作虽然艰辛,但温家宝在工作之余,还是按自己订的学习计划读书。 1974 年 4 月 28 日的日记中,他写道: 野外的星期天,大抵是要睡懒觉的。昨晚,八个人分两桌打扑克,直到 12 点钟,惟我在烛光下孤坐,重新看了几篇鲁迅的散文,也到那时才睡。 1974 年 5 月 1 日,温家宝又在工作日记中写道: 今天是劳动节,照例休息。准备节日晚餐,忙了一天。下午 6 时许,晚餐结束。有的躺下休息,有的下象棋、打扑克。我和往日一样,总是看书。手头上的书不够,就反复读几遍。鲁迅的呐喊已经读三、四遍了。有时为增进记忆,就抄书。昨晚和今早,看了恩格斯

14、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 在温家宝地质笔记中,他说自己出身教师世家,从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阅读历史和文学作品,曾多次通读过中国通史简编以及史记 、 汉书 、 资治通鉴等史籍。他称自己特别关注历史上“盛世”成因的探讨、研究;也重视研究先秦的思想家。 “读唐代史官吴兢的贞观政要 ,我对其中爱之如一的施政理念作了一些更深的思考。若如一 ,这样算允公 、才平等 、才可能大同 ,人们才能共同富裕,社会才能进步。 ” 1960 年 9 月,温家宝迈入北京地质学院校门时,随身带着父亲读过的一本书李四光著的中国地质学 。 “父亲读这本书非常认真,在书上画满了红线,在书中空白处写有心得体会。进校后,我接

15、着读它,在上面又圈圈点点,作了许多新标记。 ” 从入校第一天起,温家宝就做好了长期吃苦的思想准备。然而,困难来得比预想的要早。入学仅几个月,他便患上了浸润性肺结核当时,肺结核是一种可怕的病。但温家宝认为, “人要垮,首先精神先垮。只要精神不垮,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摧毁我的意志和身体” 。因此,他坚持锻炼身体,更加努力自学。第一学期结束时,温家宝参加考试的几门课程,包括没有上完的结晶学都获得了优秀。 半年后,医生允许他每天学习 4 小时,以后又增加为 8 小时。但温家宝不把自己当成病人,坚持跑步、打球,不仅全天上课,而且早起晚睡。班上的同学都忘记了他还是个病人直到大学临毕业时,他才摘掉肺结核的“帽

16、子” 。大学五年全部考试课程(除一门外) 、所有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都获得了优秀。 温家宝地质笔记中,他说在学校学习期间,自己阅读了大量政治、历史和哲学书籍,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著作,也读林肯、华盛顿、丘吉尔、甘地的书;读孔孟老庄、商鞅、王安石、范仲淹的论述,也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歌德、亚当?斯密的名著。“我不仅读书而且记笔记。我经常把名人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常看常思,常看常新,激励自己,下决心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温家宝写道。 1969 年至 1974 年,在祁连山的崇山峻岭中从事野外工作期间,书籍伴温家宝度过了寂寞的时光,给他许多精神的抚慰。在地

17、质队,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个冬季自学一门学科,包括物理、化学、历史、文学、外语。 此外,他买了许多书,有专业书,也有文史哲类的书,甚至带着英语课本。每到祁连山或北山出野外,他都要带上几本。 在甘肃省地质局工作时,温家宝还曾结合自己读的历史书籍,给全局干部职工讲了一堂近代史讲座,讲鸦片战争的由来与意义、讲他崇拜的林则徐, “很受大家的欢迎” 。 温家宝在中学、大学时学的是俄语。在地质部门工作时,有不少俄文地质资料,他能够读懂,并可加以利用。上大学时,他很想学习英语并想跟古生物专业班上英语课,但在上第一堂课时就被老师发现赶了出来。 到了兰州工作后,他学英语的兴趣不减。就在 1980 年夏天

18、报了职工业余英语学习班,一个近 40 岁的人,与一群年轻人一起学习,每周三个晚上上课,每学期学费 8 元。 温家宝的英语发音不准,常混有俄语的口音。有一次,老师让他站起来朗读课文,因发音不标准,还被老师在课堂上调侃。即使这样,温家宝还想一直坚持学下去。但只学了两个学期,因调到北京工作而停止了。至今,他仍为未能完全掌握英语而深感遗憾。 进京“做官” ,根本没有想到 1976 年 10 月,粉碎“四人帮” , “文革”结束。温家宝个人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 中共中央提出实行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后,他开始走上基层领导岗位。1978 年 12 月,温家宝被甘肃省地质局任命为地质力

19、学区测队(原区测二队)副队长、党委常委,分工主持地质力学队的生产工作。 温家宝常告诫自己, “要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绝不做那种不学无术的领导者,也不做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而要做一个有学识、有头脑、有远见、有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因此,从担任领导工作的那一天起,他便下决心“认真钻研科学技术,尽快熟悉地质工作的组织管理,不敢有丝毫放松” 。 他在基层的每一点进步,都受到时任局长马万里和局党组其他老同志的关注。马万里局长和沙仑副局长还两次到酒泉对温家宝进行考察。1979 年 9 月 21 日,经甘肃省地质局党组决定、甘肃省委批准,他调任甘肃省地质局地矿处副处长,主持全处工作。 3 个月后,温家宝离开酒泉,赴兰州到省地质局报到,结束了 12 年的野外地质工作和生活。 不过,1980 年 3 月 16 日的日记里,他却写道: 我是去年十二月十七日独身一人到兰州的,任职是省委七九年九月份批的。三个月来外出开会几乎占了一多半的时间,其余主要是处理日常处务工作,根本没有什么起色,每日或参加一些会议,或批阅些文件,或坐在那里东翻翻、西看看,日子就这样从身边过去了。到了晚间,人们匆匆回家过那小康生活,而我常独自一人黯然呆坐。学习无一定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