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62377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5 年修订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

2、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3、 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 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毛泽东同志说: “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

4、思想合乎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 (我们建国 50 多年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 (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 认识

5、规律和利用规律。 (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

6、克思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我们在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时,要坚持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考、正确的方法,了解事物的要素系统,把握事物的联系发展,辩证地看问题,避免认识中的片面性、绝对化。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

7、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科学发展 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回答了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 “ 为什么发展 ” 、 “ 为谁发展 ” 、 “ 靠谁发展 ” 和 “ 怎样发展 ” 等一系 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 展手段等。 ( 2)发展观 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四、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

8、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 (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 2)矛盾具有普遍性,

9、只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现阶段,我国及世界普遍存在这一矛盾,我国面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体现了我国政府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积极 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金融危机这一矛盾。 ( 3)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这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危机与过去的金融危机不同,与其他国家面对的金融危机不同,所以我国政府根据我国金融危机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适合我国解决金融危机的政策。 ( 4)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政府作

10、出这一政策既看到了金融危机的普遍性又看到了金融危机的特殊性,作出的政策及适合我 国国情,又可疑缓解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危机,作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五、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 ,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另外,唯物辩证法关于

1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如果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 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 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2、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总之,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按辩证法办事”,就能达于应事而变,顺势而为,就能做到运筹帷幄,高瞻远瞩。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 “实践第一 “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也是区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一切认识论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把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 ,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它使认识论第一次成为真正

13、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 ,尊重实践 ,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 ,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规律 ,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 ,才能有力克服主观主义 ,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因此 ,扎实开展 “ 走转改 ” 活动 ,着重点是 “ 实 ” 字 ,要根植于实 践 ,重在联系 实际、贵在取得实效 ,更关键的是它本身就是一个求真务实的重要实践。 二、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1、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

14、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 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2、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最主要的就是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始终在向前发展,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前进而发展,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思

15、想解放和理论创新能对制度创新、文化科技创新、经济领域创新提供能动的反作用,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工作。 3、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品质是与时俱进,不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是要 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点,发展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有力地证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然后又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

16、正确认识,是客 观真理,也就是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的正确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可思主义是 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要反对否定马可思主义的错误倾向。这种观点怀疑和否定马可思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因此,也就是怀疑和否定其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马克思主义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说明,马克思义主同时也是相对真理 三、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

17、区别: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联系: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

18、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意义: 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 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19、。 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树立社 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

20、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 2、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是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思想。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界之

21、间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 二、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 的矛盾。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 做到 “ 有所为有所不为 ” 。 答:(一)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

22、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三)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 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23、。 三、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 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 用。 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

2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 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四、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 答:(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

25、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 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蒂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二)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 (三)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

26、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 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新 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自觉地担负

27、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六、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 .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 ,唯物史观还包括社会构成和社会发展规律等: “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群众史观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的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为绝大多数人谋 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 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唯物史观包括群众史观 . 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推动

28、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 ,领导群众夺取胜利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 ,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 ,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 ,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 位和作用问题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 ,从而指出 .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 ,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依靠群众 ,就是为 最广大的人民服务 ,归根结底 ,但不完全等于唯物史观

29、,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 资本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即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货币财富和生产资料,多数人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这两个条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原 始积累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 ( 1)雇佣工人的形成过程。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促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迫使他们屈服于资本统治,成为雇佣工人。最典型的是英国的 “ 圈地运动 ” (2)资本的形成过程。新兴的资

30、产阶级和新的封建贵族为了筹集更多的资本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采取了强制和暴力手段:采取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包含关税制度等,对国内劳动人民进行大肆搜括;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商业战争。 资本原始积累始的血腥史充分证实: “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 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 。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 商品必须既具有使用价值,又要具备价值,两者不可分割是商品特有的两个要素,但商品的这两个要素既统一又对立。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如果一个物品没有使用

31、价值,无人购买,不能交换,也不会具有价值。比如说以前的一分两分的纸币,它耗费了人类劳动,具有价值,但是由于过期了,不能流通了,而且,由于年代较近,又 没有收藏的意义,就属于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 一个物品如果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它就不是商品 。比如说自然资源,它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它在没有被开发时,它是没有价值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买方和卖方。 生产者如果自己实现了使用价值,如果他不拿去交换,就得不到其价值;如果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只能放弃其使用价值。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要的不是

32、使用价值,而是价值;而对其购买者来说,要想得 到使用价值,就必须付出该商品的价值。简单说,就是你不能想吃苹果,又不付钱,你不能两者都占有,你只能要么选择苹果,付钱;要么不付钱,不吃苹果。 劳动二重性 (一)劳动二重性指的是 具体劳动 和 抽象劳动。 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 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而这种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有质的差别,不同质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质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的不同 需要。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使用价值的多

33、样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一切劳 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使用和耗费,如果我们撇开人类劳动力耗费的特定性质和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那么,人类的劳动活动剩下的就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纯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人的大脑、肌肉、神经、手等的体力与脑力方面的生产性耗费。这就是撇开了具体形态的抽象劳动,是没有任何质的区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 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4、是有差别有 矛盾的 首先,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来考察的;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的脑力和体力支出来考察的。其次,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而生产各种商品的抽象劳动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再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 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定义。 私人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社会劳动是 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成为社会总

35、劳动一部分,这样,他的劳动就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同时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私人所有,于是劳动就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 (二)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是统一的,同时也是对立的。其矛盾性表现在:作为私人劳动,一切生产活动都属于生产者个人的私事,但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是它的社会性,他的私人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

36、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 。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马克思对此作过如下概括: “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 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 所以,劳动二重性矛盾决定商品二因素矛盾 举例说明 :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就要进行一定形式的劳动。使用价值的不同属性,决定了劳动的特殊形式。如生产上衣需要裁缝的劳动,裁缝利用尺子、剪刀等缝纫工具,对布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上衣。这种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加工对象、生产手段、操作方式、生产结果等来区分的。这种具有不同性

37、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它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永久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但是,具体劳动的种类和操作方式,都随着生产力和生产专业化、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变化。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这种撇开了具体劳动特殊性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它体现着人和社会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 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

38、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然而,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 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就形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劳动二重性又决定商品二因素,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源于商品生产的社会条件。商品生产的出现,是因为具备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样两个条

39、件。于是产生了具有个人性质的 个人劳动和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双重性质。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它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这时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各种具体劳动由于不同性质而无法进行量的比较并确定交换的比例,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抛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单纯进行一般人类劳动耗费的比较,这就只能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即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总结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具体劳动和

40、抽象劳动的矛盾又决定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所以,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答 :商品的价值量就 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衡量的,因而商品价值的大小也就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这是因为: 第一,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如果由各个商品生产

41、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不利于交换的进行。第二,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利于技术进步。如果那些生产技术差、生产工具落后 、工作懒惰、劳动熟练程度低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因为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长,所生产的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大,而且消耗的劳动时间越长,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而那些生产技术好、生产工具先进、工作勤勉、劳动熟练程度高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因为消牦的个别劳动时间短,所生产的每件商品的价值反而小,那么,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在鼓励落后,显然是极不合理的,商品的价值不可能这样来决定。 所以,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42、,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价值量和市场的劳动生产率成 反比 ,生产率高了 ,产品多了 ,这样商品供大于求 ,导致商品价格降低 ;生产率低了 ,产品少了 ,商品供不应求 ,商品价格上升 . 商品价值量和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当个人的生产率大于市场的生产率时 ,你所供应的商品多了 ,但商品价格没变 ,所以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了 四、有人认为 ,在信息社会里 ,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 ,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 .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价值的增长,归根结底是劳动带来。知识发挥作用,始终通过劳动,没有劳动,知识毫无用处,知

43、识不通过劳动,也无法衡量其价值,价值就会变成一个主观的东西,没有客观基础,世界上一切财富都是劳动成果,劳动不但创造了人,而且创造了财富,只有劳动多少,才能衡量财富价值大小。知识正确不正确也要靠劳动来验证,经不起劳动检验不能称为知识,劳动不但决定知识真假,还决定知识价值大小。所以,所谓应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是十分错误的,也是荒谬的,是唯心主义的。 五、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特殊性和一 般性是什么?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一观点是马列经典作者提出的观点。它的意思是说,资本是投入生产经营领域或资本运作领域,能够从劳动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外在形式可以是资金和

44、非货币资产。 资本的一般性是价值增值、无限循环运动和周转 ,资本的特殊性是资本家所特别占有的。其本质是榨取剩余价值。 资本的特殊性正是体现在它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一般性是指资本它本身也是价值,具有一般价值的基本属性。 “资本一般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 这种资本所共有的规定,即是每一种资本或任何一种资本都具有带来剩余价值的功能。任何社会生产都必然存在剩余劳动,没有了剩余劳动,社会就不会继续存在和发展。马克思认为: “ 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 ” 因此,资本具有两重性质,即特殊性与一般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依然是剥削制度,价值的唯

45、一源泉是劳动,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而资本家要想获得剩余价值就必须先投入资本购买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就像是资本带来了剩余价值。其实剩余价值产生的道理很简单,资本家用较少的资本购买了劳 动力,让劳动力提供超过资本家投入资本的价值,这样就能产生出剩余价值,也就是最简单的产出大于投入。表象上说是资本带来了剩余价值,实际上是劳动创造了包括剩余价值的价值。 六、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循环,其不同职能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 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为了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不能经过一次循环之后终止自己的运动,而必须把这种循环运动不停顿地进行下去。 因此,产业资本

46、循环就是一个无止境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它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 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进行循环运动,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要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就必须使产业资本满足两个条件: 1、空间上并存性; 2、时间上继起性。 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 的增值,并回到原 来出发点 的全过程。 这一过程可 用公式表 示为: Pm G-WPW -GA 七、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经济危机 ,又称 “ 经 济恐慌 ”.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 乱 .生产相对过剩是这种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 .就生活资料来说 ,是相对 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 .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 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在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