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思想政治理论.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24241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思想政治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01思想政治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01思想政治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01思想政治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01思想政治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01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世界的物质性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

2、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规律及其客观性。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

3、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与“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三)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认识与实践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与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

4、论的主要内容。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3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自由与必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5、(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国家的起源和实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

6、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

7、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资本有机构

8、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资本周转及其速度。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及其尖锐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六)资本主义发展及趋势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本质及垄断组织。垄断与

9、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作用。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2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1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第一国际和巴黎

10、公社。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苏联模式的形成、特征及作用。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20 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及发展的曲折性。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最终目标和国家形式。社会主义民主。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3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理想及

11、其最终实现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意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得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3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4.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额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3、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14、的经验教训。(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六)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1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三步走 ”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七)社

15、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3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6、。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体制。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九)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 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1.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C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C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工人、农

18、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4.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文化水平

19、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C3.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设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二)对国

20、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2洋务运动的兴衰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辛亥革命的失败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对中国的

21、影响。五四运动爆发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意义。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红军长征的胜利。(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

22、族的深重灾难。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全国性抗战的开始。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延安整风运动。中共七大。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七)为新中国而奋斗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

23、进行自卫战争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第三条道路的幻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八)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24、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大跃进 ”及其纠正。 “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严重的曲折和深刻的教训。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

25、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

26、跨世纪发展战略。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共十七大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5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共十八大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的战略布局。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重大实践的展开。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

27、目标。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C1.适应人生新阶段确立成才目标C2.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思想道德与法律。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C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1.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2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二)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1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重精神是中华

28、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与人生观。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人生矛盾。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四)学习道德

29、传承加强道德实践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2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3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着眼“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五)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1.社会公德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2.职业道德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3.家庭美德恋爱、婚姻家庭中

30、的道德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弘扬家庭美德。C4.个人品德个人品德及其作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追求崇高道德境界。(六)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1.法律的概念及发展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的本质和特征。法律的演进与发展。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3.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C5.建设中国特色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七)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31、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2.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方式的含义和特征。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C3.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八)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2.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政治权利与义务。人身权利与义务。财产权利与义务。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3.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依法行使权利。依法救济权利。尊重他人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形势与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年度间(2015 年 1 月 2015 年 12 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局势与热点问题。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