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探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26358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校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高校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高校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高校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高校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高校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探析摘 要本文对地矿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探讨了目前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国际化程度不够,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等问题,并作了相关分析,为更好地推进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矿专业;课程体系;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D9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255-02 地矿类人才培养关系着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未来,更关系着国家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地矿类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要充分重视地矿类人才培养,以便为地矿类能源经济提供强

2、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面对地矿能源经济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面对我国地矿类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形势,下决心推动地矿类专业课程改革,为我国地矿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创新,这是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对现有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改革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对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地矿高校的课程改革受制于地矿高校的培养目标,可以说,正是高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改革的走向和未来发展,我们这里所说的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种专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是开展各项学校教育工作的

3、前提,也是制定课程和课程标准的首要环节。 ”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也是高校制定各项教学计划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培养目标制约着师资队伍、课程计划、教学思想、硬件设施、教学组织安排等一切内容,是高等学校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培养目标一旦确定就成为了人才培养各种计划的前提,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的规定性,也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要求,因此,高校的无论各项改革都必须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和准确的教学计划。 一、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内部结构不够规范与合理 现有的高校课程结构体系由于沿用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结构,这种以学科为中心

4、的课程结构体系坚持的是按照学科内部的分类来设置课程,这种课程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的内在结构,较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也就是说,这种课程结构仍然是精英式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反应,远远不能满足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精英式教育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不同的高校应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模式,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各种不同需要。精英式教育的课程模式实质上是一种金字塔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把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呈现出层层提升、层层递进的关系,这种课程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有利于学生将来继续深造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是研

5、究型大学主要采用的课程设置模式。在金字塔式的课程模式之外,现在最为大家所接受的就是平台式课程模式和模块化课程模式,这两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适应大众化教育的需要,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大类基础课程单独设置,这有利于学校采用大规模班级授课,也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无论是金字塔式的课程模式或者是平台化的课程模式及模块化的课程模式,都必须要求各个专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单纯采用一种或者集中课程设置都不会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因此,就需要各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现有的简单化的一刀切的课程设置模式不利于教育的深入进行。 (2)地矿类专业课

6、程体系过于学科化,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由于我国地矿能源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比重,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增大,地矿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借鉴前苏联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注重专门人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才的宽厚基础,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某一领域非常精通,但是知识面狭窄,通用性不强,并且过分重视理论课程教育,忽视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缺乏。过分重视系统理论的传授,致力于学生系统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知识事业等方面的教育不够,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尤其是

7、地矿类人才的培养。从国外和我国未来的课程改革趋势来看,加强课程的综合化、强调宽厚基础、强化实践环节教育和中是跨学科课程的建设都是未来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因此,适应未来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地矿类课程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尤其是是地矿类课程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更应该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着力培养地矿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国际化程度不够、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各国的经济和社会逐步融为一体,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要求,大学在培养人才上也十分强调人才国际化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外交往越来越多,又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能源经

8、济更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地矿能源人才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商贸相关法规的知识等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还不能普遍适应这种需要。 从地矿类专业培养目标来看,国内相关大学的培养目标都大同小异,综观地矿类大学地矿类专业学生的基本规格和素质要求,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趋于一致,都是培养在地矿行业就业的高级人才,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是一流大学或者是省属大学,都把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上,其培养目标基本趋向一致,同时,在国际化的问题上,几乎没有一所高校探讨国际化的问题,这也显示出,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不太重视学生的

9、国际化视野。这不仅是地矿类高校的普遍问题,也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课程体系的内容来看,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对于人文素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不仅人文素质课程开课数量不足,而且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学生多数把人文素质课程作为学分课程看待,而不是素质拓展课程,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对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地矿类课程的宽度和深度,也影响了培养的人才普遍人文素质不强的现实。 从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采用普遍不多,教师仍然延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普遍存在着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局面,在授课内容上,不注意新思想新观点

10、的采用,一本教材用多年的现象屡见不鲜,最新的科技成果并没有完全反映到教材中和课程上,学生接受的知识理论普遍存在落后于现实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实践环节,许多新技术普遍在企业采用,而在课堂上,老师仍然沿用过去的技术设备和技术参数,这些都反映出,课程内容的改革仍然面临的阻力很大。 (4)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高校的办学仍然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管,这样的结果就是各个高校办学特色普遍雷同,这种雷同不仅反映在办学目标上,也反映在课程体系上和课程目标上。尤其是地矿类高校,办学目标也存在雷同现象,由于强调培养学生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的通用性,许多高校

11、往往走向了极端,直接的结果就是办学的目标和课程的目标存在着雷同。我们所讲的厚基础,是指学生的专业和人文基础要扎牢,而不是强调所有的课程和知识基础都一样,而是要求各个高校要结合自己面对的行业领域和技术特色,不断凝练自己的课程体系和办学目标,做到在通识基础上的特色化,做到面对行业领域的特色化和专业化,而不是要求各个高校都做到课程体系一样,这实际上又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反映出各个高校在课程改革上缺乏主动性,因此,要紧密联系本省、本区域经济发展,对本地地矿类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既有广适性又具针对性的学校特色课程目标尤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从课程体系结构看,各校也基本

12、上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结构,各阶段的课程设置也基本相同。针对本地和学校人才需求情况的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尚未得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在课程体系的评价中,也未将课程体系是否具有本地、学校特色列入评价指标。与国内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性不同,国外大多数国家高校大多数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鲜明的特点。由于国外一般不使用高度计划的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专业设置和学校定位都由学校自己把握,因此,国外大学的培养目标较好地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并彰显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地区特色或者区域特色,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就这种办学目标的重要反映,斯坦福大学由于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来

13、开展专业和科学研究,从而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科技发展产业带-硅谷。 总之,针对这些问题,地矿类高校应该注重从现实出发,从学校办学特点和历史出发,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有针对性的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和设置方法,开发出有特点的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适应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彭向东,刘羽,黄培明,万亿.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地矿类专业英语系列课程建设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11(2):69-71. 2瞿万波,李燕. 基于专业需求的高职地矿专业力学课程教学研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1(12):114-115. 3周风山. 地矿类院校“材料

14、化学”课程建设特色探讨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2006(1):89-91. 4郑伟,白万备,刘顺喜. 地矿类高校非地质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J. 中国地质教育,2010(2):95-99. 5丁淑芳,张鸿波,康文泽,康华,彭德强,王会平. 地矿类专业煤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北方经贸,2013(5):173-174. 作者简介:范如永(1974-) ,男,河南南阳,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李丹丹(1987-) ,女,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刘书征( 1985-) ,女,河南驻马店人,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评价研究。慕佳佳(1981-) ,女,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