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摘 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构和谐发展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含义及其实质;阐述了我国目前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实状况;分析了导致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想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措施。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 一、概念阐述 (1)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的基本特点。 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
2、。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统一性,在新法中,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2)教育均衡即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
3、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3)义务教育均衡主要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都能在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素质、教育质量等等方面大致平衡和相当,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享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至少包含三方面内涵:第一,为受教育者提高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第二,为受教育者提高获得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条件。第三,促使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存问题 (一)管理体制相对集中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整个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造,举办了由政府直接投资和管理的公立学校,逐步
4、建立起国家为单一办学主体和直接管理学校为特征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基本特点就是政府对中小学校统包统揽,由于这样的管理体制国家包揽过多、统得过死、管得过细,不利于调动地方、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也容易导致有限教育资源在使用上的浪费和低效。 (二)财权与事权相分离 在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同级部门的财权与事权的相分离,造成部门间的不协调和责任主体的缺位。由于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及具体的管理工作由财政部门负责,教育行政部门只管教育发展中的具体事务,管事不管钱,这常常为政府相关部门推卸责任提供合法的托辞。由于财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关系不协调,给教育经费的筹措与管理、使用带来诸多不良后果。
5、 (三)过于偏重教育经费投入,忽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都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心放在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在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中,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也成为政策文本的重要内容。而对于投入到义务教育领域中的经费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问题,无论是中央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法规,还是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措施,都基本未曾涉及。并且,对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有着强制性规定。 (四)普遍存在对?加教育经费不切实际的幻想,忽视大量资源浪费的现象 长期以来,不少人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定格在教育资源不足上,认为增加义
6、务教育投入是当前乃至今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先要任务,对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则不甚关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在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方面,缺乏科学的研究与评价。重投入轻利用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偏低,资源利用率不高,在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的同时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措施 (一)树立主动发展理念 主动发展是相对于被动发展而言,它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规范指导下,学校应有主动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需要,能最大限度调动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分析、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和自主实践达到自身发展的一种发展理念。主动发展理念的关键在于地方和学校自我发
7、展意识的形成,地方和学校要有追求更高目标、实现自我的意愿和动力。 (二)科学定位政府角色 尽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中小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但它不能代替学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激发学校的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就必须转变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职能,使政府更多的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应改变传统的对学校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方式,变指令性学校管理为指导性学校管理,赋予学校以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具有实质性的用人权、经费支配权以及内部事务的自我管理权,学校能够公正。 (三)调整资源配置结构 对投入到义务教育中的经费,我们应统筹安排,对原有的资源配置结构进行调整。一是要
8、重点保障教师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二是要不断缩小人员经费额度,扩大公用经费额度,确保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公用经费。三是要确保学校标准化建设及危房改造所需资金,优先加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校舍及活动场所改建、扩建。四是结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要求,逐渐转移经费投入重点,加大对设备完善与更新、教师进修学习、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四)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首先,就学生评价而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发展,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学校在和教师对学生评价时,应充分关注学生在特色项目学习和活动中的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培养。其次,地方政府和教育督导、管理部门在对学校进行督导评估时,在评价体系中应降低学生成绩在评价地方教育发展水平、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发展水平中的比重,提高特色指标、个性指标的权重比例,发挥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引导学校多元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永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2014 2王巧云.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张问题研究2007 3刘宝生.推进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2008 4翟博.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2010 作者简介: 李文静(1989) ,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在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