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高手何处寻.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27013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林高手何处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武林高手何处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武林高手何处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武林高手何处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武林高手何处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武林高手何处寻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描述的盖世武林高手真的存在么?能代表中国格斗最高水平的,是今天的职业散打运动员,还是那些隐藏在民间的武林人士? 虽然中国散打选手,在中国组织的武术比赛中每次都大获全胜,但散打很难获得中国观众的真正认可。因为散打看上去与传说中的中国武术差距甚大,不好看不精彩,而且不神奇。 散打在大陆从 1979 年开始发展,只有 30 年历史,一直被很多民间传统武术人士鄙视,认为这是“拳击加个腿” ,不是“中国武术” 。其实普通民众的认知,也是把传统武术当作中国武术。人们观念里,真正能代表中国武术水平的,是传说中的民间武术高手。但中国传统武术经过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经年不断加工创造,有

2、多少是神话,多少是现实,从来就是个极具争议的话题。 1931 年-1932 年,河北定县,习武的人。 一段影像开启的论战 1953 年,澳门,吴式太极宗师吴鉴泉的长子吴公仪(鉴泉太极拳社社长)与白鹤派拳师陈克夫的一场生死比武,在港澳宫民和新闻界引起震动。比武原因是吴公仪号称“南北无敌手” ,陈克夫遂发起挑战,各大报纸还为此引发了激烈的口水战。 到底如何定输赢,在各方面的挑唆怂恿下,双方签下生死状,决定由实战来“话事” 。但香港法律严禁决斗,双方最后移师澳门,并向总督保证绝不搞出人命,终获批准。 李小龙与叶问 若只看作家与记者当时的描述,读者脑海中所显现的比武场景必定像经典功夫片一样精彩绝伦,

3、“兔起鹘落” 、 “快如闪电” 、 “腿起生风”是当时文字描述中常用的词。 很不幸,这场比武留下了影像,并且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武术留下的最早实战影像。这个影像被挖掘出来后,无论是那些把武侠影视中的打斗当武术的观众,还是对世界搏击运动已颇为熟悉的人,都发出了一边倒的耻笑。 “还不如两个妇人打斗” , “这是高手在较量吗,连小孩玩闹都不如”这种刻薄的评论是看过这个比赛影像的人最常见的评价, “惨不忍睹”已算是非常公正的点评。 这个影像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在网络上引发近几年对中国武术的反思和大论战。以前在专业界有过多次论战,但这次不同,它波及了普通网友。 不少反思的武术迷,自称是从看了这个影像之后开始转

4、变的,此后大量搜求资料,寻求证据。而在论战中,这段影像几乎每次都会被提到。传统中国武术,远远不是传说和想象中的那样神乎其技。这个结论,特别容易戳到国人的痛处,伤到自尊心,人们觉得最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一直自认为是世界第一的特长,居然不是想象的那样。 就像当年的天朝上国见识到夷狄的坚船利炮,人们对这个残酷事实,本能地持以强烈排斥,虽拿不出有力证据驳斥,但内心仍持有莫名的优越感。 从“不入流”到“国粹” 虽然今天人们谈到中国武术时喜欢用“源远流长”来形容,但历史上,无论是武术还是习武者,都长期在中国社会没有什么地位。 秦一统天下之后,韩非子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成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虽然汉

5、代“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地位获得尊崇,但长期的重文轻武的文化中,武术、技击为主流的士大夫社会所不屑,习者多为农民、郎中、艺人,即为“不入流” 。 1985 年,北京友谊宾馆,海灯法师在客房中。 武术和习武者,不但在承平之世不受士大夫和智识阶层看重,即使是在需要杀敌立功之人的乱世,领兵打仗的封疆大吏们也压根就不看好那些神神叨叨的武林高手。历史上真正的习武者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就对当时前来投效的所谓少林高僧一类人印象极差,认为他们根本不堪用,后来仿效戚继光练兵的曾国藩,同样对这种人敬而远之。 不过,中外民间自古皆有“侠士情结” ,武侠文艺在古代中国民间同样备受欢迎。退役军官回乡教人练拳,民间习武者

6、从军或卖艺,均对武术传播能起到作用。 明清交替,很多明朝官兵组成秘密社团潜入民间,以教拳卖药作反清活动的掩护。为吸引更多农民信众,给自己的拳法创设一套建构于阴阳五行之类的体系,再附会上历史名人及各种传奇故事,于是就形成了诸多门派。中国近世武术文化突然蔚为大观,即源于此。 在体育界和官方,从民间社会中发掘传统武术价值的尝试,早在民国就开始了。 民国建立,汉民族主义大兴,国粹被纷纷挖掘。而结社集会的自由与新闻自由,使得以前只能在民间底层徘徊的武侠文化和拳师们纷纷登堂入室,他们的神奇故事通过媒体广为传播。 1995 年,海南,街头上的“一指禅”表演。 清末至民国中前期,著名的“武术家”几乎都来自农村

7、,其中很多人从军、参政,这使得后来武术被定为“国术”并建立起“中央国术馆” 。风气所及,此后中国各地、各党派的军队都有了练拳的习惯。 这种大背景下,中国民间武术门派蜂起,门派体系与传奇故事进一步得到丰富完善。这个格局除大陆中共建政的前 30 年外,在全球华人地区均延续下来。 国民党人对武术的重视,常人难以想见。他们认为推广武术可强民强国,培养军事人才。1909 年,陈其美、宋教仁等即委托陈公哲组织精武体操会,训练人才,此为后来司名的精武会的前身,早期的教师有著名武师霍元甲、刘振声等人。 精武会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摒弃门户之见,整合中国武术。孙中山曾光临过它的六周年纪念活动,在 10 周年时亲

8、题“尚武精神”牌匾赠送,并担任过名誉会长。 1928 年 3 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不到一年,就在南京西华门头条巷6 号设立了中央国术馆,此后将它发展成一套从中央到县级的武术推广体系。国术馆的宗旨是培养师资、推广武术、审编教材。 当年年底的 10 月,国术馆举办了第一场全国武术国考,东南西北各路民间高人汇聚一堂,刀枪相见,拳来脚往。除了规定的人体柔弱部位不得击打之外,以打倒对方为胜,规则较为开放,因此诞生了很多武术名人。蔡元培、李烈钧、于右任等担当主委,冯玉祥以理事会长名义前来颁奖。 这应是中国首次公开的最大型比武,直到今天,一直为诸多武林人士怀念,称为武术的黄金时代,那是最真实最精彩的传统武术

9、实战,但可惜无影像资料被发现。 与此同时,随着中外交流的频繁,国人逐渐接触到西方现代体育运动。碰撞因此开始,它直接引起“土洋体育”之争。今天武术界和中医界存在的问题与争议,居然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基本相似。但武术被质疑的烈度与层次,在民国比今日更甚。 范振兴、吴志青、苏桓东等人著书撰文发起质疑,如我对国术之所见 、 科学化的国术 、 国术是什么 。他们认为,所谓国术,存在着“托名祖传,自炫其能” 、 “盲目崇古” 、 “默守因袭”的陋习,好多修习方式不符合科学的体育训练,他们喊出“国术科学化”的口号。 他们还指出,要运用严肃的史学方式梳理武术历史,还原其本来面目,去除神话和传奇,武术要受现代解剖

10、学、生理学等学科的洗礼,反对“阴阳五行”和“丹田运气”之类的说法。 海峡两岸的殊途同归 1949 年之后,武术在大陆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走上了一段时间截然不同,最后又殊途同归的道路,只不过因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的发展历程较为滞后。 民国武师多有“会道门”背景,并与国民党政权关系深厚,1949 年后,很多迁到台湾或出走海外。中共建政后,也很重视武术,国家体委把“国术”正式更名为“武术” ,制定颇多章程规则,逐渐把武术变成套路表演的体育赛事,技击性武术被禁止,民间武林也消失。 “文革”中,武术发展几陷于停顿。 1980 年代初,大陆开始发展散打,与套路武术并驾齐驱。改革开放之初,兴起中国传统文化

11、热,香港武侠文艺大举进军大陆,在全国掀起一片武侠热、习武热,一直到今天,武校遍布神州大地。以前的各种门派与武术纷纷重现江湖,甚至连金庸等小说中虚构的门派与武术都现身武林,大家立馆招生,讲课授徒,好生热闹。 而国民党到台湾后,一直没有停止发掘传统武术技击价值的努力,定期举办不分门派的中华国术世界擂台锦标赛,八卦掌、螳螂拳等今天难得一见的绝技经常同台竞技。不过从当时留下的影像看,比吴公仪的比武并无出彩之处。 国民党对武术的态度,与对中医的态度相似,都是一开始当作国粹大力弘扬,极力推广后来理性逐渐占据上风,遂逐渐让其退出官方体制,回归民间生存。武术在台湾,传统的国术实战比赛也是逐渐被现代搏击术的散手

12、(即散打)替代。 目前在台湾, “国术馆”仍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但此国术馆非彼国术馆,已经不授拳,多改行从事推拿按摩、治疗跌打损伤的业务。国术馆与政府卫生部门的冲突近年不断,国术馆不纳入全民医保体系,并有法律规定,国术馆师傅无开处方看病的权利,否则违法。 但是,某些国术馆在激烈竞争中,也悄悄打出有祖传秘方能治疑难杂症的旗号,因开药让患者服后致伤残或死亡的事例在台湾常被报出,政府卫生部门严加查封,因此双方关系紧张。 话再说回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了面前,现有的极少的传统武术的实战影像,几乎得不到认同,或说很假,或说不是真的,那么真的传统武术实战又是什么样子? 散打的兴起 改革开放前,武术技击性是

13、比较敏感的话题,容易被扣上崇尚暴力的帽子。 梅惠志自小修习传统武术,有一大堆头衔:首任北京武术散打队总教练,武警北京总队散打队总教练,京港搏击会总教练。他还是大陆散打运动的先驱之一,培养了很多全国散打冠军。 梅惠志介绍,改革开放后,中国武术队常出国访问,也为来华访问的外宾表演,有好事的老外就问:“那这个能不能实战,可不可以试 F 呢?”这种提问经常难倒主人家。 武术技击性的问题,就这样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实战这种“新鲜事物” ,官方认为具有危险性,秉持着既重视又要谨慎的心态,摸着石头过河。1979 年,国家体委首先委托浙江体委、北京体院、武汉体院进行对抗性武术的试点训练,同年 5 月在南宁的观摩

14、会上做了首场汇报表演,散打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这个时候,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的摔跤教练梅惠志,常带着一帮人练习拳击及类似散打的自由搏击项目,在北京武术队主教练吴彬和中国式摔跤教练李宝如帮助下创办散打队。经过多年探索,官方的武术人士吸收西方现代体育和搏击运动的很多元素,终于建立起一套散打运动体系(也即锦标赛体系) ,但传统武术套路的竞赛机制仍保留下来。 此时,民间的传统武术在武侠文艺推动下,也“蓬勃发展” ,分歧就此产生。民间武师认为官方的套路武术是花拳绣腿,还认为散打不是中国武术,只不过是“拳击加条腿外带个摔跤” ,多抱以藐视之情。 1980 年代,官方在探索期,也常举办一些试验性比武,同意民

15、间拳师们上台与散打运动员较量。梅惠志本人就有颇多这种经历。1980 年和1981 年,北京搞散打试验赛,民间拳师跃跃欲试,上百人来自八卦、形意、太极等各拳种。但是,即便是当中最强健的民间拳师,仍与散打运动员有巨大差距,进入半决赛时,剩下的都是散打运动员。 1980年代中期,梅惠志又带领队员赴河南嵩山、湖北武当参加擂台赛,来的民间高手更是“琳琅满目” ,很多身着奇装异服,有扮成行者武松样的,有扮成道士样的。还有人当场表演绝活,譬如一掌把钉子从木板里拍出来。但比武的结果同样令人沮丧,经常是开场前,对方架式十分漂亮,开打后,三拳两脚即被散打运动员击下台。 有武师认为,戴着拳套限制了功力的发挥,梅惠志

16、安排他们与队里的小队员比试,并叮嘱队员,只能打赢,不能打伤对方,意即不能下狠手,但民间高手们仍然很快败下阵来。梅惠志认为,封闭和过多仪式化的无用动作,导致花哨的传统武术很难与不好看但实用的散打抗衡: “传统武术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多是对方怎么打你,你怎么防守的说招说手,平时实战训练水平很低。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方边腿踢你,散手队员会一手格挡,一手反击。传统武术可不这样,他得先做一个云手,这样动作好看,可对方早就踢到你了。另外,有的拳种讲究什么螺旋力、三角力,每种都有几十种用法,说什么可以将人转着打飞,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我们同他们交流时,也就一个照面就分出了输赢,用的就是一个简单的迎击,没有什么

17、神秘的。 ” 到 1990 年代,这种比武越来越少,一是官方散打体系应付锦标赛已忙活不过来,二是民间武师们从事招生开馆,有更多挣钱的事务,一般他们对散打的不屑和批评,都改为君子动口不动手了。 虽然实战中,全国各地的散打队伍都一致认为,他们遇见的民间武林高手完全不堪一击,但民间武林人士愿上擂台一雪羞辱者极少,说辞形形色色,譬如说比赛规则不许击裆、挖眼、咬人,所以不愿上擂台;有说不能签生死状,所以不愿实战;有说真正高人淡泊名利,隐匿于深山野林;有说绝技已经失传。同时,民间传统武术界自身还有各门派之间及内家拳和外家拳之间长期激烈笔战。 专业人士认为,如擂台允许挖眼击裆,就不是武术了,因为已无“术”可

18、言,而是打野架,假如规则允许的话,经过专业训练的散打选手肯定比民间人士更加迅捷凶悍。规则更多的是保护弱者,而非强者。 一些曾向民间武术世家讨教学习过的职业散打人士认为,由于缺乏现代生理学常识,民间传统武术不但训练方法和意识落后,而且往往还保留了不少无用甚至错误的观念,譬如各门派普遍强调站马步的功夫,实际却毫无用处,而且若真练马步功夫,扛杠铃深蹲更有效果。 对一些特别的神功绝技,譬如睡钉板、拍砖头、顶石碑之类,梅惠志还特意澄清道,这些只能说是江湖杂耍,而不是武术。 “这些我以前都练过,一方面是熟能生巧,另一方面有些物理道理在里头,知道了就不玄乎。 ” 梅惠志 1980 年代带着弟子出国去开眼界时

19、,也曾闹过笑话。因为大陆散打的锦标赛机制并非职业比赛制,强调严格的保护性,戴着厚厚的护具。结果他们背着护具出去交流时,遭人耻笑。梅惠志才发现,原来人家已经发展到只穿一条短裤搏击的地步,他于是冒着被上面责怪的风险,私自让队员们脱去护具,与外国选手交战。 最初的出国比武,其结果自然是比较青涩的,不过这也导致了北京队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屡屡夺冠。 散打兴起还有另外一些推动因素,像香港富商霍英东,是武术爱好者世家出身。1980 年初,见泰拳和拳击风行,鲜见中国人上台与之抗衡,心里吞不下这口气,便跑到北京来与官方联络,要寻觅高手去为国争光,他多年来为此花费巨资,贡献颇大。 追寻传统武术之旅 就像中国有中医,印度有印度医,阿拉伯有天方医一样,武术也并非中国独有,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格斗类传统。但是,多数民族的传统武术都存在着漠视技击,较注重仪式与文化,表演特色较为突出的特点。如印度传统武术“卡拉瑞帕雅图” ,巴西的“卡波拉” ,锡克人的“盖塔卡” ,拉美黑人武术“踢瑞瑞卡” 。 相对而言,由于日本古代有武士制度,欧洲有骑士制度(更早的希腊罗马有尚武好勇传统,其拳击和斗兽极其残酷) ,有着一个长期以习武、作战为生的阶层,制度也提供了合法的定期比武机会,其武术的技击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