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扬州市肉鹅产业高效、健康、生态发展模式1 扬州市肉鹅产业发展现状 扬州是我国肉鹅产业集散地、全国知名的肉鹅产品产销中心,肉鹅产业是扬州的一张名片,是扬州市走向全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扬州具有国内自主培育的优良品种扬州鹅,全市种鹅存栏量 80 多万只,商品鹅年出栏量 2200 万只,肉鹅养殖 集中在高邮、仪征等丘陵山区。扬州肉鹅主要以“盐水鹅”形式消费,目前全市有 2000 多个盐水鹅摊点,年消费量达到 2000 多万只。作为全国最大的鹅业批发市场、苏北地区最大的家禽批发市,扬州白天鹅家禽蛋类批发市场建立于 1994 年,占地面积 40 多亩,有 8000 多平方米活禽交易区,主要经营鸡鸭鹅以及特
2、色家禽产品的批发零售,每年批发家禽 3000 多只,年交易额达 3.5 亿元。该市场货源广泛,远到黑龙江、辽宁、吉林地区,近到江苏省盐城、泰州、镇江及周边城市,肉鹅销售范围辐射到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2 扬州市肉鹅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2.1 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 扬州市肉鹅养殖主要采用傍依水域的放牧饲养、半放牧饲养或圈养模式,大多数养殖场户设备设施简陋,饲养环境脏、乱、差,极易导致传染病暴发。由于鹅饲养较为分散,饲养环境不能封闭隔离,同一水域可能承载多群来源不同的鹅群,极易感染各种传染病,一旦发病传播速度快,损失严重。当前企业和养殖户的批量养殖规模依然不大,小规模养鹅户分散养殖比例大,集约
3、化饲养程度较差,80%以上的饲养量还是集中在散户,不利于整个行业养殖水平的提高。 2.2 专门化品系选育缺乏系统性、持续性 近年来,专家学者在鹅种质资源的评价、保存、利用和新品种、新品系培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仍然缺乏系统研究与合理开发利用,一些养殖户、种鹅场盲目引种、乱杂乱配,破坏了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虽然育种工作已开展多年,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功培育出扬州鹅,但是,由于鹅本身的特殊性,在某些生产性能提高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限制了育种工作的开展;现有的鹅新品种和配套系数量少,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实际生产中种质资源的简单、直接利用较多,对地方品种缺乏系统选育,群体生产性能整齐度差,无计划
4、乱交乱配导致一些品种资源混杂或消失。 2.3 疫病综合防控措施不力 在所有鹅病中,细菌病占 70%以上、病毒病占 20%以上,虽然目前扬州市鹅的疫苗研制技术领先全国,但是对于鹅细菌病和新发病的系统研究较少,鹅病防控体系不健全,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多,鹅病越来越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当前养鹅业应重点关注和做好鹅大肠杆菌病、鹅传染性浆膜炎、小鹅瘟和鹅禽流感等 4 种病的诊断与防治。 2.4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目前,扬州市鹅产品加工行业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广大市民日常食用的熟食制品 80%都是家庭作坊和小企业手工生产的,大多数企业投资规模偏小,资本实力不足,技术力量不强,鹅产品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
5、质量控制体系,有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严重影响产品的市场消费。 2.5 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江苏省养鹅业处于初级状态,基本上是小作坊或家庭式运作模式,养鹅技术也是父母传儿女、师傅带徒弟(以孵化技术最为突出) ,和其他家禽养殖技术差距大,可以借鉴的地方少,虽然老一辈养鹅人奠定了一定的养鹅技术基础,但规模化养鹅完全是一种创新的模式,许多技术需要探索。目前江苏省养鹅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尤其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更少。 2.6 环境制约因素亟待解决 由于鹅对水的依赖性强,养鹅业用水量大,尤其是种鹅养殖,水池是场区建设必不可少的设施。在实际生产中,许多养鹅场的养殖用水(洗浴用水、鹅舍冲洗用水)都未
6、经处理就直接排出到周围水塘或河流,这样长期积累就会对周边土壤和水域造成污染。扬州市地处长三角地区,境内有长江、太湖等重要水域,是国家环保要求最严格的地区之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江苏省养鹅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3 高效、健康、生态发展模式探讨 3.1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鹅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阳产业,然而,目前中国的鹅品种大多处于原始封闭状态,群体整齐度和遗传稳定性较低。目前,扬州市肉鹅本品种选育、新品系选育及配套系健康养殖技术研究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大大降低了养鹅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由于肉鹅品种缺乏科学系统的选育和配套饲养技术研究,与品种生产性能相关的资料短缺
7、,不利于企业规模化生产,使许多大型养鹅企业往往陷入经营困难,甚至严重亏损。因此,加强肉鹅本品种选育、品系选育、提纯复壮,建立优质、高产肉鹅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提高鹅的繁殖性能、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已成为养鹅业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 3.2 综合开发利用新型饲料资源 由于鹅对粗纤维饲料的消化能力很强,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充分利用牧草和秸秆类饲料资源是养鹅业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为了充分利用江苏省各地丰富的饲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除了发展种草养鹅以及利用荒山、荒坡、天然草场放牧养鹅外,企业和科研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开发新型饲料资源,提高饲料利用率。例如,开发秸秆发酵复合菌剂,使秸秆发酵后蛋白质含量提高,并
8、产生大量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在提高秸秆营养价值的同时改善其适口性,以提高养鹅效益。此外还有秸秆分解剂、饲料降解剂等,可快速分解和发酵秸秆、饲草、米糠、糟渣等粗饲料,快速降解饲料中的生物大分子,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以节约饲料成本。这些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利用,可为企业和养殖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开辟新路,也是发展肉鹅业的优势所在。 3.3 全面提升鹅病综合防控水平 近年来,鹅传染病的流行日趋复杂,表现为老病未除、新病不断,某些老病又出现了新的病原或其病原出现了新的血清型,如小鹅瘟等。此外,一些细菌性疾病也导致鹅大批死亡,淘汰率和残次品率大幅度增加,鹅肉带菌或药物残留等问题,正在危及产品的
9、安全性。因此,深入研究鹅副粘病毒病、呼肠弧病毒病和圆环病毒病的感染现状、流行动态,明确其对肉鹅的致病机理,研究探索用弱毒疫苗控制鹅病的技术,建立检测肉鹅主要疫病病毒的分子诊断方法和快速诊断技术,研究建立鹅细菌性疾病高效防控技术方案。 3.4 建立肉鹅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研究鹅肉产品安全性指标、有毒有害物质(铅、砷、镉、汞、病原菌、抗生素等)的快速检测技术与方法,建立鹅肉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及其原因和生产安全性控制技术体系,制定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鹅肉产品生产技术规范,推动建立鹅肉产品可追溯体系。研究饲养、运输、屠宰过程等对鹅肉品质的影响、鹅胴体精细分割与保鲜技术,研究传统鹅肉制品的工业化加工技术
10、,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符合市场需要的酱、卤、熏、烤、风干等系列鹅肉制品,丰富百姓餐桌。最终目标是建立鹅生产与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实施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3.5 搭建养鹅业技术服务平台 近年来,扬州市鹅产业布局、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经营状况、市场发展与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波动频率加快,生产者的风险加大,再加上产业数据来源不可靠、可信度低,导致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持不能准确到位,生产的盲目性大,收益不稳定。因此,应研究建立养鹅产业经济信息平台,收集整理详细的鹅业生产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并定期对平台的数据进行更新,在此基础上建立鹅产业发展风险防范及市场预警机制,有效指导养鹅业生产。 3.6 建立高效、健康、生态发展模式 粗放式的饲养方式将对鹅的食品安全、水资源与环境构成威胁,因此,要加快推进肉鹅饲养模式转变,全面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是关键环节。目前比较可行的养殖模式如下:一是高床养殖,能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料肉比高,成活率高。二是发酵床养殖,可实现健康、零排放。三是节水旱养,可节约用水,控制水污染,防止污水传播疾病。四是种草养鹅,可利用冬闲田、草山草坡全年均衡种草养鹅,实现生态循环。此外还有立体养鹅、林地养鹅、稻草鹅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