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转型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建设.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30189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应用型转型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建设摘 要:本文以应用型转型为背景,提出了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转型的基本思路,介绍了我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现状与目标以及一些具体做法,对应用型转型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计算机专业;建设 近年来,我国 IT 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普遍推行现代化管理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随着 IT 业的快速发展和 IT 技术向传统产业的不断渗透,社会对 IT 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但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设备维护与顾客服务、

2、软件开发与硬件维修以及系统配置、监控系统等人才最为短缺。因此加快专业改革,尽快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转型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校计算机专业早在 2012 年就立项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在 2014年又被省教育厅立项为浙江省特色建设项目,下面就以应用型转型为背景介绍我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一些思路与做法。 一、应用型转型的背景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 4 年来,全国高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取得显著成绩,呈现许多亮点。 2012 年 1 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强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

3、施教,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基地建设,调动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合力。2013 年 11 月,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又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 现代高校依托行业、适应社会,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企业、研发及金融机构等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共同参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走“应用型”道路,强调围绕行业、产业建设专业群, “应用型”既体现在培养的学生为职场所欢迎,又体现在学校有能力为社会和企业服务。 提出本科应用型转型有着特定的背景和含义。从背景来讲,有

4、两个方面:经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背景;从含义来讲,有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科研工作定位于面向行业、产业的应用研究,转型路径定位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转型的基本思路 1.明确办学定位 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道路。 2.走应用型道路,专业结构调整先行 围绕 IT 行业、信息产业,建设相应专业群。 3.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人才要面向职场,在培养方案中对实践环节(实验、实训、实习等)应予以特别的重视,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4.注重专业核心课改革 必须结合科技发展、行业需求、工程认证等几个方面来调整核心课程、改革授

5、课方式。 5.重视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建设 应用型一是体现在培养的学生为职场所欢迎,二是体现在学校有能力为社会和企业的服务,而服务能力的基础就是学科的水平。 6.“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所谓“双师” ,更重要是强调能力,强调老师是否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否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我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现状与目标 1.专业建设的基础 几年来,我们一直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申报新专业,建立专业群,注重“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明确要求每位教师必须选定自己的主攻方向,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挂职锻炼或参加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以积累实践经验。本专业设置有

6、4 个专业实验实训室,与市公安局、中国联通等单位联合建立实训基地 4 个,同时与市内外 10 多家企业有业务联系。 2.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计算机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高水平、现代化的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高质量实训项目有待加强 (2)专业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有待深化 (4)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待加强 3.专业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 (1)专业建设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健康成才为目标,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落实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工

7、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企事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重新构建计算机专业群的课程体系;通过强化实践工程能力,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学生的能力培养。 (2)专业建设目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的目标: 以 IT 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企事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重组课程体系,建设支撑核心课程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抓住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建立以 IT 企业实际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专业人才,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采用“大平台、小模块”的总

8、体框架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形成一套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 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目标: 充分挖掘现有实训基地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争取学校财力和政策支持,新建 1 个生产性的 IT 技术创业创新实习基地,1 个网络工程实习基地,更新完善相关软硬件设备。加强设备管理与维护,并制定和完善相应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制度。 “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大力加强专职教师的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经历及实践教学能力,所有专职教师都要参加企业项目实践,鼓励教师承担软件服务外包任务、到企业进修、参加企业和行业技能培训等。 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目标: 针对教学过程建立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

9、,健全评价、考评、激励等管理制度,形成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4.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 (1)技术服务建设的目标。通过同 IT 企业的紧密合作,依靠校内高水平教师、学生和学校聘请的 IT 行业专家,创建 IT 技术服务中心,承接校内外的 IT 技术服务任务,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各类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2)社会辐射带动能力建设的目标。从技术培训、教学资源共享、提供实训环境等方面支持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为本地区普及计算机技术做出贡献。其次,以 IT 技术创业实习基地和网络工程实习基地为基础,创建学生创业中心和面向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服务支持中心,为

10、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创业和本地中小型 IT 企业的项目研发、技术攻关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 四、我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学生培养规模和专业方向设计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改变原来的按专业培养模式变为按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确定三个主要专业方向:软件开发(Java) 、网络安全、网页设计等。为深化这一建设方向,计划将“专业内方向细分”与“定向强化”相结合调整课程设置。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专业定位与特色 (1)专业定位:培养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理论以及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行政等单位从事计算

11、机应用工作的一线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专业定位应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素质前提下,偏重工程实践及应用,重点是培养实际编程、软硬件维护、行业专门工具软件的使用技巧等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语言表达、专业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知识面、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开拓与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通专结合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2)专业建设特色:以专业模式的改革,带动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主要表现为:减少课堂教学的总学时数,加强学科基础内容教学、

12、重点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优化课程内容,压缩理论课时,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设立创新实验基地和科技竞赛激励机制,大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产学相结合,能力与素养并重”的办学理念,采用三级保障措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1)课程设置上采用“大平台,小模块” 。 “大平台”是通过开设计算机类通用公共课程,如“计算机原理” 、 “数据结构” 、 “操作系统”等课程,既可以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又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提高提供理论知识储备,使学生更具发展潜力。 “小模块”即按照行业企业岗位设置专业方向,围绕“应用特

13、定技能”培养不同专业方向的技术人才。 (2)教学方法上引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 。形成以“项目为主线,任务为主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四主”教学体系。 以项目统领整个学科体系,教师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每个任务包含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相关知识点的集合形成每门课程。如图所示:2.3 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练、做”四位一体,以“做”为主, “学、练”结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校期间熟练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组建一个局域网;设计一个小型网站;开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一项多媒体形象设计。 (三)课

14、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根据 IT 企业工作流程,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需要完成的具体实操内容,进而重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建设要推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就是将课程内容划分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来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也必须做相应的改革。第一、制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控制办法,加强过程监督与考评,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二、建立完善社会需求、质量跟踪、课堂效果三项调研的制度。第三、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机制,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责、权、利;建立有关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管理制度和考评办

15、法。 (四) “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安排社会需求调研、企业挂职进修、承担社会服务外包项目方式,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以进一步提高其市场拓展能力和专业建设指导水平。在若干年内使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达到 80%以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企业顶岗工作或开发实际应用项目经历,每年在企业工作不少于一个月,鼓励年轻教师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另外还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继续加大“计算机应用实训室” 、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除了每年组织学生和教师赴实习基地参加实习之外,争取与企业

16、签订项目开发协议,开展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 (六)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专业建设的过程,是扩大学校社会服务的过程,也是增强“校企合作”的过程。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加强与本地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利用资源和专业优势,大力发展对外服务,坚持“走出去,招进来”的路子,深入市场为计算机应用等服务行业进行员工培训,提高学校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教师在加强社会服务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声誉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勉.基于产学研平台的高校人才培养困境、成因及路径选择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2(6) 2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1)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及十三五规划.中国报告网,2015.6.10 4吴荣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0(10) 5黎永壹.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4(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