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65147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节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一、亲社会行为概述,(一)定义:, 是指个体想使他人或群体获益的倾向与行为。,表现:,同情、分享、安慰、谦让、帮助、合作、捐赠、救援,2、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的关系,(1)利他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类,也是亲社会行为的高级表现形式。,(2)从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区分,利他行为完全是为他人的利益考虑,一般的亲社会行为原因多样,可能利他,也可能利己,获得到奖励、回报、逃避批评,减轻消极体验等。,(二)相关理论流派及其解释,1、社会生物学理论,亲社会行为部分是本能的,是人类天性的基本成分,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是为了保存其基因。,不排斥文化和学习的作用,且指出亲社会行为的具体

2、表现存在个体差异。,2、精神分析理论,(1)把亲社会行为看成个体的一种防御机制。,(2)重视内在冲突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中的意义。,3、社会学习理论,(2)把亲社会行为看作是观察学习、模仿、强化等共同作用的产物。,(1)强调社会经验是儿童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基础。,(3)认为个体的注意和调控过程在亲社会行为的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4)既重视外部环境、教育的作用,又强调个体内部认知因素的作用,将认知、情感、行为联系起来。,4、社会认知发展理论,(1)关注社会认知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2)未说明认知如何转化为行为。,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1、发生、发展,(1)发生发展情况(2)特点:

3、a.随年龄增长总量增多 b.形式逐渐丰富多样 c.自发性提高,d.识别他人需要帮助线索的能力 和移情能力增强,2、一致性和稳定性横向:在不同情境和条件下,行为具有一致性。纵向:在一段时间里是比较稳定的。3、性别差异不同类型行为上有差异,三、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1、儿童自身(1)社会认知能力 观点采择能力、移情能力,(2)自控能力(3)气质、个性、自信等,对社会规则的认知能力,自我概念,2、外部因素(1)成人 自身言行的影响 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态度、要求和行为 创设和提供条件与机会,并给予指导、评价和强化(2)同伴 提供认识、体验他人情感、感受的机会 榜样 行为实践机会 强化,3、文化媒

4、体4、即时情境因素(1)儿童在当时情境下的即时状态(2)亲社会行为可能接受者的特点: 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兄弟姐妹) 心目中地位高的人(受欢迎的儿童、朋友) 明显需要帮助或明显会从帮助中获益的人 年龄、性别、身体状况(3)当时的情境 如:别人的反应、情境线索,5、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1、结合内、外因素,综合促进亲社会行为发展2、创设适于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环境和教育(1成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重视培养、有效强化2同伴:榜样、重视儿童交往、评价3注意媒体影响:内容选择、共同分析3、注重对儿童自身的培养与促进1发展社会认知/自控能力2培养爱心/同情心/责任

5、心,建立亲社会的自我概念3帮助儿童发现、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效果4具体方法:如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第六节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三、儿童攻击性行为(一)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概述1、定义:,(从动机角度) 是指任何有意地对他人的财物、身体造成损害或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2、分类,(二)有关理论,劳伦兹(Lorenz),人天生具有死的本能,并构成一切暴力和毁灭的基础。能源来源于并不断转化为侵犯能量,必须定期释放以防止他们达到危险水平。,动物和人类都有基本的侵犯本能,以为基本的进化服务,保证个体和种类的生存、成熟和繁衍。,1、本能论,弗洛伊德(Freud),局限:,1、不能说明不同社

6、会存在的不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2、没有证据显示身体能产生和积聚侵犯能量。,幼猫,45%,85%,17%,2、挫折攻击理论 (50、60年代),伯克威茨(Berkowitz),攻击性行为总是由挫折引起的,挫折总是引发攻击性行为。 ( Dollard,Doob,Miller ),希尔斯(Sears),挫折和侵犯两者的联系是通过学习得到的,挫折只是攻击性行为的前提条件。,戴威兹(Davitz),儿童对挫折的反应并不一定是攻击性行为,容易通过训练而改变,与情境密切相关,基恩(Geen),言语激怒比任务/个人挫折更易激起攻击性行为。,挫折只是一个发生基础,创造了侵犯倾向。此外,侵犯线索非常重要,挫折,攻

7、击,已有攻击性习惯,攻击性行为的基础(如气愤),攻击性诱因,攻击性反应,特别强的攻击准备,优点:,提出了诱因(线索)对攻击性行为的作用,局限:,不能很好地说明各种刺激怎样成为侵犯诱因,不能解释所有的攻击性行为,3、社会学习理论(70年代)班都拉(Bandura) 攻击性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强化学会的(1)获得机制:a.观察学习 指导性功能、去抑制功能、情绪唤起、提高效果 b.直接经历(2)保持机制:a.作为达到其它目的的有效手段获得工具性价值b.通过社会认可、奖励而维持c.作为自我保护的一个方法被保留d.作为习惯被保留,4、社会信息加工理论(80年代) 道奇(Dodge)(1)译码过程 (d

8、ecoding)解释 社会线索(2)理解或解释过程(interpretation) 目标与记忆贮存(3)选择反应过程(response research)(4)决定反应过程(response decision)(5)编码过程(encoding)做出行为反应,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1、发生发展,(1)发生:,1岁末,(2)发展特点:,a. 量,b. 表现方式的发展变化,c. 表现目的的发展变化,3、性别差异,2、稳定性,(1)学前期青年早期:相当的稳定性,(2)在一定干预条件下可以改变,生理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男 女,三、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5)即时情绪,1、儿童

9、自身,(1)生理因素,(2)气质特点,(3)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a. 社会信息加工能力,b. 言语能力,c. 社交技能,(4)自控能力,2、父母、家庭(1)父母行为榜样(2)父母教养方式 Olweus(1980) 可以预言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a.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冷淡、排斥、拒绝 b.父母对攻击行为的容忍程度:纵容、忽视 c.父母坚持强制性的管教 d.儿童的气质:过于活跃冲动 e.父母双方的态度不一致、前后不一致(3)家庭情感氛围此外,家庭的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家庭结构,3、同伴(1)儿童的 “受害” 经历(2)观察学习及模仿(3)同伴的强化第一种: A侵犯B成功 强化A的侵犯倾向 B观察

10、学习第二种:A儿童侵犯B, B儿童反击成功 1、B确认A的行为是敌意的,强化B对A侵犯 2、A认为B也表现侵犯,攻击性行为是许可的 3、或A证实自己对B敌意的猜测(4) 同伴关系:侵犯性与被拒绝相互影响,4、教师(1)教师对儿童的忽视和对攻击性行为的过度反应(2)教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纵容和干涉 a. 纵容 b. 干涉(方式方法) c. 一致性问题( 前后 、 教师之间)(3)教师对儿童及其攻击性行为的评价(不恰当),5、幼儿园和学校(1)物质环境 如:空间大小、材料的数量与种类 单调、令人疲倦以侵犯制造兴奋(2)精神环境 如:班级人际关系(C-C、C-T、T-T之间)6、大众传媒(电视暴力)7、社会文化,儿童自身影响 父母、家庭因素 教师 幼儿园、学校 同伴 外部环境 环境 大众传媒 社会文化,四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1、控制攻击性行为的无效作法,2、 有效控制、干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具体方法,(1) 正确认识和评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2) 正面教导,(3) 减少对攻击性行为的强化,提高儿童对攻击性行为有害结果的认识,帮助儿童掌握有效的社会技能,(4) 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6) 创设非侵犯性的环境,(5) 树立正确的榜样,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