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等心理学2017年复习题库.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66156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高等心理学2017年复习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南高等心理学2017年复习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南高等心理学2017年复习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南高等心理学2017年复习题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湖南高等心理学2017年复习题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界定教育心理学: 广义教育心理学 -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教育心理学 -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是研究在 高等学校这一特定情境 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学科。(了解)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认识)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 分支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 特色 是强调 “高”与“专” 高指“高等”和“高级”; 专指“专业化”和“专门化” 3.高等教育 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 是处于 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了解) 4.高等教育心理学 为

2、实现高校的 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 ( 1)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 ( 2)高等教育在教法上的特殊性表现在: 教学中教的比重逐渐降低,学的比重逐渐增加; 教学上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习法由再现式向探求式转化; 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五个方面) (掌握)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实质是解决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问题 。包括含义界定、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 心发展的一般特征、高等教育与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的关系等。 2.高等学校学习心理研究。 3.高校德育、自我意识及群体心理等方面的研究 4.高校教师心理研

3、究 5.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四、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相互关系 (了解) 1.高等教育学: ( 1)本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 ( 2)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 ( 3)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 ( 1)定义: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 科学。 ( 2)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 3)充分反映了高 等教育的本质。 2.学习高校教育心理学,对于高校教师至少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 ( 1)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 ( 2)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3) 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4、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追溯 一、教育心理思想学的思想追溯: (一)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孔子、孟子、荀子、学记(人性论) (二)西方教育心理学思想:(了解) 1.苏格拉底 2.柏拉图 3.亚里士多德 : 他是把古代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典范;著有灵魂论: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提供 了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 4.夸美纽斯: 著有大教学论,提出了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原理和原则; 5.裴斯洛齐: 论教学方法 首次提出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 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 -提出一整套心理学化的教育思想体系。 6.赫尔巴特: 将“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和主张付诸实施,提出了( 1) “意识阈和统觉团”

5、的概念。( 2) 教育过程的四阶段论 :明了(讲授新知识)、联想(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方法 (应用)。后由其学生定型为广为流传的五段教学法(准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二、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了解) (一)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1.促使教育心理学独立的直接力量是实验心理学的兴起。 2.诞生标志: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 创始人 是美国的 桑代克 ,于 1913年 扩充出版 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分为 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体差异 。 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 1)人的本性及构成人的本性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 2)学习心理问题; ( 3)

6、差异心理问题。 (二)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科学教育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五个流派 ( 1) 联结派 教育心理学: 主要观点: 学习的 实质是联结,强调学习的外部现象与条件 ,而忽视 内部过程与条件。 联结 -指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 ( 2) 认知派 教育心理学: 主要观点: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 反对联结派) , 而是通过 有目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 (前身是格式塔心理学) 而产生“顿悟” 。学习在于靠主观组织作用形成“完形”和 “认知”。 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与条件 。 ( 3) 联结 -认知派 教育心理学: 主要观点:承认 联结 是心理现象发生机

7、制,但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不是 直接的, 存在一个“有机体的内部状态”的中介环节 。学习 是 主体对情境的领悟而形成图示或认知结构而实现。 强调学 习的外部,也强调内部 。 ( 4)人本主义派的教育心理学: 主要观点:尊重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与人的差异。强调 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能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强调“ 学习者中心 ”的 学习观 ,重视自我经验、需要、愿望、情感等;提出 “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 。 ( 5)现代信息加工教育心理学。 主要观点:将 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 的过程,即看成是信 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 2. 科学

8、教育心理学在前苏联的发展: ( 1)乌申斯基: “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 ,指出生理学、心理学 和逻辑学是教育的 “ 三个主要基础 ” ,而心理学 “ 当然 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 ” 。 ( 2)卡普杰列夫:于 1877 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 3)拉祖尔斯基:被誉为 “ 俄罗斯心理学的伟大代表 ” , 主张心理学应 当进行客观研究,制定出能在自然状态下研究的 “ 临床 观察法 ” 和 “ 自然实验法 ” 。 ( 4)维果斯基:主张教育心理学独立,提出用 “ 文化历史发展论 ” 去研 究儿童的发展过程。 3.科学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传播西方教育心理学思想。 廖世承

9、: 1924 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最早而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掌握)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教育性原则(教育研究中一个特有原则,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掌握) 1.观察法 -在自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观 察记录,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方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基 本、最普遍的方法 2.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 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分为实验室 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其特点是控制,即操纵自变量,控制

10、无关 变量,观测因变量。 3.调查法 -通过收集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学生心理 活动的方法。如访谈、调查有关材料、问卷法等。 4.个案法 -收集特定个人的各种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方法。 5.测量法 -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验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第二章 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人类心理界说: (掌握)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则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二、人类心理现象的主 要内容: (掌握) 人体的心理结构系统(重点把握) 人的 心理 心理 过程 认知过程 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思维 情绪情感过程 喜哀乐爱憎惧 意志过程 个性 心理动力

11、动机 需要 兴趣 世界观 心理特征 能力 气质 性格 三、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理解) 1.区别: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是外在的; 心理是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是 内在的,难以观测到的。 2.联系: ( 1)行为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体现, 是心理活动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 我们常用借助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和分析,来间接推断人的心理活动。 ( 2)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刺激下产生的(本质是反应系统),其中包括内 部的心理刺激。所以,反应常常以心理为中介而发生。对同一刺激 不同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对不同的刺激不同的个体也可 能有同样的行为反应。人总是用自己的主观世界去处理各种刺激,

12、从而做出各种行为反应。 3.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对应关系,有些心理 活动由于个体的主动的抑制也可能在外部行为上不表现出来,或者表现 出来的行为与心 理活动并不是一致的,例如“口是心非”。 第二节 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与教育 一、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大致把握) 大学生外于人体生长发育的 “ 第二生长高峰期 ” 后期,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趋于完善和成熟,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总之,大学生已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熟阶段,基本成人化。 (一)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发展特点: 由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各项生长指标增长缓慢; (二)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特点: 内脏器

13、官与机能趋于成熟,神经系统的生理发育也接近成人水平,运动系统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 (三)大 学生的性成熟: 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也逐渐发育成熟并具备生殖能力。 二、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点: (大致把握) (一) 大学生的心智日趋成熟,各种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 : 大学生的注意力已基本上达到成人水平,整个记忆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大学生的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不断社会化,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够稳定和成熟,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摆不定是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大学生社会化水平明

14、显也提高。 (二)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入学适应阶段:是整个大学期间最困难的阶段。生活环境的改变、人际 环境的改变,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导致大学生感到无 所适从,需要一段时间的主动调整适应。 2.稳定发展阶段:在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 塑造自己。 3.准备就业阶段:面临着走入社会还是继续深造的抉择,常会产生激烈的 内心冲突。同时,这个时段也是对大学生活的一个检验, 对大学生具备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因此,也是促进 大学生心理成熟的一个契机。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 ( 了解) ( 1)当代大学生 视野开阔,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增强 。他们对于不同国 家、不

15、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表示出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同时他们 对于高科技产品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 2) 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 ,要求全面发展,不断学习 ; ( 3) 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现代意识 ,勤工俭学成为大学生主动培养处 理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途径。 ( 4) 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 (三)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育 : 1.大学心理问题的成因: ( 1)学习环境的改变:包括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榜样的参照物改变、对 自己评价 的改变 ( 2)生活方式的不同 ( 3)就业导致的焦虑 ( 4)性格的不成熟性 ( 5)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 6)人际关系的困扰 ( 7)情

16、感冲突 2.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 1)应该 改革传统教育观念 ,共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环境,使大 学生在 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 中顺理成长; ( 2)注重 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一定的 心理健康知识 ,为更好地促进学生 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 3)结合各方面力量 形成教育合力 ,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 开展心理咨询 ; 提倡 全员参与、以学生为 主体的 自助与互助机制 。 ( 4)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教育,大力 提倡网络道德 ; ( 5)抓好 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毕业教育两大环节 ; ( 6)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 在具体的教育

17、教学中,高校教师还要掌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如气质、个性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 因材施教 。另外,我们更需要 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的 新现象、新特点 ,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及时 解决 出现的 新问题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三章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一、学习的界说 (掌握) (一) 广义的学习 :指有机体由 后天获得经验 而 引起 的比较 持久的行为和 行为倾向的变化 。 内涵: 1.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现象; 2.学习总是意味着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 3.这种变化要维持一个相对比较持久的时间; 4.这种变化不是先天倾向、成熟等因素带来的。经验是学习的 必要条件; 5.有的是行为倾向或

18、者行为潜力变化,不一定马上表现出来 (二) 狭义的学习 :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 指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 系统的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 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特点: 1.以学习前人积累的 间接经验 (主要是书本知识) 为主,而不是直接实践为主; 2.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因 而它比自学有更高的效率。 二、学习的分类: (了解) (一)学习的层次: 1.加涅 对学习层次的分类:根据人类学习的复杂程度,讲学习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划分八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提高。 ( 1)信号学

19、习(如经典条件反射) ( 2)刺激 -反应学习(如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 3)连锁学习(如三级 跳); ( 4)言语联想学习:实质是语言领域的连锁学习; ( 5) 辨别学习 :包括简单的辨别和复杂的多重辨别; ( 6) 概念学习 (事物的抽象特征); ( 7) 规则学习 :又叫原理学习。学习概念之间的联合。(如面积 =长 *宽) ( 8) 解决问题学习 :又叫高级规则的学习。(运用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 2.霍兹兰 对学习层次的分类(依据学习进化水平的不同,分为四类) ( 1)反应性学习:包括习惯性和敏感化 ( 2)联结性学习:是条件反射的学习。 抑制性条件作用:不重复被惩罚的动

20、作的学习 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 ( 3)综 合学习:把各种感觉结合为知觉 感觉前条件作用学习( S S) 定型作用与推断学习 定型作用:对复合刺激反应,而不对其中的个别刺激反应; 推断学习:客体永久性观念的运用。 ( 4)象征性学习:一种思维水平的学习,人类所特有。 符号学习 语义学习 逻辑学习 (二)学习的类型 1.布卢姆 从教育目标对学习的分类: 三个领域 ( 1) 认知领域的学习 :包括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 ( 2) 情感领域的学习 ( 3) 技能领域的学习 布鲁纳的认知目标层次对教学实施的指导意义 第 一,备课时做到目标明确; 第二,命题时考核目标层次明确

21、2. 加涅 -依据学习结果进行分类,提出 五类学习结果 : ( 1) 智力技能 (学习怎么做) -指向环境 ( 2) 认知策略 :学习者在应付环境的过程中对自己内部行为的控制 含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 3) 言语信息学习 ( 4) 动作技能学习 ( 5) 态度学习 。 3. 冯忠良 -依据学习内容的分类: ( 1)知识的学习 ( 2)技能的学习 ( 3)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 学习的主要理论 (掌握) 一、联结型学习理论 的主要观点 学习的本质 是尝试错误, 形成 S-R 联结 (形成反应习惯)的过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是 直接 的,不存在观念、意识的中介。 重视 对学习的 外

22、部条件与过程的研究,忽视内部过程与条件。(掌握) (一) 桑代克 联结型学习理论创始人 认为联结的学习过程应当遵循 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 : 1.准备律 :当学习者有了学习的心向(需要、兴趣)时,学习就会产生满意感,否则就会烦恼。(激发学生的动机) 2.练习律 :形成联结后若得到练习,联结就会得到加强,否则就会减弱。(曲不离口、枪不离手) 3.效果律 :建立的联结并发或伴随满意的情况时,联结的力量就会加强。(如奖赏的作用)( 学有所获) (二) 斯金纳 -操作条件反射说的首创者: 主要观点(掌握) 1.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引起,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

23、应。 又叫引发反应; 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 应,又叫自发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 是操作性行为。 2.提出强化的概念(取代效果律中奖罚的概念): 强化 -是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了解) 强化物 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 正强化: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 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如表扬) 负强化: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如冷处理) 3.强化的方式 : ( 1)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强化物是否立即呈现进行划分: 即时强化和延时强化:(即时强化优于延时强化) ( 2)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是否每次都是呈现强化物来进行划分

24、: 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部分强化优于连续强化) 连续式: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 (即时强化) 间距式 (延缓强化 ) 时间式 定时距式: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 变时距式: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 比率式 定比率式 :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定比例 变比率式:强化与反应次数间比例是变化的 在连续的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建立得快,消退得也快;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建立得慢,消退得也慢。 二、认知型学习理论 的主要观点 认为学习是由 经验引起的认知结构 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即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 形成和改组 ,而不是刺激 反应联结的建立或取消。 (一)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

25、论 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 1.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2.主要观点:该理论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 象的简单集合,他们重视知觉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创造性思维。 ( 1)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 整体 知觉和理解,是对 完整结构 ( 完型 )的组 织,而不是形成刺激 反应的联结; ( 2)学习的过程在于 顿悟 而不是试误。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 发现理论: 主要观点(掌握) 1.在学习中存在着两种结构: 一种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由动作、映像和符号三种表征构成; 另一种是学科的知识结构。 2.学习的实质是 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 ,并把它们

26、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认为学习就是获得一门学科基本结构,即获得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 和基本原理。所以学习也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但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 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 3.发现学习有一系列的优点: 有利于激发学生智慧潜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 有利于所学知识的记忆与保持 (三)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 同化理论 :主要观点(掌握) 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有意义 的言语接受学习。 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同化 是学习的心理机制,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同化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 观念

27、建立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被理解,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增加新的内容。 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 1)客观条件: 学习材料 本身必须具备 逻辑意义 ( 2)主观条件: 学习者 必须有有意义学习的 心理倾向 , 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 适当观念 。 4.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陈述性知识,根据有意义学习的复杂程度划分) ( 1)代表性学习 :最低层次的学习 ( 2)概念学习:概念的发现、概念的同化 ( 3)命题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 4)还有较高层次的发现学习。 三、罗杰斯、马斯洛等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的基本观点(了解) 1.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2.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28、。 3.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4.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 第三节 学习理论新进展趋势 (了解) 一、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人的行为习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 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行为方式的模式 ,行为主义所主张的刺激 -反应联结式的学习就是属于这类;一种是 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相应的行为模式 。班杜拉把前者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后者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 通过行为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 习是非常有限的,它不可能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说 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习得的 ,这种习得就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观察学

29、习 -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一)观察学习的对象 -榜样 (二)观察学习的类型 1.直接的观察学习:即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简单的模仿; 2.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学习者从示范者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和原理。 3.创造性的观察学习:学习者从不同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并形成了新的行为方式。 (三)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 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的主要观点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强调心理学对人的各种认知过程的研究,并根据对各种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研究提出相应的认知模式和信息加工模式。认为学习既有穿行处

30、理的过程,又有并行处理的过程。 三 、 布鲁纳、维果茨基 -建构主义学习论 的主要观点 1.知识观:知识相对论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 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 3.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 (理解)。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被誉为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

31、命 。 第四节 高校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及主要特点 一、高校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了解) (一)中国古代的学习过程观: (二)列昂节夫的环状结构观: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三) 加涅的学习阶段观 1.动 机阶段; 2.领会阶段; 3.获得阶段; 4.保持阶段; 5.回忆阶段; 6.概括阶段; 7.操作阶段; 8.反馈阶段。 二、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掌握) 1.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 2.学习具有突出的主观能动性 : (1)有较多支配时间; (2)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 3.学习途径多样化。 4.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究的性质。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

32、一、知识学习的界定: (一)关于知识的定义: 知识 -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 、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 (二)知识的分类(了解): 1.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指需要个体 有意识的 回忆出来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叫记忆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理解) 2.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指个人 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 ,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 间接推测其存在 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

33、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加涅又将程序性知识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理解)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分类 加涅的认知学习结果分类 1.陈述性知识 1.言语信息 2.程序性知识 2.1 智慧技能 2.2 认知策略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知识表征 -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主要以命题网络或图式来表征 1.命题: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 2.命题网络: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成命题网络。“知识是以命题网络的层次结构加以贮存的。” 3.图 示:指事物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可分为 ( 1)关于客体的图式;( 2)

34、关于事件的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 /学习机制 (理解) 陈述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 1)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继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 ( 2)新建构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者进行重新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 ( 3)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加涅将言语信息由简到繁分为三类: ( 1)符号学习; ( 2)事实学习(相当于命题); ( 3)有组织的知识学习( 相当于命题网络学习)。 1.符号表征学习 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符号表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2.概念学习 -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

35、共同的关键特征。 获得概念的方式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这两种。 ( 1)概念形成 -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形成。 ( 2)概念同化 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同化。 3.命题学习 -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学习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 。 ( 1)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 ( 2)非概括性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 命题学习中包含符号表征学习。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为前提。 (三)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 同化 学习过程是新观

36、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即原有观念同化新观念的过程。 同化的形式有三种( 三种知识同化模式 ) : 1.下位学习 如果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性和概括性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关系是一种类属关系,即 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 1)派生类属:如果新的学习材料只是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总概念的一个特例,或作为原先获得的命题的证据或例证而加以理解时,那么,这种学习就是派生类属学习。 ( 2)相关类属:新学习的材料虽然也类属于原有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概念中,但却是使学习者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

37、、限制或修饰,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学习叫做相关类属。 2.上位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当新的 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1.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 2.产生式系统 (二)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 /学习机制 (理解)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 ( 1)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

38、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继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 ( 2)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 形式转化。 ( 3)程序性知识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 学习阶段 习得阶段 巩固与转化阶段 提取与应用阶段 学习类型 陈述性 知 识 1.陈述性知识 2.程度性知识 1.回答“是什么”问题 2.1 对外办事(智慧技能) 2.2 对内调控(认知策略) 1.辨别学习 -反应事物的差异。 2.概念学习 -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 3.规则学习 -实质是学生能在体现规则的变化的情境中适当应用规则。 ( 1)规则与规则学习的心理学含义: ( 2)规则学习

39、的两种形式: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 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 四、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策略性知识 又叫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了解) 策略性知识分类(掌握) 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时间管 理策略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几种主要的认知策略有(掌握

40、): (一)复述策略: 1.利用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化(应用知识是最好的复习); 6.画线。 (二)简单加工策略: 1.位置记忆法; 2.缩简和编歌诀; 3.谐音联想法; 4.关键词法; 5.视觉想象; 6.语义联想。 (三) 精细加工策略 1.做笔记; 2.提问; 3.生成性学习; 4.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四) 组织策略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 ( 1)系统结构图;( 2)流程图;( 3)模式或模型图;( 4)网络关系图 3.利用表格。( 1)一览表; ( 2)双向表 (五)质疑策略 (六)深造

41、自得策略 (七)熟读精思策略 第二节 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 一、运用技能的界定: (一)运动技能的定义 运动技能 -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理解) (二)运动技能的分类(理解) 1.连续 断续 2.精细 -强壮 3.内反馈 -外反馈 4.简单 -复杂 三、运动技能的结构 (理解) (一)运动技能的构成成分: 1.动作或动作组。动作分为反射动作、基本 -基础动作和技巧动作。 2.知觉能力。如手眼协调、手脚协调、身体平衡等能力。 3.体能。如耐力、力量等。 (二)运动技能层级 1.动作语汇的获得; 2.连锁与辨别; 3.问题

42、解决。 三、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理解) (一)操作定向:即了解活动 的结构与要求,在头 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 向映像 的过程。 (二)操作模仿:实际 再现 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三)操作整合:把 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 ,并使各动作相互结合, 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四)操作熟练: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内在机制是 在大 脑皮层中建立动力定型 。 四、高校学习运动技能的培养 (理解)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五章 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界定: 学习迁移 :一

43、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源知识,目标知识之间的关系,或阻碍或促进。(掌握)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掌握) (一)从迁移本身特点对迁移分类: 1.按照迁移的内容划分: 一般迁移:原理原则的迁移 特殊迁移:特定事实与技能的迁移。这一类迁移是教育的核心 2.按照迁移发生的水平划分: 水平迁移:已习得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同水平的情 境中的运用。 垂直迁移:低级概念和规则向高级概念和规则的迁移。 3.按照迁移发生的方向划分: 顺向迁移:先 后 逆向迁移:后 先。 4.按照迁移对学习的影响性质 划分: 正迁移:先 后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先 后的消极影响 零迁移; 5. 按迁移过程中源知识与目

44、标知识的特点划分 迁移类型 含义 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一种事实性知识向另一种事实性知识的迁移。 如近代历史知识对古代历史知识学习的影响 陈述性知识向自动化基本技能的迁移 事实性知识向动作技能的迁移。 如语法知识的学习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 陈述性知识向认知策略的迁移 事实性知识向策略性知识的迁移。如理解乒乓球如大小对球速的影响有助于采用何种发球方法 自动化基本技能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动作技能 向事实性知识的迁移。如英文打字技能的熟练,影响五笔输入法规则学习 自动化基本技能向认知策略的迁移 动作技能向策略性知识的迁移。 如开车技能的自动化,有助于预测各种驾驶情境 自动化基本技能向自动化基

45、本技能的迁移 一种动作技能向另一种动作技能的迁移。 如学会仰泳对学习蝶泳的影响。 认知策略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策略性知识向事实性知识的迁移。如学会总结文章段落大意,对理解学科内原理或观点的影响 认知策略向自动化基本技能的迁移 策略性知识向动作性技能的迁移。 如学会制定计划,将有助于修理电视机 认知策略向认 知策略的迁移 一种策略性知识向另一种策略性知识的迁移。 编写程序的方法,将有助于安排学习活动 (二)从迁移主体对迁移分类(掌握) 分类标准 分类 视角一:迁移本身的特点 按迁移的内容 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按迁移发生的水平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按迁移发生的范围 近迁移与远迁移 迁移对学习的影响

46、性质 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按迁移过程中源知识与目标知识的特点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视角二:迁移 主体认知参与 按意识参与程度 低层次迁移和高层次迁移 按迁移过程中参与的认知成分 辨别、组合、分析等 9 种 根据新旧经验整合过程的方式 同化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按迁移中认知操作成分参与程度的不同 联结性迁移与运算性迁移 第二节 迁移的理论 一、几种经典的迁移理论 (掌握)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一) 沃尔夫 -形式训练说 : 它的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 “ 心灵 ” 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各种官能可以通过练习来增强力量。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它所有的官能。 观点:认为在各种不 同的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一般性的思维技能,通过训练这种一般性思维技能是可以促进其发生迁移的。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自动的。 在形式训练说看来,学习一个科目,其内容是否符合实际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心灵官能训练方面的价值。 评价:似乎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迁移的现象。但是,由于其建立的基础是一种纯思辨的产物,缺乏有效的科学实验依据。 (二) 桑代克 -共同要素说 : 它的基础是刺激 联结理论 观点:认为 前后两次的学习 在刺激 -反应联结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