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居民时尚消费的社会理性分析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消费成为人们表达某种符号与意义的生活方式,看似感性与冲动的时尚消费行为背后,隐藏着社会理性与文化权力。以女性为主的时尚消费主体,隐藏着男权统治的权威理性;时尚消费中地位与身份的符号性展示,表达了社会阶层的认同理性;而时尚消费本身的特点与动机,又反映了其社会区隔的建构理性。 关键词:时尚消费 性别权威 阶层认同 区隔建构 自古以来,消费是人们为了生存的一种生命活动,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消费却成为人们表达某种符号与意义的生活方式,具有时代象征与符号价值的时尚消费更成为当代社会人们消费的热点,特别是中国城市社会已步入时尚消
2、费社会,时尚成为人们都市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所谓时尚消费是某一阶段或某一时期,人们对所崇尚的品质上乘、品牌时髦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经济学家通常假设消费者是一个理性的主体,总是自觉地利用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对于时尚消费,一些经济学者认为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感性消费,是消费者情绪的反映,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上则表现为冲动性购买。而我们认为,正是这种表面的感性和冲动性行为背后,却隐藏着性别权威、群体认同、阶层建构以及品味区隔等文化与社会理性。 社会性别:时尚消费中的权威理性 “许多女性在公开场合受时尚的驱使可以当着 30 或 100 个男人穿低领衣服,但在客厅里对着一个陌生男人穿
3、同样的衣服却会感到窘迫” 、“女性表现自我、追求个性的满足在别的领域无法实现时,时尚如同一个阀门,为女性找到了实现这种满足的出口” 。这分别是著名社会学大师齐美尔在时尚的哲学一书中对于时尚表达群体归属功能的举例和对时尚提供了一种补偿机制的论述,另外书中以女性为例关于时尚的论述更是不胜枚举。时尚难道只是女性的专利?时尚消费只是女性群体的行为?不可否认,在消费领域里,女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时尚消费的主角。然而,这种女性“爱消费”的表面事实背后,却反映了长期以来的男权统治与性别权威。 首先,女性在男权话语与男性审美中形成自我概念,被动接受时尚消费。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包括消费者气质和个性等先
4、天的心理因素以及价值观、社会角色等后天的表象因素。而这些因素又都浓缩在消费者自我概念的系统结构特征之中。自我概念作为社会心理学的术语,又叫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而关于自我概念的形成,符号互动论学派的代表库利提出著名的“镜中我的理论” ,即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认为对自我的认识,或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对他人如何想象我们自己的反映。女性对于自我概念的形成,正是反映了与自身相对的性别群体男性的审美。男性喜欢身材妩媚、漂亮迷人、年轻优雅、衣着得体的女性,因而女性不畏忍受疼痛、节食、甚至残疾的风险,牺
5、牲娱乐与休息时间,花费大量金钱去选择整容、减肥、品牌服饰、名牌首饰等消费行为,她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女性” ,拥有男性喜欢的女性气质。 “女为悦己者容” ,“悦己者”往往就是男性的代名词,因而相对男性,女性成为时尚消费的主力军,看似是女性群体的自主选择,其实是在男权文化与社会背景下的被动承受。 其次,女性在男权社会与性别权威建构的性别刻板印象中,实践着消费的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即社会对男女两性角色、行为的期望与看法。正所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男权社会与男权文化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都存在了几千年之久,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等公共领域还是在家庭的
6、私人领域,男性都扮演着权威的角色,而女性只有顺应与服从。 “男主外、女主内” ,女性的性别角色被局限在私人领域即家庭中,其主要的工作包括家务劳动、传宗接代、相夫教子、孝顺公婆,即便在当代社会的公共领域中,也形成了作为家庭的延伸的女性特有的职业,如护士、幼儿园老师、保姆等。因而性别刻板印象中,男性的工作是公共的、生产的,女性则是家庭的、消费的。同时在角色实践中,女性又是男性的附属,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就曾提出“替代性消费”的概念,认为女性消费是男性用来炫耀自己财富和地位。女性消费,男性买单,女性在性别刻板印象中,实践着购买家庭耐用品和日用品、为全家人挑选衣服、使自己变漂亮的时尚消费,这不仅是完成
7、自己的性别职能,更是在展现着整个家庭,特别是男主人的权威与品位。 社会阶层:时尚消费中的认同理性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中归属于不同的群体,时尚消费看似一种个人行为,却很大程度上受到群体的影响。不同阶层,有不同的经济基础、教育背景以及生活的品味与格调,因而拥有不同的消费行为,时尚是阶级的时尚,是阶级分化的产物,因而人们对自己所归属的群体的认同,将会效仿群体的时尚消费模式。正如齐美尔所言,时尚通过从上层阶级到下层阶级的模仿来表达社会成员的群体归属,使成员减少责任感与羞耻感,获得安全感。 首先,时尚消费是亚文化群体的阶层认同。阶层是人们根据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政治权威等的不同而区分的社会集团,不
8、同阶层的人群可以认为是不同的亚文化群体。而阶层认同,是“个人对其自身在阶层结构中所处位置的感知” 。时尚消费是体现个人需要与展现自我价值的个体行为,但这种个体行为却是群体文化与阶层认同的反映。消费活动是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认同行动。人们消费什么和不消费什么,并不仅仅是对自己可支配的货币和资源的反映,而且同时反映了人们对某种价值目标的认同行动。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白领”是“新中产阶级”的代名词,从事非体力工作, 收入水平位于中等及中等偏上,标榜品位和格调,因而他们认同的生活便是出入高档 SPA 会所、咖啡厅,穿着名牌服饰,定期出国旅游度假,从而以显示自己所属“白领”阶层的身份与地位认同。 其次,时
9、尚消费是不同阶层的群体惯习。 “惯习”是社会学家布迪厄最早提出的概念,即是个体在集体生活参照中的实践经验。时尚消费模式是不同群体个体阶层认同的表达,受到所属阶层品位、生活方式的影响,是一种反映阶层地位与阶层文化的习惯与习性。正如早期时尚消费的研究者齐美尔所认为的,时尚最初产生于少数上层精英,最新的时尚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较低的社会阶层几乎没有时尚,即使有的话也不是他们所特有的。凡勃伦更是认为时尚与流行存在于有闲阶级的有闲消费中,时尚在有闲阶级中的表现以及在下层劳工阶层中的表现绝不一样。如今,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时尚消费不只局限于上层阶级,但不同阶层却有着不同时尚消费的模式与偏好。首先,对时尚的追
10、求是人的一种动机,但在动机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中,商品的价格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消费者的经济资本便成为时尚消费的首要影响因素。其次,文化资本、政治资本的不同,人们看待商品的意义、对消费行为的观念也不同,进而影响着时尚消费的方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政治资本正是学界公认的韦伯区分阶层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标准。例如政界领导阶层(高官)与企业领导阶层(企业家) ,以及文化领导阶层(院士、教授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阶级品位不同决定了他们对时尚消费的观念与行为的大相径庭,但每个阶层内部,却有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 社会区隔:时尚消费中的建构理性 区隔,是社会学家布迪厄依据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对法国社
11、会结构与阶层特征进行消费品味研究时提出的概念, “区隔”即消费品味差异的阶层区分。社会阶层与阶层惯习制约与影响时尚消费,同样反过来,时尚消费又建构着社会阶层与消费特性。正如齐美尔认为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即一方面,人们有“求同”的动机,即我们前面所说的是对亚文化群体的阶层认同,同时,人们又有“示异”的愿望,希望与等级较低的、自己蔑视的群体显出差距、拉开距离。 首先,时尚消费把个体聚合,建构成不同的阶层。时尚不但具有消费性的特征,还具有标新性、时效性、个性化等特点。因而时尚是转瞬即逝的,是永远属于少数人的时尚,一旦一种时尚被多数人广泛接受,就不再称之为时尚。因此学界对时尚的传播方式争
12、论不休,齐美尔、凡勃伦等认为,时尚的传播符合“向下滴入论” ,最初的时尚属于上等精英阶层,进而由上到下向普通大众传播。也有 Field、 Blumberg 等很多学者认为,随着大众传媒、交通、网络等现代化发达的科学技术手段,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发展,使时尚传播由纵向转向平行,越来越多的人有可能成为时尚的倡导者。但不可否认的是,时尚消费,依然扮演着建构不同阶层的角色,因为时尚消费不仅是一种观念,更多的是一种消费行为,受到文化资本、政治资本特别是经济资本的制约,正如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认同自己是“白领” ,追求符合自己阶层与身份地位的时尚生活,但同时我们从一个人的时尚消费
13、生活中,同样能判断这个人的身份与地位,区分其阶层。开着宝马车,手持最新款式的智能手机,身着 ARMANI 西装的年轻小伙,根据刻板印象原理,我们可以判断其是经济资本较高的“富二代” 。而喜欢骑自行车、逛书展、看歌剧、参观博物馆等活动的中年男人,我们可以判断其为文化资本较高的教授或艺术家。 其次,时尚建构阶层消费特性,与其他阶层区分开来。时尚消费,将相同社会阶层的人们聚合,把社会区分为不同的阶层,同时,又通过不同阶层的消费特性,显示与其他阶层的异质性,使本阶层与其他阶层,特别是较低的社会阶层区别开来。正如齐美尔的时尚的哲学中所论述的,时尚总是具有等级性的,时尚最初产生于少数上层精英,最新的时尚通
14、常影响较高的社会阶级,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较低的社会阶层几乎没有时尚,即使有的话也不是他们所特有的。一旦较低的社会阶层开始模仿较高阶层的风格,那么较高阶层就会抛弃这种时尚,重新创造出另外的时尚,从而继续把自己与大众区分开来。时尚是中产阶级获得个性、并与无产阶级进行区分的手段。同样,凡勃伦在对有闲阶级的研究中也指出,对有闲阶级来说,消费(尤其对特殊物品的消费)是金钱力量和财物的证明,是消费者身份地位和荣誉的体现,炫耀性消费区分了各个阶级,能否进行炫耀性消费成为有闲阶级与下层阶级分野的标尺,同时,时尚与上流社会的奢华具有统一的集体功能:即再生产有闲阶级。时尚消费是不同阶层的群体惯习,同时反过来,群体
15、的时尚惯习又建构着与其他阶层相异的消费特性。 结论 综上所述,时尚消费在生产与科学极大发展、物质生活不断富裕的当代中国,特别是在城市居民中,已不再是经济学上简单的生存与需要的行为方式,而是与社会、文化甚至权力相联系的概念。看似感性与冲动的时尚消费行为背后,隐藏着社会理性与文化权力。以女性为主的时尚消费主体,隐藏着男权统治的权威理性;时尚消费中地位与身份的符号性展示,表达了社会阶层的认同理性;而时尚消费本身的特点与动机,又反映了其社会区隔的建构理性。 参考文献: 1.王新新,田超杰.基于时尚消费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研究J.商业研究,2012(12) 2.齐美尔(德).时尚的哲学M.费勇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杨晓燕.中国女性消费行为理论揭秘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4.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2005 6.王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社会学研究,2001(1) 7.王宁.消费的欲望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