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岔鞍村滑坡监测成果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66595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市岔鞍村滑坡监测成果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连市岔鞍村滑坡监测成果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连市岔鞍村滑坡监测成果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连市岔鞍村滑坡监测成果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连市岔鞍村滑坡监测成果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连市岔鞍村滑坡监测成果分析摘要:大连市岔鞍村滑坡是堆积层滑坡类,牵引与推移符合式滑坡。属于特大型地质灾害,为了掌握滑坡现状和滑坡特征,对该滑坡实施了适当位移监测,采用了地表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人工巡查监测等监测手段,确定了该滑坡在自然状态下从平面到垂向的分布、变形特征、稳定性等。 关键词:岔鞍村滑坡;动态监测;监测成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 A 滑坡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红旗街道岔鞍村原攀岩俱乐部所在部位及以北丘陵的丘坡处,滑坡体前缘位于旅顺中路马北线 9km+200m 至9km+700m 处,自 2006 年以来旅顺中路马北线 9km+500m 处多次被推移破裂和下沉,每

2、季度都需要进行修补,同时对地下供水、供电、通讯等公共设施造成了破坏, 2008 年攀岩中心主体建筑物受其影响被拆除,这些造成了上千万的经济损失。而且不断威胁着当地居民、来往通行车辆、游客行人及旅顺中路及王家店水库等人员设施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可能引发王家店水库溃坝等次生灾害,潜在威胁资产过亿元。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岔鞍村滑坡地质灾害属于特大型地质灾害。 为了掌握滑坡现状和滑坡特征,为下一步的滑坡治理提供准确可靠的设计、施工依据,对该滑坡实施了适当位移监测。本文将重点对滑坡的监测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该滑坡在自然状态下从平面到垂向的分布、变形特征、稳定性等。 1 滑坡概况 滑坡发育于低丘坡

3、麓丘坡部位,位于低丘陵的南坡中、下段。滑坡体岩性为厚层的板岩、板岩夹石英岩,局部有较少的石英岩,岩石出露,处于区域褶皱构造的西翼。 岔鞍村滑坡为老滑坡局部复活及新滑坡活动的状态。大约在第四系全新统以前,预计为 1.1 万年期间为岔鞍村老滑坡活动破坏时期,老滑坡的后缘至丘陵的上段地形突变处,前缘直达水库,滑坡区域分布为:滑坡后缘距王家店水库库岸坡脚约为 630m,宽度分别为前缘 500m,中部420m,后缘 205m,相对高差为 145m。面积约 21104,滑坡体体积达880104m3。而新滑坡是在 2006 年开始加速变形破坏,经调查存在多级滑面,且处在变形破坏的活动状态,为牵引与推移复合式

4、滑坡类型,新滑坡的后缘至丘陵的中段,前缘直达王家店水库,滑坡区域分布为:滑坡后缘距水库库岸坡脚约为 415m,宽度分别为前缘 275m,中部 180m,后缘 135m,相对高差为 124m。面积约 10.1104,滑坡体体积达300104m3。 针对滑坡中部(原攀岩中心广场北侧)人工削坡处采取了分阶式放坡卸荷,自上而下共 5 个台阶,并在最下面台阶处进行了喷锚支护。滑坡体后缘以及东、西两侧都存在拉张裂缝,滑坡体后缘拉张裂缝现已基本贯通,滑坡体后缘呈圆弧状,后缘圆弧状裂缝处最大滑距 3.3m,滑坡体后缘裂缝距人工削坡坡肩距离 150 米,支护边坡距离滑坡体前缘约150m,滑坡体平面分布呈向南突出

5、的舌状,滑坡体前缘直达水库北岸。 2 滑坡监测设计与实施 (1)地表位移监测包括:平面位移观测点、地表标志性建筑物(旗杆)位移观测、基线测量(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共布设 15 个平面位移观测点和 4 个监测基点。另外,现场的旗杆位于滑坡带范围内,所以在此基础上选定 4 个旗杆作为位移观测点。同时,在测区内旅顺中路上布设10 个基线点,进行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的观测。 (2)深部位移监测:采用活动式测斜仪测量高坡岩土体内部水平位移,在岩土体内埋设测斜管,布置原则总体上沿滑坡主轴线方向(南北方向)从滑坡后缘至滑坡前缘,并眼东西方向逐步开展,共 16 个孔,分两个阶段建设完毕,监测孔孔深度在 80

6、m-120m 不等,不浅于推测的滑动面深度,进入中-微风化岩;孔底安全清渣处理,测斜管地步位于基岩面上,确保管底为不动控制点。 (3)人工巡查监测:定时巡查滑坡的宏观变形迹象及异常现象。在滑坡体前缘及侧元裂缝选定代表性的 28 个宏观位移监测点。 3 监测成果分析 3.1 地表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1)全站仪监测测得滑坡范围内地表位移变化及平面分布 全站仪监测(2009 年 10 月 9 日至 2010 年 2 月 26 日) 。2010 年 3 月4 日对 GC8 号点进行了全站仪与 GPS 的对比监测。从计算成果看出,监测期间各点显示的滑坡位移方向均为向南偏东方向。依据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

7、规范DZ/T0221-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006-09-01)附录 B 中 B.1 表:2 号水平位移监测点变化速率在 0.84mm/d2.89mm/d 之间,3 号水平位移监测点 2009 年 11 月 1 日变化速率为6.29mm/d,移动速度为慢级别,其余时间段内为很慢级别;4 号水平位移监测点在 2009 年 10 月 16 日、11 月 1 日变化速率为慢级别,其余时间段为很慢级别;6 号水平位移监测点在 2009 年 10 月 24 日、11 月 18 日变化速率为慢级别,其余时间段内为很慢级别;7 号水平位移监测点变化速率在 2009 年 10 月 24 日为慢

8、级别,其余时间段内为很慢级别。进一步肯定了地面调查工作中确定的滑坡后缘和侧缘分布以及滑坡平面分布范围,结合现场钻探、槽探、物探和工程测量等技术手段勘测分析,岔鞍村滑坡平面整体呈“舌”形,主轴长度分别为老滑坡 600m, 新滑坡70415m,分布面积为,老滑坡 21.0104 m2,新滑坡 2.0104 m210.1104 m2,滑坡坡向为 170175。 由地表位移监测的水平位移监测点水平位移滑动变化速率可知, 4号水平位移监测点位于主滑带顶部,出现水平位移速率较大值的时间最早,为 2009 年 10 月 16 日。10 月 24 日,位于滑动带底部的 6、7 号水平位移监测点水平位移速率升高

9、幅度较大。2009 年 11 月 1 日后,位于滑动带顶部的 4、3 号水平位移监测点水平位移速率升高幅度较大。2009 年11 月 18 日,位于滑动带底部的 6 号水平位移监测点速率明显升高,同时通过滑坡滑动变化速率编制了地表位移监测速率平面图,圈定滑坡范围。(2)GPS 静态监测的滑坡外围岩土体地表位移变化及平面分布。 GPS 静态监测(2010 年 1 月 20 日至 2010 年 4 月 16 日) 。主要对新滑坡体外水平位移进行监测。4 月 16 日对滑坡体内的 GC2、GC3、GC4 原全站仪监测点进行了 GPS 静态对比监测。 可知,新滑坡体外水平位移监测点在监测时间段内变化速

10、率为一部分很慢至极慢,一部分稳定不动,2010 年 1 月 20 日至 3 月 4 日期间位移速率与 3 月 4 日至 4 月 16 日速率相比,GC14 与 GC15 号监测点位移速率没有发生变化。GC5、GC8-GC13 号监测点速率降低。GC9、GC13 号监测点速率降低为 0。大范围岩土体交互分布为稳定、微弱变化,扣除系统误差和天气条件影响,可视为通过地表位移监测确定滑坡体外围岩土体稳定,从而通过地表位移监测取得滑坡分布范围数据准确可靠。 (3)地表基线测量确定滑坡前缘宽度,采取全站仪精确测量旅顺中路基准线,量化分析确定地面调查滑坡前缘宽度。由基准线坐标成果可知,以 JX1 点为参考原

11、点,旅顺中路道路水平位移变化整体方向为南偏东南方向与滑坡总体方向相同,同时 JX1、JX2、JX3 变化在毫米级,考虑测量时误差,基本处于稳定状态,JX9、JX10 监测点变化虽然达到厘米级但其变化方向与滑坡总体方向相交,应为滑坡滑动时被拖曳造成,为滑坡的影响区,而 JX4-JX8 不仅达到厘米级变化而且与滑坡总体方向相同,可见滑坡前缘宽度为 JX4-JX8 监测点范围。 3.2 深部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监测工作于 2010 年 1 月 15 日开始,采取边挖变监测,首先进行了第一阶段的 9 个孔,SW2-SW10,第二阶段从 2010 年 4 月 2 日开始,共 7个孔,SW11、SW18、S

12、W19、SW21、SW23、SW26、S27。有明显变化的为SW2、SW3、SW4、SW5、SW11。 SW2 深部位移监测孔:4 月 19 日9 月 4 日期间,9 月后无法监测。 (1)4 月 1 日4 月 22 日间孔口相对孔底位移约 40mm。在深度约15m 处,存在明显的相对滑移,速率约为 2.3mm/天;在深度约 50m 处有疑似相对滑移迹象,此处的相对滑移速率约为 0.8mm/天。 (2)5 月 28 日6 月 14 日间被剪断。 (3)6 月以后,相对位移较小,且在 15m 以上没有明显的相对滑移,认为在可监测的范围内没有形成新的滑动面。 SW3 深部位移监测孔:4 月 2 日

13、11 月 28 日期间。 (1)4 月 2 日4 月 23 日间在深度 17m 左右处有相对滑移迹象,此处的相对滑移速率约为 0.63mm/天;在深度 32m 左右处有明显的相对滑移,此处的相对滑移速率约为 2.1mm/天。在 23 日监测时测斜探头下到测斜管的 32m 左右处下行困难,说明在 20 日23 日期间滑动位移较大,测斜管被挤压变形较大。 (2)4 月 20 日5 月 3 日间被剪断。 (3)5 月份以后,相对位移较小,且在 32m 以上没有明显的相对滑移,认为在可监测的范围内没有形成新的滑动面。 SW4 深部位移监测孔:4 月 2 日11 月 28 日期间。 (1)4 月 2 日

14、4 月 23 日间在深度 35m 左右有明显的相对滑移,此处的相对滑移速率约为 2.2mm/天。在 23 日监测时测斜探头下到测斜管的35m 左右处下行困难,说明在 20 日23 日期间滑动位移较大,测斜管被挤压变形较大。 (2)4 月 20 日5 月 3 日间被剪断。 (3)5 月以后,在深度 27m 左右处形成了新的滑动面。 (4)8 月 16 日9 月 4 日间在深度 25m 处形成了新的滑动面,最大相对位移速率约 6mm/d。 SW5 深部位移监测孔:4 月 2 日11 月 28 日期间。 (1)4 月 2 日4 月 23 日间在深度约 35m 处,存在明显的相对滑移,速率约为 2.0

15、mm/天。在 23 日监测时发现测斜探头在测斜管约 35m 处下行困难,说明在 20 日23 日期间发生了较大的滑动位移以致测斜管被挤压变形。 (2)4 月 20 日5 月 3 日间被剪断。 (3)5 月以后,在深度 25m20m 之间有疑似滑动面形成,在可检测范围内的相对滑移速率较小。 经对滑坡体深部位移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在监测孔SW2、SW3、SW4、SW5 中有明显的相对滑移现象,从深部位移变形规律上看,主滑面上的 SW2、SW3、SW4、SW5 属于 D 型、B 型或型曲线形态,具有明显的相对滑动面,从整体上看,其余的各监测孔暂时还看不出明显的滑移特征,不易判断滑动面位置。深

16、部位移监测孔 SW2SW27 与R2R27 地表钻孔为相邻施工,可见钻探揭露的滑坡体主轴线滑动面部位与深部位移监测管剪断处为相同部位,两种勘察技术手段综合分析,确定目前处于滑动状态滑坡主轴线中下层滑动面和滑动带深度为 1638m。通过监测在剖面上确定了贯通的滑动面。 4 滑坡分布特征 4.1 滑坡边界条件总体特征 新滑坡体为老滑坡体局部复活,滑坡体存在多级滑面,目前新滑坡处于滑动破坏过程中,通过根据现场钻探、槽探、物探、深部位移监测和工程测量等技术手段勘测分析,老滑坡、新滑坡存在多级滑面和多个滑体组合在一起,滑坡平面整体上呈“舌”形,剖面呈圆弧或圆弧与复合型,滑坡体边界条件主要阐述老滑坡与新滑

17、坡空间分布状况,同时新滑坡存在多级滑面,新滑坡滑动面分为上层、中层、中下层和库岸等 4组滑动面,文中所阐述新滑坡以中下层最大滑动面为边界构成的滑坡体范围,而老滑坡以下层滑动面为边界构成的滑坡体范围。 老滑坡的后缘至丘陵的上段地形突变处,前缘直达王家店水库,滑坡区域分布为自水库库岸坡脚到滑坡后缘约为 630m,前缘最宽处 500m,中部宽度为 420m,后缘宽度 205m,相对高差为 145m。面积约 21104,滑坡体体积达 880104m3,新滑坡的后缘至丘陵的中段,前缘直达水库,滑坡区域分布为自水库库岸坡脚到滑坡后缘约为 415m,前缘最宽处275m,中部宽度为 180m,后缘宽度 135

18、m,相对高差为 124m。面积约10.1104,滑坡体体积达 300104m3。 构成该滑坡主要边界条件包括滑坡平面分布、垂向分布和滑动方向等要素,而滑坡主要边界条件特征为滑坡分析、治理的必备条件,构成该滑坡主要边界条件要素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综合分析判定取得的。 4.2 滑坡平面分布特征 根据现场钻探、槽探、物探、地表位移监测和工程测量等技术手段勘测分析,岔鞍村滑坡平面整体上呈“舌”形,老滑坡主轴长度 600m,新滑坡滑坡主轴长度 70415m,老滑坡分布面积 21.0104 m2,新滑坡分布面积 2.0104 m210.1104 m2,滑坡坡向为 170175。 4.3 滑坡垂向分布特征 根据

19、现场钻探、槽探、物探、深部位移监测和工程测量等技术手段勘测分析,岔鞍村滑坡垂向剖面整体呈簸箕形,滑动面的形态为圆弧与折线的复合型和圆弧形,老滑坡主滑面、滑动带深度 2968m,新滑坡主滑面、滑动带深度 638m。 通过前面阐述的滑坡的滑坡垂向分布特征表可见滑坡共有 5 个滑动面,除老滑坡滑动面(下层滑动面)目前处于稳定状态,其它 4 个滑动面均为新滑坡滑动面,目前处于滑动状态,本次勘察对 5 个滑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揭露,在新滑坡 4 个活动的滑动面中,上层、中层和岸坡圆弧滑动面为次级滑动面,中下层滑动面为目前已滑动的滑坡主滑动面。 5 结论 (1)通过动态监测,确定了滑坡的变形范围和分布特征。

20、 (2)动态监测是工程信息化施工,动态化设计的重要工具,也是工程治理成败的评判手段1。在滑坡治理的设计、施工及治理后,滑坡的环境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征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应继续保持对该滑坡的动态监测,随时掌握滑坡整体和局部的稳定性状态,评价施工对滑坡的影响及治理效果。通过对变形较为显著的滑坡开展动态监测,可为分析滑坡性质,制定滑坡治理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2。 参考文献 1 许强, 汤明高,徐开祥, 黄学斌,等.滑坡时空演化规律及预警预报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6) 2 唐然,魏良帅,钱江澎,范宣梅. 三峡库区张桓侯庙东侧滑坡动态监测成果分析与应用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2(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