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写神的古往今来.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67679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形写神的古往今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形写神的古往今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形写神的古往今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以形写神的古往今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以形写神的古往今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以形写神的古往今来形神论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对重要哲学范畴,其所论述的是画者的情感、气质、人格思想与绘画客体,即所描述的景物或人物之间的关系。 “形”是指对象的造型特征,而“神”表达是作者本人所发掘到的客体的内在精神世界;形是形式,神是内容;神是绘画的意义所在,绘形是传神的具体手段,绘画的最高境界则是达到形与神和谐完美的统一。 当今的艺术论坛中,对于“形” “神”观点的阐述仍是个不过时的课题。通过学习历朝各代对于“形” “神”的阐述,纵观古今,也使我对当代中国水墨画的现状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古代人物画论中的形神关系 一、韩非子之“画鬼易”说 纵观古今,意象造型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贯穿始终。最

2、早对于“形”的论述是先秦的韩非子,他通过一则寓言故事说明了“画鬼易”的问题: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 ”“孰者易?”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 这个观点对中国古代画论影响颇深。韩非子认为,鬼魅是没有具体存在的形体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意发挥,而不必考虑画出来的形象与是否符合实际,但犬马是实际存在的,并且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画者所画出的形象稍有与实际不符,人们就能够发现。这个论述旨在提醒画家作画时应有所参照,要注重形似。韩非子并没有注意到“神”的问题,更没有更深一步的论述形神关系。但欧

3、阳修曾经提出过不同的看法:“善画者多云鬼神易为工,以位画以形似为难。鬼神人不见也,然至其阴戚惨淡,变化超腾,而穷奇极怪,使人见辄惊绝,及徐而定视,则千状万态,笔简而意足,是不亦为难哉?” 这种思想也是很有见地的,提出画鬼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多端的造型,提出了“画鬼也难”的观点。 二、顾恺之的“以形写神” 魏晋南北朝,尤其是东晋,是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开始走向兴盛的时代。物画占据了画坛的主流,山水在画中多作为人物的背景出现。而说到这一时期的人物画,自然不得不提六朝四大家之一,有着“画绝”之称的顾恺之。顾氏是当时的名士者流,言谈举止, “痴黠各半” , “好矜夸” 、 “率直通脱” ,被时人称作“

4、三绝” (画绝、才绝、痴绝)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精神上所依归的是魏晋之际“自我超越”的审美文化题旨。他提出“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认为绘画重在“传神” 、“写神” ,神应以形为依据,若仅是形似,则不能反映绘画对象的特有气质,画面必须同时表现出对象的性格和精神特点。对于人物的描绘,他非常注重刻划对象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这些理论使他成为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对形神关系阐述的发轫者。相较于韩非子对于绘画对象难易的评述,顾氏曾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论画 )这是他出于对表现人物的神态,精神状态等考虑所作出的论断。 三、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 南朝谢赫在他的古画品

5、录中提出了“气韵生动”的说法,这和顾恺之提出的“神”是一致的。相较于顾恺之重“神”轻“形” ,他认为作画“虽不备形似,也可妙有气韵” 。谢赫在评画时多是这种观点,所谓“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 ,他提出的“画之六法”中, “气韵生动”占据了首要的位置。然而“六法”之“应物象形”和“随类赋采”也是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着重强调的,要求绘画描写物象时要提炼现实,在造型与着色过程中不忘对照客观对象,再现现实。其实质上是强调了以形为本,主张只有把形画好,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传神境界。 四、李公麟之“自在之心” 唐代的人物画形成了一种鲜明的时代风格。无论是表现宫廷政治题材的阎立本,还是仕女主题的张萱,周?,

6、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观察方法和绘画风格。而鞍马画家李公麟关于人物画的论断,虽是只言片语,却很精深,独到。 宣和画谱中所记:李公麟画观音,跏趺合爪,而具自在之相。曰:世人以破坐为自在,自在在心不在相也。 ”可见李公麟所追求的是精神的自在,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形似。观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就可得知,画中人物的神态自在,心理描写丰富,十分具有含蓄而又深远的艺术效果。 五、苏轼之“传神论” 即顾恺之以后,论人物写真传神,则是首推苏轼。宋苏轼在传神记中发挥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指出必须描写好“得其意思之所在”的形,方能传神.也就是说:只有抓住最能表现对象神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不同一般的特殊的“形” ,并将它真实

7、,生动的描绘出来,才能够达到“传神写照”的效果。 苏轼还提出要表现人物的自然神情和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这是他传神论中的独到见解。他在传神记中写道: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 “人之天”即是人的自然神情,需从群众活动中默默观察而获得。这样画出的人物形象则不会呆板无神,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真实面貌。继承与开拓 借古开今 对于“形” 、 “神”关系问题,历朝各代在理论上大多主张“以形写神” ,实践中却提倡“传神写照” 、 “迁想妙得” 。 “神”包含在内在规律之中,并通过外在“形”体现出来,并尽所能的达到“形神兼备” 。写“形”是基础,写“神”才是目的,应从精确地描绘形象的基础上达到生动地传神,从而

8、将二者统一于艺术创作之中。 而近现代的 100 多年来,时代的变革,西方绘画的引入,使中国的人物绘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也为新的绘画形式和语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文化与审美多元化的今天,传统笔墨与审美与现代文化对接,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徐悲鸿,蒋兆和,周思聪等正是在这样一个脉络之中。他们都秉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优良传统,主张现代人物画仍应重视人物形象,坚持中国绘画的意象造型,通过对人物形象本质典型的形进行准确的刻画来达到传神的目标。他们没有照搬西方绘画的写实套路,把“以形写神”美学观与当下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从外来文化传统中吸收对自己创作有利的营养,丰富

9、和扩展了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内涵,是中西相融又不失中国传统脉络的优秀典范。 而当今中国人物画坛的弊病也不在少数:美展上的主题绘画作品,尺寸越来越大,造型语言却是照片参半的结果。缺少绘画语言丰富性的作品比比皆是。更甚者则是流水线作业,日成数张,画面却千篇一律,缺乏创造,实在有失中国传统绘画“形神兼备”的造型准则。 在我看来,绘画并非只是描绘物质,其旨在创造深刻的视觉艺术形象。绘画作品应该表现物质的内在精神和风采气韵,应该“意中有象,象中有意” 。首先,以形写神是以形似为基础。形似是绘画艺术普世的基本要求,在绘画中要求审物切、描写细,追求艺术形象的逼真。其次,以形写神是以传神为目的。艺术作品只有深刻描绘出画外之境,达到“传神”的效果,让观者产生共鸣,才能获得了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称其为艺术作品。否则机械的照抄对象,过度使用照片和电脑技术,与生产印刷无异的批量制作,降低了绘画艺术的可识别性和含金量,画中“神韵”大打折扣。如此这般,只能将自身的绘画创作推入无所发展的死胡同。 所以说, “以形写神”传统在中国人物画中,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外来文化的涌入和科技的发展都代替不了本民族优秀的绘画传统。因此,中国人物画创作乃至整个中国画创作,仍应立足本民族绘画传统,古为今用,借古以开今,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站稳脚跟,源远流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