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69800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摘要】非主流文化使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等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越来越严重地消解主流文化的教育效果。本文通过分析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尝试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努力,消解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高校,思政课 一、文化、非主流文化及高校非主流文化 文化,体现了一定群体于一段时间内在科学、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特定诉求,以及所形成的特有的理念、信仰和行为特征。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其功能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整合功能;二是导向功能;三是维持秩序

2、的功能;四是传续功能。 根据高校非主流文化的表现方式,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高校非主流文化有其有形的、物化的存在方式,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高校非主流文化中的教室文化、寝室文化,厕所文化和广告文化等多以物化的形式而存在。寝室中各类海报、装饰品;厕所中的用工信息、各类卖考试答案的电话号码、 “涉黄”的联系方式和图案等。二是制度文化层。高校非主流文化受众群体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规范总和属于制度文化层。由于高校非主流文化是一类小范围文化,所以往往体现为不成文的习惯、作风等。此外,由于文化具有聚合功能,制度文化层的高校非主流文化是一种规

3、范和习俗文化,集中凸显在各类学生社团之中,例如旱冰社团、街舞社团和武术社团等。通过社团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和行为准则,表达高校非主流文化受众群体的一致目标,是一种高校非主流文化的表现。三是行为文化层。文化产生于人的行为过程,高校非主流文化也是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所萌生、发展出来的社会现象。行为文化层的高校非主流文化处于动态层面,是高校非主流文化在受众群体行为方式上的体现。学生的吃、穿、住、用、行体现了行为文化层面的高校非主流文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网民越来越多。部分学生上课发短信、下课聊天、个别学生利用手机上网浏览黄色网站。还有个别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盲目消费甚至浪费现象屡见不鲜。四是心

4、态文化层。 “文化进程处理的是不那么容易触摸到的事物 意义、价值、象征、观念、语言、意识形态等” 。 二、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作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深刻感受到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其表现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上“真、善、美”的教育很难让同学们认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为同学们所不屑。同学们普遍认为,社会是及其残酷的,与其引导他们求真,向善,追美,还不如教育他们“厚黑” 。教育他们如何适应浮躁的社会、如何“搞好关系” 。在社会转型期,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技能” ,那就是进入社会,很快就适应社会,获取人脉,进而获取财富。面对社会的冷漠与无情,他们不愿意让自己太过“单

5、纯” ,他们不愿意让自己“高尚” 。 第二,功利主义的思想盛行使思政课陷于“无用之学”的尴尬境地。非主流文化影响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同学们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教,颇感困倦。枯燥的说教,使追求“短、平、快”的同学们显得很不耐烦。甚至有观点曰:上大学要学会逃课,而逃课就逃思想政治课。作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欢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是否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中发现:43%的同学认为不喜欢政治课;35%的同学认为还能接受;只有 22%的同学比较喜欢。在对“为什么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中发现:65%的同学认为思政课理论太枯燥,没有意思;43%的同学认为老师讲的没有意思;52%的同学

6、认为思政课没有什么用处。 第三,信息时代的“网络快餐” ,占据了“思想主餐”的领地。信息化的今天,可以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不能没有网络。随着 3G 时代的到来,同学们每人一部手机,可以听歌、听广播,可以照相,可以看电视、看网页,还可以聊天,也可以看电子书。可谓一部手机知天下。思政课是与社会时政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而面对网络,思政课教育者就显得失去了往日的威望。大学生们对老师课堂上所讲内容马上就可以来个百度搜索,方便而快捷,这时,思政课就显得“多余”了,思政课教师就显得“没有必要”了。显得“枯燥”的思想政治课这一“思想主餐” ,慢慢的被“网络快餐”所代替。 第四,网络方便了联系,但是冷却了关系

7、。同学们不管是在校园里还是在课堂里,总是喜欢戴着耳机,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有言曰:心要靠心来交换,感情要感情来博取。现实是,同学们面对为他们“铸魂”课程思政课,封闭自我。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尴尬。 三、面对非主流文化影响的对策分析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非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比如:它能提升探索欲和好奇心,丰富知识储备,提高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能力,激发人的创新意识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非主流代表的是社会的发展趋向,人类前进的活力源,社会肌体里的变异基因片段,乃至创造力所在。非主流文化的发展为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关注点和新的发展方向,为社会思想注入了新的

8、活力。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了文化表达方式的生动灵活;满足了大学生的多元需求;舒缓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等。 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以及这种新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作了完整的概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以此为基点,要想消解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思政课的消极影响,可以从课内工作和课外工作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课内工作。 在课

9、内,一方面要锻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注意教法的改革与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发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离不开优秀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更是离不开优秀教师。所以,各高校要切实加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改善思政课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重点打造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老中青年教师协调发展的良好发展格局,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更上一层楼。 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 “组织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法”效果最为明显。这也是我们思政课教师应该也必须掌握的两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法” ,就是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组织

10、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主持人,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上采取师生互动的“体验式” 、 “互讲式” 、 “问题式” 、 “案例” 、 “专题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来进行。 “研究式教学法” ,这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即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培养目标,给学生安排一定的研究任务,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通过研究活动,既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又接触理论和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拓展视野,从而激发学生的强烈

11、愿望,在实践中提高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其次是课外工作。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其他部门(校党委、学生处等)及管理者应做好以下协同工作。 第一, 积极组织各种有益活动。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引领主流文化的发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让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比如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迎国庆诗歌比赛、元旦游园活动、五一书画比赛、乒乓球擂台赛、学校艺术活动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公益劳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

12、趣小组活动,如文学社、科技制作小组、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组、篮球队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利用周末组织专题讲座、辩论会、音乐欣赏等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主流”文化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以主旋律占领校园,引领主流文化的发展。 第二,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作为高校来说不能只顾抓教学,优美的校园环境建设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校园建筑和绿化要讲究和谐。没有花草树木的校园不成其为校园,校内建筑物没有绿化来衬托则显得单调,没有氛围。其次,校园景观的建设要富有感染力。校园景点和雕塑设置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人观赏,更重要的

13、是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优美的校园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学校可以利用周围环境中各个方面教育因素去陶冶、感染学生,融知识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通过建筑物造型、绿色植物造景、人文景点设置,来塑造校园的整体形象,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品味,优化育人环境。 第三,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增强师生网络互动。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形成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鉴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的运用能力,倡导绿色网络。大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充满渴望,但往往忽视一些基本的原则。所以首先应通过板报、广播等方式,向同学们宣

14、传健康上网,构建绿色网络的思想。将网络中的危害传达给同学们,提高同学们的自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自我监控、自我调整。2、加强高校对网络的监督并合理地制定网规。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为学生们提供全面完整信息的同时,应该通过健全的网络管理部门通过必要的技术监控、行政等手段,制定必要的网络规范,对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实行有力的监督,阻止各种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威胁,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护墙” 。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其“隐性课堂”的作用。3、改善校园网络的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网络软环境建设。在校园网站上建立思想教育主页,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

15、权。例如,可以开设“名家讲解” 、 “时事政治” 、 “经典导读”等栏目。增强学生对于精神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理解。4、开设红色网站,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了解。通过网络媒体的多元化,使原本枯燥的政治理论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吸引”的方法。同时对大学生了解党、认识党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让主流文化逐渐占领非主流文化的“阵地” 。5、构建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实现教师、学生良性互动。老师和学生能够及时沟通和交流。可以让老师快速地了解当前学生的各种想法,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作为思政课老师,最好是把自己的网络联系方式如 QQ 等告诉同学们,这样就可以

16、实现学生、老师在网络上面直接的沟通交流。使网络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成为积极而有力的助推器。 第四,建设一个高质量的图书馆。图书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基础设施,是高校教育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往往缺乏社会生活实践,认识面狭窄,鉴别能力有限,对问题的看法一般容易产生偏见。并且他们处于理想信念、意志情操、兴趣爱好等迅速发展的时期,榜样的示范和哲理启示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所以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非常必要。同时,作为图书馆,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服务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好书、新书。针对大学生中不良的阅读习惯,尽可能地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吸取世界民族

17、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正确认识国情,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培养他们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参考文献: 1狄成杰、王玲非主流文化冲击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宿州学院学报2011(9) 2高明生、徐生金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学生成才的影响教学研究2005(1) 3王兆云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的理论思考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 4董高伟高校非主流文化探究 社科纵横2011(9) 5邢琳尤、小霞娄、巧娜等浅议校园网络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教育研究2011(3) 6李惠林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科技信息2010(13) 7骆郁廷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