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展现城市特色的景观设计手法研究【摘要】面对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今后城市化改造更新的势头将更猛烈,这使得在建设过程中如何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点对现有城市空间环境进行更新,既保护原有城市的空间环境特色又适应当代发展的需要成为突出问题。如何运用景观设计手法展现城市的特色,本文就南宁市运用较成熟的一些设计手法经行了调研并归类总结,以期在能够在城市景观建设有中提供借鉴。 【关键词】景观特色 表现手法 南宁市 城市的地域性差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体现。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将城市发展中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记保存下来,既延续其特色,又激发其生命力,使其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特色。城市特色景观
2、是以满足市民对城市物质与精神环境需求为根本而提出的对城市整体进行的“设计” ,其目的在于根据城市不同的自然、人文特点予以强化与合理引导,最终达到既统一多样,又具地方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城市整体形象的整合。就南宁市而言,城市景观中的“文化特征”在设计过程中均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混合手法,但总言之,归类为一下几个大类: 1 借鉴的手法 在景观设计中,对其它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的借鉴是允许的,更是普遍和常见的,首先,城市景观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借鉴和继承以前城市景观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借鉴的手法,更多的是对其它艺术形式的借鉴,特别是在 20 世纪70-80 年代,由于受到艺术及设计领域中后现
3、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城市景观设计师进行了积极探索,出现了如大地艺术、极简主义等等新的城市景观形式和风格。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借鉴,较为常见的是从一些建筑、构筑物、传统艺术、传统工艺品等中借鉴一些形式语言 1。 在设计中要明确,借鉴决不是拿来, “借鉴”既要“借”更要“鉴” ,只“借”而不“鉴”只能是照搬,而“鉴”就是要找出借鉴对象的本质城市历史文化的特殊性。 位于南宁市民族大道广西文物苑,是博物馆为突出广西民族特色而专门开辟的场所。文物苑的大门迎面是一个巨大的铜鼓之乡的特色建筑(见图 1) 。铜鼓,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奇葩,至今已有 2700 多年的历史。该建筑借鉴铜鼓的外观及纹饰,
4、突出表现壮文化的民族特色。 2 保留的手法 历史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它们就显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城市发展历史中的房子、街道、古树、路灯等都代表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而在景观设计规划时,场地中往往留有历史的一些痕迹,我们有时要依附它们来保留记忆或了解历史。如一些构筑物,房屋、园林、上业厂房、牌坊、碑文、古井、桥、寺庙、雕塑、陵墓等等。这些遗留物作为场地中的历史痕迹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是人们探寻和认识某种历史现象的重要线索和有力佐证。对于这些遗留物的保留方式要根据它们的价值、项目的资金情况、政府的干预和公众的要求、设计方案等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有两种情况:整体保留和局部保留。对于具有较高价值的
5、文物,我们不仅要保留单个的构筑物,同时还要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它们周围的环境。这些文物见证着场地和城市的历史,它们给场地增加了历史感和人文气息。 新华街水塔(见图 2) 位于新华路西段(原仓西门右侧) 。1933 年-1934 年期间,南宁设有一个规模很小的水厂,厂址位于南宁凌铁村;1934 年下半年,广西省政府拔款 20 万(旧币) ,用以扩大和改进供水设施;并选择靠商业区、地势较高的新华路西段新建一座钢铁水塔。水塔由当时南宁自来水厂筹备设计制造。水泵、水管及钢水塔等器材设备,多数是向设在香港的德国西门子洋行购买,并由谦德公司承建。储水池容量 300 立方米,供水管最大为 300 厘米,长约 3
6、00 米,水量约 1000吨。1937 年 6 月 25 日开始供水,基本满足兴宁路、民生路与德邻路等一带的机关、商业用水。同时各街道均安装有消防龙头,且设有零售水站。随着城市供水设备不断更新,该水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于 1965 年停止使用。南宁市人民政府把水塔作为城市发展历史见证物保留下来。该水塔于 1994 年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3 修缮的手法 历史留下来的很多文物景观是残缺不整而需要修缮,这些遗留物是人类以往在一历史和社会环境下进行活动的产物,它们同人类历史上的其它任何事物一样,都具有特定的时空规定性和环境的制约性,具有不可代替性,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因而在修缮过程中必须遵守
7、保留真实的历史信息的原则。当前对文物景观的修缮较为常用的有两中方法:“修旧如旧”和“新老对比” 。 “修旧如旧”即新加入的元素在材料、工艺、形式、肌理、等方面和原有的部分在视觉上基本相同。 “新旧对比” ,则是其补足或添加上的部分与原有部分形成明显的区别,它们在形式上可能完全一样,但用新的材料或纹理的不同等使新老部相区分开来,形成历史与现代的穿插融合,这种方式既保留了历史信息的可识别性,又修缮了历史景观。对于非文物价值的建筑、构筑物、遗址等,设计师常常在对其修缮后,通过转化或其它手段赋予其新的形式或功能。 新会书院(见图 3)位于南宁市解放路中段,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重建于清道光 23 年,是
8、原广东新会旅邕商人会馆,距今已有近 300 年历史。书院面积 800 多平方米,整座建筑为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垂脊为琉璃花鸟、人物雕塑图案,神态栩栩如生是南宁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能体现岭南建筑艺术特色的一处古建筑。1987 年后改作南宁市博物馆文物陈列馆,收有古生物化石及明清瓷器等文物上千件。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建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补养维护好这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关部门拨下巨资,从缅甸等国家购回精致坚固的材料,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整。目前在新修缮完成的新会书院里,不仅可以看到南宁近代一些风物及非常珍贵的老照片,而且可以看到反映南宁周边历史发展的各式牌匾,整个建筑体不
9、仅古色古香,而且处处散发着浓重的文化气息。 7.5.4 转化的手法 转化是直接利用原有景观形态,通过变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转化原有建筑、构筑物等的存在方式,来达到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结构和形态的目的,在场地中遗留的一些非文物类的要素,虽然不需要当作文物加以严格保护,但如果完全去除这些要素重建,场地则失去了其自身的一些特征,设计师常采用在保护中求发展的方式,运用“转化”的手段,巧妙利用这些要素,使其拥有新的形式或功能,使其和场地获得再生 2。转化的手法多地用于对场地中现存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环境的改造利用方面。一种方式是保留场地中主体的建筑物、构筑物,改换周围的环境和场地的主题使场地功能得到转化。
10、这种方式较多地保留了场地中的历史文化信息。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场地在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被改造成为城市公园或公共娱乐场所,有些在设计中原样保留场地中的建筑、构筑物,只改变周围的环境使场地功能得以转变,而场地中遗留下来的建筑、构筑物则自然而然转化为了雕塑或者观景台等。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原有场地的特征,根据新的功能定位对场地中的原有的建筑、构筑物及其环境同时进行转化。 望仙坡,是南宁城最高的制高点,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当年,桂系军阀陆荣廷把凭祥的关平公岭炮台扛回来后,把原有的古建筑拆除,将大炮放置在望仙坡的坡顶,并以重兵把守。取名镇宁炮台(见图 4) ,此地一时间变成了军事要塞。1951
11、年此处被改建为人民公园,因园内有一约 7 万平方米的白龙湖而得名南宁人民公园又叫白龙公园,位于南宁市中心东北方向,面积 50 多万平方米。步入园门,顺着 141 级台阶登上望仙坡顶,所见一座巨石砌就的二层环形城堡,即是旧桂系军伐陆荣廷所建的镇宁炮台。炮台上安置着一尊 1890 年制造的德国克鲁伯大炮,登上炮台既可俯瞰南宁城全貌。镇宁炮台成为公园的标志物。 7.5.5 重现的手法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时会从文字记载或口头传说中挖掘出场地原有的一些环境状况,设计师有时会将其重现。重现给景观增添了历史文化魅力,使观者能从视觉上了解到与场地相关的文化和历史信息。这些重现的场景有些是写实性的,完全依据历
12、史考证,而更多的场景则需要依靠设计师的想象来表达,这一方面是因为有时场地原有的面貌无从考证,只能从文字记载或口头传说中探询到相关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是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也要考虑时代特征和需求。对于建筑景观的再现,我们有时还可以根据历史上同时期的建筑样式进行恢复重新,但对于历史的再现,我们往往只能再现其“意境” ,而不能恢复其真实原貌,因为历史是不能回头的,是唯一的。设计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依据历史恢复景观的原貌,而是结合场地现状和时代特征,再现其原有的“意境” 。如南宁市民生路步行街,过去就是南宁市的中心街区,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已经整顿并改造了建筑外观。如从前那种自由摊点的贸易景象已经不复
13、存在。如今街头设立的烧鸭摊“跑堂工” (见图 5) 、 “货郎”(见图 6)等雕塑,再现了昔日南宁街头销售的情景,一展民生路旧时繁荣的商业风貌,暗 示着今天的步行街比过去更繁荣。反映了旧时南宁城市的地方特点和居民生活,是历史的一个缩影。作为对场地历史文脉的尊重。 7.5.6 象征的手法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他会创造“符号” 。符号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其审美样式能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深刻的社会象征意义,符号的象征性不仅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进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当代设计师常借用符号,通过移植、嫁接、拼贴等手法,用明喻、暗喻、象征等手段将文化信息置于各种“产品”中,从而创
14、造贴近大众生活的审美习俗。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无数自己的象征符号,这是人类心灵的需求。弗里克斯?茨沃赫在德国经过设计一书的序言中写到:“从来没有一个社会没有象征也能过得去。如果旧的象征不再运用,必须发现新的象征;放弃新的象征,只能在生活中保持旧的、流传下来的、错误的。此逻辑不仅适用于建筑艺术可能更适用于园林艺术” 。这些象征符号的形成是基于社会上的约定俗成。象征方法又可分为惯用性象征手法和综合性象征手法,设计中一般常用惯用性象征手法,即简单一致的象征,借B 表达 A 的本义。 中国是很擅长使用象征手法表述意义的民族,象征手法在中国代造景中得以应用,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文化特色。当代景观设
15、计师常用象征手段使作品视觉上构成文脉的体验。如南宁市白龙公园又称人民公园(见图 7) ,因园内有一约 7 万平方米的白龙湖而得名。据宋史舆地纪胜记载,宋代名将狄青将军曾率军队在此驻扎,某日看见湖边有一群白羊,好像一条游动的白龙.。解放后建成的白龙公园,于白龙湖中建起一座九曲桥,白色的曲桥蜿蜒横跨湖的两岸。其名为九曲桥其实象征的就有如狄青所见,正是一条游动的白龙。 7.5.7 隐喻的手法 隐喻最初是文学修辞的一种手段,随着隐喻从修辞学扩展到语言学、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符号学等其它领域,隐喻成为人类观察世界的重要途径,是认识新概念、表达新思想、创造新意义的一种主要方法。在设计领域,隐喻己成为是设计表
16、达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暗示、联想、回忆等手段使人领会设计的物体中看不见的东西。隐喻的手法一旦在社会层面中体现,它们暗示的含义不仅能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唤起人们思考联想,近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共鸣,设计也因此更具有意义。 在许多城市景观中,用隐喻手法设计的地方常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征的印迹,使景观在视觉上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内涵。建筑师格雷夫斯曾说:“隐喻乃是将一种能指的形式从一个恰当的所指转换到另一个所指上去,因此将含意赋后者。 ”有些设计师通过较为含蓄的手法来表达其中的“含意” ,观者并一定能直观地理解设计师的意图,往往需要观者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或借助必要的解释,方能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南宁市广西文物苑中有一个造型古朴大方的“蛙”雕塑(见图 8) 。大的蛙上面驮着一只小蛙。此物源于壮族的蛙崇拜,由于蛙生存和繁殖能力都很强,被壮族先民看作是繁殖能力的象征。一大一小两只蛙隐喻着代代相传,血脉不断的意思。今天文物苑中的这两只蛙又被赋予了壮族文脉源源不断,民族兴旺的喻意。 参考文献 1 Leszczynski,Nancy A. . Planting the Landscape. 1999. 2 陈敏. 浅析城市园林设计中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表达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6. 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