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中国文化思想基础研究摘 要: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立足于经济学哲学思想视角,通过中西方文化思想的比较研究以及东西方经济发展历史的对比分析,讨论文化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寻找文化思想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提供必要的哲学思想依据,也完全可以为发展广义虚拟经济,拓展人类新财富提供极具开发价值的基础资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经济史;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3000518 一、引言 无论是研究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还是
2、创立一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仅从一些偶然的、局部的因素去考察是不够的,必须追根于那些必然的、深层的文化思想。正如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所说:“如果新的发展研究不能深入到人们思想的最深处,那么,对于这种研究以及由这种研究所需的总体调整的思想将会是肤浅的,并且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北大傅军教授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没有哲学高度的经济学最终只能变成一箱分析工具 ”。因此,不深入地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国经济学理论的突破和中国经济发展先进模式的建立是不现实的。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是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全新的经济理论,林左鸣“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
3、(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 ”“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商品价值由于不断容入旨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它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人本经济,着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由此反映出来的并以社会进程中所生成的信息态为基础的价值进化及其发展规律。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研究,历史虽然不长,但由于能够对当今世界经济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而得到迅速的发展;也正因为其研究的时问较短,所以该理论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原理的科学性还需要深入讨论和实践检验。 本文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从经济学哲学视角,研究
4、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一般关系,探讨传统文化思想对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和广义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封闭地独立发展,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通过沟通、碰撞和交融,从而容介进化为新的文化形态,既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海森伯所说:“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最富成果的发展几乎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思维方法的交会点上。它们可能起源于人类文化中十分不同的部分、不同的时问、不同的文化环境或不同的宗教传统。因此,如果它们真正地汇合,也就是说,如果它们之间至少关联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发生真正的相互作用,那么
5、我们就可以预期将继之以新颖有趣的发展。 ”在世界文明全球化时代,这种关联与汇合不仅充分地展开,而且已经产生了丰富的成果。本文进一步对中西方文化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通过对中西方经济历史的发展对比以及相互影响,可以得出基本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充分摄取外来文化精粹,扬弃自身固有糟粕基础上,经过吐故纳新,完全能够焕发出新的思想光辉,不仅可以成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必然的思想基础,还可以为发展广义虚拟经济,拓展人类新财富,提供极具开发价值的基础资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元哲学思想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易经的阴阳,老子的虚实,孔子的义利,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哲学思想,其共同之处都强调万事万物的
6、本体二元性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即每一个事物及其发展都存在既相生相克又相互推演转化的两个方面。 (一)易经的思想精要在于阴阳之道的变化 易经认为宇宙问的“道”是二元的“一阴一阳” ,即称“一阴一阳谓之道” ,这里的“道”是指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易经 “道”的基本思想有两点:一是任何事物都包含彼此依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既相兼容,又相对立的,他们互为前提,不能分裂看待,绝对地对立起来。二是事物“一阴一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和排斥,又相互吸引和作用,是相互转化的,在对立转化之中共同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且,这种转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这是东方二元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二元性在
7、太极图说中有相当精要的诠释,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按照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宇宙起源和发展的基本模式就是阴阳平衡和阴阳互化。其一,道家“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物极必反”等思想与之一脉相承,均阐释了阴阳平衡是万事万物和谐之“道” ,阴阳互化、有无相生是变化发展之“道” 。其二,儒家同样继承和发展了阴阳平衡的二元思想,太极图中阴阳一分为二,形成一种本然的协调与平衡,这与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如出一脉。这种二元决不是对立决裂的二元,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对立协调中相互转化(进化)的二元。 作为中国的哲学之源, 周易不仅确立了中国哲学的二
8、元思想,而且揭示了变化是发展的本质力量。 易经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精辟阐述了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关系。而且, 易经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直线性的,都是曲折中存发展, 系辞?上第四章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也只有曲折中成长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所以事物的发展在内涵上是协调进化的,在方式上是螺旋上升的。后来,老子继承了这一思想, 老子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事物的成长都是沿着曲线发展的,追求圆满的事物也只有曲线变化的道路,是制约协调的过程。 (二
9、)在老子哲学思想里也讲“道” ,他的道的核心思想在于有无相生,虚实互用,也是二元哲学 在老子看来,道是这个宇宙自然的总根源,所以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宇宙自然是由单一到复杂不断发展进化的,按照道家思想,由无到有,一分为二,对立的二者相互作用,不断丰富内容,协调进化,遂生万事万物。而且,老子的有无相生,是无在先,有在后,无大于有;是虚实互用,虚大于实,虚先于实。 老子在十一章中还这样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说明“无”和“虚”本身就是使用价值。而且,从文字上看这里是
10、论述“有”和“无”的,实质是研究“虚”与“实”的关系。按照阳 明宇的说法,在老子的思想里“实与虚是宇宙的存在形式,生命的存在形式,有虚而无实,显现不出虚的存在,有实而无虚,实便不知置放在哪里。 ”他还认为:“实和虚的哲理思辩重在包容二字。宇宙的大,大在虚空,没有这个无限大的虚空,便无法容下无限的天体,天体和天体之问所以能和平共处,因为彼此之问的虚空确保了天体之间不会发生碰撞,天生万物之同时,亦为万物提供了实现自身功能的广阔空间,人类社会每一个体生命都有属于每一个体的生存劳作的空问舞台。 ”到了西汉时期“有和无” 、 “实和虚”对立协调的二元关系被更加明确地联系起来, 淮南子?原道训上说:“有生
11、于无,实出于虚。 ”西汉严遵老子指归的说法是:“有生于无,实生于虚。 ”因此,按照道家“实有”和“虚空”二元宇宙观,从经济学上理解,人类赖以生存发展之总财富亦应是虚实二元的。 (三)儒家文化的二元价值思想 在儒家文化里,始终强调“富”与“贵” 、 “义”和“利”二元价值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这样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他在谈论人的生命欲望(需要)和得富贵行动(经济活动)时,明确把富与贵,贫与贱,作为人追求的财富的一般范畴,给予了基本定位,这是首先要确定的。而且其财富价值观带有显然的二元性,富与贫无非是指物质财富的多寡,贵
12、与贱无非是指人的地位高低或者精神财富的多少,明确阐述了人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二元价值需求思想。同时,他特别强调人们追求财富的获取方式经济活动,必须采取符合大众(社会道德)利益(普遍价值)的正确方式取得。他重点阐释了人进行经济活动的伦理范畴,强调人获取财富即“利”必须和“义”联系起来,他强调的“义”是自己“取利”必须以义律己,以利予人,是着眼于人的社会共性,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思想,而不是损人利己。这与亚当?斯密“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的思想有根本不同。从本质上讲,儒家的“义”本身也有经济意义,因为撇开经济利益讲“义”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陈启智指出:“儒家言仁义,就一定包含着经济的
13、内容;论功利,则必定顾及是否符合道义的原则,两者具有同构的特点。这才是儒家伦理或经济思想的特点。 ”陈教授讲得非常精要,经济上利与义的二面性并不意味着仁义是利益的反面,而是指从事经济活动要符合社会总体利益的行为规范(义),是指经济活动的一种正当的途径、方法或者手段,这也是人的最根本利益。因此,没有社会道义的物质利益和没有经济价值的道义都是片面的,这里讲的其实就是物质利益和社会道义的二元容介态。 (四)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从儒道文化本质上看,他们都是阐述天人关系和教授治国之道的学说,成熟的宇宙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最具代表性的认识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至少包括三层关系,即:
14、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问的关系。老子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强调人地天道之问的协调与必然联系,核心是人与自然界之问存在相协调统一的规律性,是非常深刻的。而且,老子的哲学思想特别强调知止, 老子第三十二章日:“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川流人海,大势所趋,无可阻挡,但是,大海浩瀚无垠,而河水有限。就是说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决不是无限度的,所以治事理政,经营事业,要适可而止,这样才能够长久。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的人生哲学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正统。 中庸?礼记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背”
15、,所以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亦即从君主到百姓都要按照规则和本分,尽到自身的义务,即所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也是强调人与人之问,人与社会之间的礼仪规则,也强调要知止。儒家理想的王道政治是正身修身,以德治国,取信于民,即“以德配天,以德配地” ,论证了人德天道的辨证统一。在对外关系上,孔子的梦想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其最高境界“平天下”亦是“明明德于天下” ,而不是征伐统治。对待个人,孔子的教导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16、;致知在格物。 ”强调修身养性,以礼治欲。不但正心,还要达到至诚,“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后则高明。博后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整个中国文化思想的归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而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当代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何等惊人的一致。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而且,马克思设定的理想
17、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的一种社会形态,是实现了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辨证和谐发展的社会状态,是人得到了自由的全面发展,自然界通过改造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也可以说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诠释。 (五)信息和物质一样都是自然界的基本形态 把宇宙自然阐述得比较透彻的是道家。 老子第二十一章中指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就是说宇宙的起源是按照“道”(自然规律)产生的, “道”的本原是“精” 、是“信” ,就是
18、信息态的宇宙,宇宙万物产生之前是信息态的,像物质态一样,信息态是宇宙的一种基本形态。(1)人之所以是类存在物,是社会性的人,这一根本属性的基础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以信息相连。(2)生物也是通过信息相连的, 易经 “中孚卦”里有一句话说:“鸣鹤在阴,其子合之。 ”就是说母鹤在背阴处呜叫,他的子鹤在看不到它的地方呜叫回应。母子之问传递的不仅仅是声音,这其中必然还有别的内容,是心灵的感应,是母子之问独特信息的传递。(3)世问万物只有被赋予价值信息才体现价值,就是说信息是一切物质载体价值存在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 ,这种社会性就是信息价值,因为在这种价值对象性的存在中,不包含
19、任何一个“自然物质原子” , “物的价值只能在交换中实现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信息并通过对物的价值信息的认同,价值才能够被确证。 所以,林左鸣给出的结论是:“在宇宙中,既存在着有形的物质,还存在着无形的信息。 ”“正是物质态和信息态的相互循环作用构成了宇宙最高级的运动形态自然容介态” ,而且“是容介态使宇宙产生千变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学思想 人类因为有意识而有物质和精神需求,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劳动创造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物品或文化,在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类本身得到发展并产生更高层次更多方面的需求,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人类
20、生存发展的基本图式和秘密,人类就是在解释这样的秘密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前进的。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解释这一秘密的呢?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幸福观 儒道两家传统的幸福观都落脚在百姓的“乐”上。老子的幸福观是小国寡民式的,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是老子的理想国,即社会有条不紊运行,大家平等自由,各安其所,快乐祥和。 论语第八章中, “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发展都是兴起于激情,立足于“礼”这个人文空间,最后创造出与之相应的财富和文化,也就是标志这个人、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乐” 。如同宇宙体现在它的物理时空中一样,人的精神生活体现在社会的人文时空即“礼乐”之中,这就是孔子思想中礼乐所具备的时空特性。 论语第十一章还记载了孔子与四个弟子各言其志的故事,孔子在最后问到:“点,尔何如?” ,点答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 ”这个故事是说,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谈起志向问题,大多数弟子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点的回答是:“暮春三月,正是穿着春装的好季节,约上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中去沐浴,在春风中跳舞,最后,唱着歌归来。 ”孔子赞叹说:“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