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摘要】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应对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内发展结构变化的必然选择,十八大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就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就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中国特色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工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从国际看,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高端制造业不断回流;新兴经济体利用资源要素成本优势,吸引传统制造业向本地转移,对我国工业发展形成双重挤压。从国内看,消费需求不足,要素成本上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业下行趋势明显。加速新型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方向,是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是
2、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一、工业化是缩小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 所谓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从已有实践来看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发展程度的不同。自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的数百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发达地区经过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进入或正在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而随着对工业化的“觉醒” ,欠发达地区也逐步踏上了工业化发展的征程,欠发达地区在加快工业化的生动实践中逐渐证实,农业、服务业由于商品经济落后和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供给制约,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无力承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必须通过工业化来逐一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多矛盾。而放弃工业化发展道路
3、必将使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持续拉大,导致自身内生增长能力的萎缩与竞争力的不断削弱,最终陷入“贫困-低水平工业化-落后-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经济取得飞速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成了工业化大国。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连续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内需不足,严重依赖外资、外需,政府投资带动经济,这些都将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十多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先后都在实践新型工业化这一战略举措,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已取得了突出成效,然而由于自
4、身工业基础的薄弱,人力资源的匮乏,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等原因,要真正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工业化进程 我国的工业化是从 19 世纪 60 年代清朝晚期洋务运动开始,但是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仍然是农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十分弱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恢复建设,1953 年我国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这时起,真正的工业化过程才开始,比发达国家晚了两个世纪。直到改革开放前 30 年的时间,我们所走的工业化没有突破前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一直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内就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期目标,建成了一个初
5、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 年)为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阶段,为了解决严重的结构矛盾,中国开始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放弃了单纯发展重工业的思路,注重市场需求导向,采取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以纠正扭曲的产业结构。此后,工业内部重工业自我循环的结构被初步打破,被长期压抑的消费需求突然被释放出来,成为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巨大牵引力。这期间最重要的进展是经济体制的改革,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逐步被打破。 第二阶段(1984-1992 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在需求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作用下,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升级对
6、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对高增长产业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阶段,结构失衡的状况在不断纠正中趋于均衡,资源配置方式由单纯的计划手段转向计划手段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由封闭经济开始走向开放经济,工业化的总体进程也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期过渡。 第三阶段(1992-2001 年)为工业化进程提速阶段。中国完成了初步工业化过程,达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上半期,出现了成熟经济的各种现象。但与此同时,由单纯注重数量增长而带来的产品技术附加值不高、企业信息化改造进程缓慢、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产能耗过高等制约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各种不利因素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的产生使我国以往重数量、重生产的粗放型工业化难以
7、为继,制约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因素己从过去生产能力的不足转变为产品技术水平的制约,迫使中国工业化进程必须走出一条注重技术创新、追求企业信息化、注重良好生态环境构建的新路。 三、我国新型工业化与发达国家新型工业化的背景差异 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相比较,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技术背景的“新” 知识化和信息化是 2l 世纪的工业化所不能绕开的内容。发达国家都是在完成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而我国在工业化尚未完成就已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2、国际市场环境的“新”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全球化使工业化中的分工加深,使工业化的市场范围扩大,也
8、使工业化的竞争加剧。这种新的国际市场环境决定了我国必须参与全球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链分工,直面激烈的国际竞争。 3、资源环境约束条件的“新“ 地球上的资源总量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总量在一定的技术约束条件下是基本固定的。发达国家在推进工业化时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对当时处于农业社会的欠发达国家的资源也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致使地球上的资源总量急速缩减。在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条件下,我国的工业化不可能再走发达国家对资源高消耗高浪费的老路。 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分析 1、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新”既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是相对于国内过去的工业
9、化道路而言,具体表现在我国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过程重叠起来,并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同时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与此同时, “新”字还体现在我国的工业化是处在了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有如下“新”特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相比,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跨越式的工业化,它以充分就业为先导,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以政府为主导。与中国传统工业化相比,在实现机制上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和实现工业的现代化为双重目标,整个过程伴随着
10、农业的工业化过程,以对外开放为典型特征。 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也集中体现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新型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与人力资源开发、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及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的关系上。 (1)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在一起,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表现为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与结合,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确立对信息化进步与工业结构升级的信息经济性思维;强化工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的交互作用和共同进步;解决微观企业层面上的企业信息化问题,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和区域创新。 (2)新型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特色
11、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即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要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同时还要促进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把信息化作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驱动力量,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工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和稳定增长。 (3)新型工业化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必须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面对中国目前存在的人
12、力资本存量同物质资本存量不成比例的巨大缺口,应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教育的提供主要应由政府负责,政府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同时由政府、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针对性强的对口专业型人才。 (4)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政府和社会成员要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有效地推动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结合,同时还要优化城市结构,提高城市的聚集能力。取消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歧视和排斥农村劳动力的系列政策,鼓励农民走进城镇、改变身份、发展产业、对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产业后备军和城镇居民、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工业向
13、城市转移和扩散、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 (5)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必须把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通过广泛采用节能技术,加快环保的产业化、市场化,形成工业化与能源、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 1、注重政府科技创新投入 科技创新的投入水平与新型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关系。我国目前仍在新型工化的初始阶段,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企业尚不能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因此要坚持政府在科技投入中一般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各国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规模(以基础研究经费占
14、 R&D 总投入的比例来衡量)却保持相对稳定,各国之间的差别也不大,美国、日木和韩国基本保持在 13%-17%之间,法国与德国在 20%左右,因此要将基础研究作为创新的重要源泉,始终重视基础研究投入。 2、以高新技术引领新型工业化 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比较优势最终实现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提升,以低耗、可再生等高新技术手段对传统污染工业进行改造。 3、
15、将生态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最终目标 实施清洁生产,从传统粗放式的生产转向集约式的生产,把建立生态工业园作为推进清洁生产的重要方式,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使用,将它们及时转化为现实的污染治理能力。 六、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对策思考 第一,强调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来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我国顺应时代潮流,选择“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结合的新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此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增强市场在工业化中的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国家通过政策进行适度调控。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企业家精神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充分地得到发挥,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大提高,非劳
16、动要素参与到分配中来。 第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技术进步、循环经济等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 第四,调整城乡关系,重视解决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问题。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京文: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2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3 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张一民: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 李悦、方天石: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里N.人民日报(第 7版) ,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