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砖混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摘要:砖混结构作为建筑结构中常用的结构,具有非常突出的优点,要分析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研究改进措施,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设计出安全经济合理的砖混结构,才能确保建筑工程具备合理的抗震能力。 关键词:砖混结构设计;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砖混结构是当前多层住宅的主要结构形式,是人民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其抗震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中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砖混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构布置不合理 砖混结构住宅为追求大空间,布置大开间和大洞口,有的门窗洞口间墙宽仅 240mm,并将阳台作
2、成大悬挑延扩客厅面积;住宅砖房中限于场地或“造型” ,布置成复杂平面,或纵、横墙沿平面布置多数不能对齐,或墙体沿竖向布置上下不连续,横墙间距过大等等。在“综合楼”砖混房屋中,底层或顶层有采用“混杂”结构体系的,即为满足部分大空间需要,在底层或顶层局部采用钢筋砼内框架结构。有的仅将构造柱和圈梁局部加大,当作框架结构。 2、设计中不作抗震承载力计算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中,未作抗震承载力计算的占多数,加之缺乏工程经验,使相近的多层砖房采用的砌体强度等级相距非常的远。3、圈梁、构造柱问题圈梁、构造柱的问题 主要是设置过多过滥。对于不同烈度区、不同层数的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对圈梁、构造柱有不同要求
3、和明确规定。有些设计人员不认真遵循规范,反而认为设置越多越密越好,截面选取也偏大,配筋也增多。却不知圈梁和构造柱是为满足抗震设防的需要,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保证建筑物在允许烈度范围内裂而不倒,按规范设置即能达到抗震目的,过多设置则属浪费。 4、构造措施问题 设计中抗震计算与构造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仅注重计算,忽视构造,不是好的设计,设计中忽视构造措施的现象屡见不鲜。 (1)空心板的干摆浮搁问题,设计上既不采用构造圈梁,也不作任何交代。 (2)墙体与预制板或现浇板的锚固连接问题,设计上忽视整体连接。 (3)梁垫的设置问题,大跨度梁未设置垫梁时支座处墙体局部承压不够易出现墙体裂缝,设计上不交代。 (
4、4)现浇混凝土施工缝的合理设置问题,有的设计不提要求,施工又需要,任意留置,又不符合设计要求。结构设计的整体概念应该是精确的结构计算、合理的结构设计以及行之有效的结构构造及连接。 二、砖混结构设计改进措施 1、科学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心往往不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对体型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肢的抗震验算。房屋高宽比的限制也很重要。如果房屋的宽度太窄,在地震倾覆力矩的作用下,墙体水平截
5、面产生的弯曲应力超过砖砌体的抗拉强度,底层外墙可能出现水平裂缝。抗震规范不要求对一般砌体房屋进行整体弯曲验算,但明确提出了房屋高宽比的限制。具体到实际设计中就要尽可能避免因外观的要求出现房屋的突变和洞口的突变。因现在多数的住宅一层为车库和储藏间,就产生了一种“下大上小”的洞口,形成突变,个人认为这种洞口因为层高的问题不能形成砖结构中的“拱”作用,将在大洞口边缘处产生非常大的集中力。 2、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设置构造柱已被公认为多层砖房结构最有效的抗震措施,可以明显地提高多层砖房的抗震性能,使砖混结构的强度特别是变形能力得到提高。墙体即使开裂,在构造柱的约束作用
6、下,以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而且只要构造柱主筋不全部断裂,破碎的墙体被约束在其自身的平面内滑移,摩擦作用继续存在,墙体仍能承担竖向压力和一定的水平地震力。这就使结构达到了“裂而不倒”的目标。新规范表 7.3.1 列出了不同设防烈度的多层砖房构造柱的设置要求。在楼、电梯间四角,楼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外墙四角和对应的转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界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必须是先砌墙后浇筑柱混凝土,并有马牙槎和拉结钢筋使墙和柱连接,拉结钢筋沿墙高每 500mm 设 26,伸入每边墙体不宜小于 1m。以上构造措施最主要的是使结构的整体性、变形能力得到
7、提高,从而使其脆性得以改善,极大提高结构吸收、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和抗倒塌能力,从而增强多层砖房结构的抗震性能。新规范强调甲、乙类建筑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并把上面要求作为多层砖房设计的强制性措施,必须严格执行。 3、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圈梁在多层砖房结构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可以增强纵横墙体的连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与构造柱协同作用,它可提高整个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加强墙体的抗弯、抗剪能力,约束墙面裂缝的开展,抵抗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等。规范对不同设防烈度下圈梁的设置和内横墙间距有明确的要求。圈梁应交圈闭合设置,不在同一标高
8、时应有可靠搭接。圈梁宜设于楼板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楼板的位置。 4、加强楼梯间使之成为抗震安全岛 楼梯间由于缺乏楼盖的侧向支承而易遭破坏,是抗震的薄弱环节。新版规范将原来的“楼梯间四角”设置 4 根构造柱加强为“楼梯间四角,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共设 8 根构造柱,并且要求顶层楼梯间墙体沿墙高每隔 500mm 设 26 水平钢筋和 4 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以及楼梯间墙体在各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均可达到加强整体性的效果。楼梯是我们赖以逃生的通道,设计中我们必须重点加强,使之成为我们的抗震安全岛。 5、限制房屋的高度、层数、层高和高宽比 砌体房屋的总层
9、数及总高度不应超限值。历次震害证明,砌体房屋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它的地震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控制砖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总层数对减少地震时带来的震害有很大的作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满足规范要求,故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6、其他 地基压缩变形大小与上部荷载值成正比。因此,减轻结构自重是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减少沉降的有效措施,对于基础,可以选用自重轻,覆土少的基础形式,如宽基浅埋,箱形基础等;或设置地下室、半地下室,采用架空地板,取代室内填土。对于上部结构,可以
10、选用预应力、轻钢结构和单位容重小的轻质墙体材料,以减轻对地基的压力,减少地基沉降。对于软弱和压缩性很不均匀地基上的建筑,根据上部结构荷载情况,采用刚度较大的基础类型,如钢筋混凝土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片筏基础甚至箱形基础。新老或相邻两建筑物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对地基产生新的附加应力和应力叠加,引起不均匀沉降。房屋竣工后,不宜随意改变房屋的使用功能,增大使用荷载或任意加大地面厚度,防止地表水渗入地基。 结束语 在砖混结构的建筑中,应当做好建筑结构的合理布局,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满足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在砖混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应当体现预防为主的设计理念,在满足经济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张建阳.砖混结构杭震加固实用计算方法福建建筑,2010(11):55一 56. 2牛桂平.砖混结构房屋施工质量和安全要点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 3GB50003-201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P: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