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易出现问题及解决措施.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78791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易出现问题及解决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易出现问题及解决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易出现问题及解决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易出现问题及解决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易出现问题及解决措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易出现问题及解决措施摘要: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常见的特殊性质地基。在工程建设中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具有不同方法。本文根据实际工程建设,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常用的地基处理办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后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 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4 文献标识码: A 一黄土及湿陷性黄图分布及概述 黄土作为一种常见的工程地基,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面积达 1300万 km2,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 93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于北纬3347之间,尤以 3445之间最为发育。总面积约为 635 万km2,占世界黄土分布的 49左右。黄土的堆积厚度为

2、世界之最,其厚度中心在洛河和泾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最大厚度达 180200 m。由此向东西两边逐渐减薄。其分布南始于甘肃南部的岷山、陕西的秦岭、河南的熊耳山、伏牛山,北以陕西白于山、河北燕山为界,西起祁连山,东至太行山。湿陷性黄土约占中国黄土分布面积的 60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厚度最大达 30 m 左右。并具有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其湿陷性逐渐加剧的规律。 湿陷性黄土有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一般将湿陷系数s0015 的黄土定义为湿陷性黄土,同时将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大于 7cm 的湿陷性黄土定义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将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小于或等于 7 cm 的湿陷性黄土定义为非自重

3、湿陷性黄土,并将黄土的湿陷等级划分为轻微(级) 、中等(级) 、严重(级) 、很严重(级)4 个级别。我国湿陷性黄土地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甘肃地点,关中地区以及山西、河南、翼鲁和北部边远地区。其中,甘肃和陕北地区自重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湿陷性黄土层厚度通常大于 1Om,地基湿陷等级一般为和级,湿陷性较敏感,对工程建设的危害性较大,而其他地区多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对工程建设的危害性较小。 中国工程界自解放以来随着对湿陷性黄土的不断认识,先后于 1966年、1978 年和 1990 年分别制定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简称“66 黄土规范” 、 “78 黄土规范”及 “90 黄土规范” ,对湿陷

4、性黄土地区的工程设计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2004 年,新修订颁布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系统总结了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四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建设经验,并充分反映了实施原规范以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建设经验。 二湿陷性黄土常用的地基处理办法 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一般有以下几种: 1 换填垫层法 部分或全部挖除表层松散的人工填土及湿陷性的黄土,将符合要求的土料按设计要求分层碾压夯实,以达到提高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的作用。考虑到湿陷性黄土厚度较大,全部挖除难度较大,一般情况下仅可部分挖除。因此,在选择换填土料时应避免采用粗颗粒填料,可选择素土或灰土土料。

5、由于无法完全消除湿陷性的影响,该方法只适合于荷重相对较轻、对沉降要求不太高建(构)筑物。如果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也可用于部分辅助及附属建筑物。从以往工程的实施情况看,在压实系数达到 0.97 时,灰土垫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达到 250kPa 以上,素土垫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达到 180kPa 以上。 2 重锤表层夯实及强夯 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 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一般采用 2.53.0t 的重锤,落距 4.04.5m,可消除基底以下 1.21.8m 黄土层的湿陷性。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

6、载力提高。 3 灰土挤密桩 该法利用打桩机成孔,然后向孔内填料夯实成桩,使地基土受到横向挤密和竖向加固。当仅需要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时,也可用素土作为填料。该方法在获得较高承载力的同时,可部分或完全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处理深度可达 15 米。该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有广范应用,积累了较多工程经验。当采用直径 400mm 的桩,间距为 950mm 时,灰土挤密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可达到 200kPa 以上,素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可达到 180kPa。 4 桩基础 桩基础既不是天然地基,也不是人工地基,属于基础范畴,是将上部荷载传递给桩侧和桩底端以下的土(或岩)层,采用挖、钻孔等非挤土方法而成的桩,在

7、成孔过程中将土排出孔外,桩孔周围土的性质并无改善。设计桩基础除桩身强度必须满足要求外,还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采用穿透湿陷性黄土层的端承型桩(包括端承桩和摩擦端承桩) ,其桩底端以下的受力层为非湿陷性土(岩)层,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5DDC 桩法 该法又称为深层孔内强夯法,原理与灰土挤密桩基本相同,但加固深度更大、所获承载力更高,填料来原也更广泛,并且也能部分或全部消除黄土湿陷的影响,是一项新型环保技术。 6 化学加固法 在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应用很多,并取得实践经验的化学加固法包括硅化加固法和碱液加固法。 7 预浸水法 预浸水法是在修建建筑物前预先对湿陷性黄土场地大面积浸

8、水,使土体在饱和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产生压密,以消除全部黄土层的自重湿陷性和深部土层的外荷湿陷性。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实例与分析 本人 2007 年开始从事于电力工程工作,后陆续涉及其他工业工程及煤炭工程,工程项目大都在陕西关中区域,从而接触了大部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多数工程已正常运行多年,期间也出现过一些问题,在此将列举部分工程实例。 1 某单位主设备周边不均匀沉降,造成围栏悬空 图 1 图 2 设计分析:厂区场地范围内黄土状粉质粘土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较大,湿陷等级为级。一般不宜用为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经处理消除或部分消除湿陷性后方可作为地基持力层。对于荷载不大、变形要求不

9、高的建(构)筑物,可以用垫层法处理。 过程分析:从施工过程看,施工单位按要求对地基进行了处理,3:7灰土比例合格,夯 实到位,并经过了监理和业主的验收,隐蔽工程验收资料齐全。 原因分析:设计单位在设计时,对设备基础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但对基础周边的回填土只做了原土回填,未注意夯实的要求。在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回填土会继续使用开挖出的湿陷性黄土,虽经夯实,但不具备防水能力。围栏范围远大于设备基础,见水后未作防水区域就出现了塌陷,加之围栏基础相对较沉,因而出现图 1、2 所示情况。 解决办法:将沉降区域开挖检查,去掉含水率大于 60%的黄土,水份较大者添加部分 2:8 灰土,下部夯实,上部 50cm

10、3:7 灰土回填。 2 硬化场地下部不均匀沉降,出现明显裂纹 图 3 设计分析:设备基础为独立承台,周边场地设计用素土回填、夯实,其上做 30cm2:8 灰土,表面用 C20 混凝土硬化 20cm。 原因分析:此区域为主厂房内,不存在渗水的可能,周边也无供水、供汽管道,但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回填时基础周边积雪,初步分析是积雪造成不均匀沉降,后经开孔检查,下部存在一定的空洞现象。 解决办法:由于硬化场地表面基本良好,对该区域进行了开孔检查(约 10 平方米一个孔,小孔面积约 0.8 平方米) ,沉降总体较小,为保证设备安全运行,降低维护费用,实践中采用了灌注微膨胀 C20 混凝土的办法,确保了场地

11、不再下降。从处理完至今 6 年有余,效果良好。 3 单体建筑物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内设备支架形同虚设 图 4 沉降情况:由于该建筑物持续沉降,业主方委托西安中勘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了监测,经过 35 天的监测,共测量 17 次,最大沉降达到-118.02mm,最小处也达到了-45.73mm,沉降速率最大值为 0.2886mm/d,不均匀沉降超出预警值 2-3,要求业主单位立即采取措施,否则将会影响建筑过程的结构安全(图 5) 。 图 5 设计分析:因该建筑物为单体建筑物,且只有一层,厂房内负荷不高,主要为网孔系统的部分盘柜,紧挨它的建筑物是工业废水处理间,也为单层建筑物,主要是几台离心式水泵。基

12、础为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为级,设计用垫层法处理。由于网孔楼与是工业废水处理间紧贴,无法单独做独立基础,设计方给紧贴区域的 4 个基础设计了 4 个公用承台。 过程分析:从施工过程看,施工单位严格按要求对地基进行了处理,灰土比例合格,夯实到位,并经过了监理和业主的验收。需要注意的是,在基础开挖完成后,等待验槽,由于天降大雨,施工单位用塑料布进行了覆盖,但由于雨水无法排出,造成地基偏软,后期验槽中,采用了晾晒的处理办法,然后按要求进行了回填。 原因分析: 从设计方面看,对使陷性黄土采用垫层法处理地基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两个建筑物共用同一承台时,未对该类承台单独采取措施,由于承载力不同,出现沉降不

13、均应在意料之中。 从施工方面看,虽然在开挖后采取了一定的防水措施,但由于无法排水,造成该区域含水率增大,虽经晾晒,但该区域底层含水率已超设计值,有引起该区域沉降的隐患。 从现场情况看,由于该建筑物所在区域较低,周围的广场、草地雨水、浇灌用水等无专用的收集系统,在水量较大时,全部渗入该建筑物底部,加速了该区域沉降。 处理措施及分析: 分析:由于该建筑物已经建成,沉降最大的区域处在两个建筑物之间,加之设备已经投运,网控设备有关系着该生产企业的正常运营,难以用旋喷桩法等技术加固,因此,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情况下,想法设法加固该承台基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对沉降的基础进行加固,确保不再下降,然后对

14、周围的水源进行汇集收集,方能保证该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分析后,经过征求设计单位的意见,决定采用人工托换的方式给承台底部家装支撑桩,对来水进行收集。 处理: 对该建筑物的沉降较大的承台基础,采用人工开孔的方式检查承台底部实际情况,结合沉降测量成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桩基托换。 将需要托换的承台底部开挖至 1.5 米,根据承台受力大小,确定需要托换的托换桩数量和位置,并将预制好的钢筋混凝土托换桩插入承台底部(托换桩下部为尖头) ,在承台底部和托换桩顶部加装 10mm 厚的钢板,用来保护受力面,然后在两个钢板之间加装液压千斤顶,利用承台的反作用力将托换桩压入承台底部的泥土中,施工中不断拼接托换桩(焊接)

15、 ,直至砂层。利用千斤顶自带的压力表,观察托换桩的吃力情况,直至达到新的设计要求。 根据两块钢板之间的距离,选用合适高度的 1594.5 的钢管进行支撑,退出千斤顶。 用浇注微膨胀 C20 混凝土对剩余区域进行回填。 对周围来水进行收集处理。 从处理结果看,效果良好,整个建筑物基本保持稳定,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 结语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较广,是工程建设中难以回避的问题,需要设计、施工、监理、业主单位认真对待。由于其沉降具有一定的迟延性,往往不被施工单位重视,一般表现出来的都是不均匀沉降,问题出现后,处理往往受到这样那样的条件限制。这就要求设计优化,施工重视,监理负责,维护到位。对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和区域,采用不同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钱鸿缙,王继唐湿陷性黄土地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JGJ 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