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百姓离环评有多远?要公众参与,也要避免“一闹就停” 环境具有公共性,环评这件事不仅仅是项目建设单位与环评机构之间“我花钱你提供服务”的关系,只有在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竞争公平的前提下,环评才会真的有效。 环评法规定,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应该在环评报告报批前,以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但实际操作却走了样。 百姓有环评参与权 环保志愿者黄伟(化名)生活在西北某市,近几年,他的家乡出现了好几座从东南沿海搬迁过去的钢铁厂、水泥厂。他和同伴翻阅政策和文件之后确定其中三家工厂严重违规,环评手续要么无迹可寻,要么语焉不详。 2013
2、 年 5 月,让黄伟高兴的是,其中一家钢铁企业要举行环境影响评价专家论证会了。他冒充服务人员进了会场,在签到处,他瞄到了专家签到表,每个名字后面都有个数字,3000 或者 5000,专家来了要签字领资料,黄伟看见资料中有一个鼓鼓的信封,他猜测那是钞票。 听完论证会黄伟郁闷了:那些连他这个现学现卖的人都知道是违规的污染物排放,被专家们讨论了一番都变成可以解决好的事情了。作为一名“公众” ,他感到自己被愚弄了。 另外一个故事发生在东北,齐齐哈尔市榆树屯村近千亩土地因为当地一家化工企业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排放导致严重污染、粮食绝产,村民几番周折终于看到了企业的环评报告书,从格式上看,没有发现问
3、题,但在“公众参与”部分,村民的名字基本对不上号。而且,其中一个 30 万吨烧碱项目征求的不是项目所在地村民的意见,问的是企业员工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意见。 有人认为,环评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普通公众很难参与。 对此,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任景明认为,完全不用担心这一点:“普通人不懂环评中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也没关系,老百姓如果较真,关心自己的环境利益,可以请专家、请律师、请一些专业机构做咨询,出谋划策,把问题讲到点子上。很多时候,专家就在群众中,有些建设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环节老是过不了,就是因为有专家发表意见。过去任何一件大的环境事件,包括垃圾焚烧等,其实背后都是有专业人士力量在支撑
4、。 ” 不过,任景明也指出,有一些人不讲法律法规,不讲技术,就是一个“不同意” ,这种情况是“过度参与” ,将来也需要规范,以避免一闹就停,不然对政府的公信力也有很大的影响,也影响效率。 百姓有环评知情权 2013 年 8 月,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黄伟家乡调查一家企业的污染行为时,有专家透露,该项目的环评手续应该由环保部审批,在省级环保厅备案。 记者在该自治区环保厅查阅信息不得,于是到环保厅环评处请求查看。环评处负责人最后的答复是“以后再说,反正现在不能给你看” 。截至记者发稿日,记者也没有看到这个已经投产项目的环评手续。 在北京密云,农妇刘玉英承包的土地被附近一家韩资企业倾倒的危险废物污染,
5、树木大量死亡。索赔不得之后,刘玉英要求看这家企业的环评报告,被密云县环保局以“涉及商业秘密”拒绝。2013 年 9 月,刘玉英索性就“环评报告是不是可以看”跟环保局打起了官司,她胜诉了,法院要求企业公布环评报告,但对方依然不肯把环评报告给她看。 “如果报告没毛病,就是他们废物处理有毛病;如果报告有毛病,这个厂从一开始就违法。 ”不识字的刘玉英如今对环评报告已有一定的认识。 在刘玉英打官司前,建设项目的环评报告并不在必须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内。2013 年 11 月,环保部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 ,环评报告全本(除涉及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的部分) 、公众反馈意见、审批部门受
6、理情况等都被纳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动公开”的内容。这是环保部推行“阳光评估”的一次大力行动。 2014 年以来,环保部以及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网站,确实可以发现,关于建设项目环评的受理、审批以及环评报告书内容本身的信息更新较以往频繁且详细。不过,依然有人想看到某一项目环评信息却看不到:比如污染刘玉英土地的外资企业,比如据报道“削平了五个山头,填埋了上百个溶洞”的神农架机场 真的做到“阳光评估” ,除了公开环评报告书,还需要怎样推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评专家认为,最好能将环保部门的审批和审查过程公开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这样写的,我认为措施是对还是不对”这样的判断也得公开。 环保
7、部今年 3 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的意见要求,加大环评资质信息公开力度,全面公开环评资质受理和审查情况,全面公开环评机构资质等级、评价范围、工作业绩和环评专职技术人员相关信息。 “管理部门的意见公开了,环评这件事就坐实了,谁也不敢再作假了。过去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真数假算,假数真算 ,从结论倒推,反正能凑够数字满足审批要求就行。包括一些监测数据都会造假,明明这个地方过去环境质量一直不好,一到要做环评就好了,拿出的数据很漂亮,但经不起考证。将来这些过程公开之后,就是对社会做出的承诺。在我国,环评报告现在是作为政府部门管理、项目批不批的依据,实际上在国外,环评报告就是业主对公众的承诺。 ”上述专家说。